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地名是城市品牌的名片之一,如何打造一系列协调,有特色的地名是刻不容缓的。但是,要打造地名,首先要弄清地名演变的规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整理广州市海珠区的地名,并从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对地名进行分析,认为地名起源于地理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政治、宗教、神话故事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地名的演变,当其中一个因素作用力变得强大的时候,地名就有可能顺着这个因素变化,海珠区北部地区在外来地产商涌入的背景下 ,大量庸俗的地名随之涌入,导致北部地区的地名不相协调。
关键词:地名 语言历史经济政治地名演变
Abstract: The names of the Haizhu District are collected, collated. And from linguistics, history,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he names of the analysis, the Haizhu District of the northern region due to come to urban construction, the influx of large number of vulgar names, leading to the northern region ‘snames are incompatible At the same time, Haizhu District and the names of some other regions in conflict. At present, the city is a bran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rban development, brand names on the ci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 How to create a series of coordinate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 names is an urgent need. However, in order to create names,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w of names. This paper on the evolution of place name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Key words: names, language, history, economic, political, geographical names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09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千城一面”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之一,城市品牌将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地名是城市的名片之一。它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多种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忠实记录,是整个城市文化很基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意在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地名的命名、沿革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及地名命名、更名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为广州市城市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
2.1研究范围
广州市海珠区辖18个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地方志,了解广州市海珠区的地名发展沿革。
2009年通过实地调查广州市海珠区的地名情况,并通过访谈当地中老年村民、居民了解地名背后的意义。
研究结果
3.1地名体现海洋文化及追求平安的愿景
本次共收集到397个地名,其中超过90%的地名的命名结构为“专名+通名”。“就现代汉语的标准地名来说,‘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说法大体是正确的。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通名则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類” 。
海珠区四面环河,此特殊区位造就独特的地名文化,海珠区地名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较深。
自然环境方面,“滘”、“涌”、“港”、“海”、“洲”等字眼正反映出海珠临海,河流较多的特点,而“岗”、“田”、“石”等字眼则反映出海珠区具有台地较多的特点。例如,琶洲,是四面围住珠江水的一个洲渚,地形又好似个琵琶,所以地名叫琶洲,根据形状和地形来命名的。琶洲塔由于身处琶洲岛而获此名;新洲,在地图上可以看出,它是琶洲甚至是整个海珠区这一块临近海的平原地带是最接近水域的,因此在上岸第一眼所见到的土地命之名为新洲;东圃,主要是因为该地是广州东边的一块近水平原;黄埔,广州叫黄埔的地方很多,但是我们所调查的黄埔村应是这个地名最早的出处。
在人文方面,海珠区地名大量使用“福”、“泰”、“德”、“华”、“龙”、“凤”等具有吉祥如意的字眼,意味这海珠区人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希望得到好运气。如原来土华是盛产土瓜的,土瓜的“瓜”在粤语里面有“去世”的含义,这样对一个地区的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于是,聪明的土华人把“瓜——发——华”联系上,把“土瓜”改为“土华”,寓意着:开花结果,兴旺发达。
·
表 海珠区地名常用字表
由于以上的字眼在多个地区都属于比较泛滥的词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珠区地名缺乏独创性。例如,“龙凤街”在广东省内就已经至少出现三次,一个在东莞,一个在中山。“七星岗”在广州都具有两个了。
3.2 地名受商业因素影响
岭南一带自古受商业文化的熏陶,海珠区也不例外,海珠区将近80个地名含有“龙”、“华”、“凤”等代表“和气生财”、“繁华”的字眼,占总地名的20%,这些地名折射出海珠区的商业历史。
南华西街得名于1926年,民国政府拆去龙溪西约、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先后建成的街道,取“河南繁华发达之意”。南华西开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距今已两百多年(221年)。那时以潘氏振承为首的一批商贾,在今海珠区乌龙岗西面置地开村建宅,并建漱珠、环珠、跃龙三桥以利交通。潘氏远祖曾为官,居福建泉州同安县龙溪乡,属“龙溪潘氏”。为了纪念祖宗,乃取名“龙溪”。
3.3 地名受政治、宗教的影响
政治运动会冲击一个区域的文化,导致文化短期内的的急速变异,但是,这种变异一般可以得到恢复,如瑞宝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红星大队”,后来,又改为“瑞宝”。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留下长期的印记。如“红卫”一名来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 1996年底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兴起一股改掉带“封”、“资”色彩的人名,地名之风,当时的“新塘生产大队”(现在的红卫村),名字不够“红”,所以新塘生产大队改名为“红卫生产大队”,该名也沿用至今。
宗教主要通过传播教义之地影响地名的发展,如海幢街道的名字来自海幢寺,漱珠岗来源于站在纯阳观前的瑞宝村望纯阳观,酷似玉碟上一颗明珠,因取名为漱珠岗。
3.4 地名受神话、墓葬的影响
瀛豪、瀛贤、瀛园、瀛南、瀛东这几个地名都位于华洲街道。这几个地名都跟古代神话有关。”瀛”在中国古诗词中多次出现,大多代表仙人居住的地方。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放以前,南石头街原是属于农村的地区,举目所望,只有寥寥的几个村庄。除开极少数的农田,菜地和花农种花的土地以外,其余全部都是荒凉的山岗和旷野。所到之处,平地上长满竹林和树丛,高处布满杂草和荆棘。在茂密的野草乱棘中,掩藏着垒垒荒坟和“金塔”(盛死人骨骸的瓦罐),现今的燕子岗一带,纸厂新村以及邓岗居委区域内,几乎全部都是坟场山地。传言人从此处走过成群燕子飞起。因此,这里的地名里有了“燕”。现江燕路、燕翔路、晓燕社区更是以名字生动记载了这典故。
3.5 地名的变更、消失
永恒即变化,海珠区的地名也在不断地变化。
话说黄埔村原本叫“凤浦”,清代的时候这里停靠了许多外国商船,外国人发音不准,老是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原来的“凤浦”反没人叫了,终于成了“黄埔”村;至于古港是指黄埔古港,因为地址在黄埔,所以叫黄埔港,古港是近代由于船舶吨位吃水的要求的提高,黄埔港口不断向外围移动,以前的黄埔港渐渐地失去了原来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古物”,故称为“古港”;新港东路的名称的来由同古港,主要是因为此路段在东边而得。
另一些命名方式也比较常见,例如缩写、误传、塑造城市形象等,广渔是广州市渔民新村的简称;石基名称的由来是误传,有人读作“石棋”,也有人读作“石基”,也叫“石岐”,由于广东方言的口音以及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该村名的名称误传为现在的“石基”;上文说过,黄埔其实也是误传而得来的;为了把地名起的高雅一点,现在放地产开发商在地名上动了不少脑筋,城市管理者为了塑造城市形象也頗费精力,因此现在出现的一些地名读起来十分的有书生的“酸气”,例如琶洲正在开发的楼盘——雅郡。
四. 讨论地名与社会的关系
从海珠区地名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历史。
海珠区,这个曾是“山水田园”的区域,在城市化的影响下,已经迅速成为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对原来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对地名进行分析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北部城市化比较成熟的地区地名已经开始庸俗化了,通过这些地名,已经很难令人想起这是曾经的“河南”。
4.1 地名的庸俗化
海珠区地名已经有一种失去特色的趋势。一些新建的房地产项目对这个问题起着始作俑者的作用。例如,金雅苑、宝怡阁、银禧花园等等这些名字严重损伤了海珠地名的特色性,虽然单独看这些名字感觉挺好。而且,更大的问题是这些楼盘占了海珠区用地的很大比例。
4.2 地名的相似度过高
这个问题也许是全国地名规划的一块心病。目前,海珠区的地名相似度过高妨碍一个区域建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在海珠区,许多地名,例如“*龙”、“*凤”等都是非常普遍的地名,难以凸现海珠区的特色文化。
五. 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容易看出海珠区地名变化有这样的规律:地名起源于地理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宗教、神话故事、社会的避讳心理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地名的演变,当其中一个因素作用力变得强大的时候,地名就有可能顺着这个因素变化。也许,在地名规划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
参考文献
李棠. 地名蕴涵新编.广东: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
邱洪章.地名学研究第一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谭汝为.天津地名的语言学解读.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际桐.地名学论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谢谰从.地名的演变看广州的城市特色一兼论地名学上的意义. 广东史志.
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张清常.北京街巷名称史话.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英烈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关键词:地名 语言历史经济政治地名演变
Abstract: The names of the Haizhu District are collected, collated. And from linguistics, history,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he names of the analysis, the Haizhu District of the northern region due to come to urban construction, the influx of large number of vulgar names, leading to the northern region ‘snames are incompatible At the same time, Haizhu District and the names of some other regions in conflict. At present, the city is a bran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rban development, brand names on the ci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 How to create a series of coordinate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 names is an urgent need. However, in order to create names,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w of names. This paper on the evolution of place name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Key words: names, language, history, economic, political, geographical names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09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千城一面”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之一,城市品牌将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地名是城市的名片之一。它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多种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忠实记录,是整个城市文化很基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意在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地名的命名、沿革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及地名命名、更名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为广州市城市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
2.1研究范围
广州市海珠区辖18个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地方志,了解广州市海珠区的地名发展沿革。
2009年通过实地调查广州市海珠区的地名情况,并通过访谈当地中老年村民、居民了解地名背后的意义。
研究结果
3.1地名体现海洋文化及追求平安的愿景
本次共收集到397个地名,其中超过90%的地名的命名结构为“专名+通名”。“就现代汉语的标准地名来说,‘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说法大体是正确的。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通名则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類” 。
海珠区四面环河,此特殊区位造就独特的地名文化,海珠区地名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较深。
自然环境方面,“滘”、“涌”、“港”、“海”、“洲”等字眼正反映出海珠临海,河流较多的特点,而“岗”、“田”、“石”等字眼则反映出海珠区具有台地较多的特点。例如,琶洲,是四面围住珠江水的一个洲渚,地形又好似个琵琶,所以地名叫琶洲,根据形状和地形来命名的。琶洲塔由于身处琶洲岛而获此名;新洲,在地图上可以看出,它是琶洲甚至是整个海珠区这一块临近海的平原地带是最接近水域的,因此在上岸第一眼所见到的土地命之名为新洲;东圃,主要是因为该地是广州东边的一块近水平原;黄埔,广州叫黄埔的地方很多,但是我们所调查的黄埔村应是这个地名最早的出处。
在人文方面,海珠区地名大量使用“福”、“泰”、“德”、“华”、“龙”、“凤”等具有吉祥如意的字眼,意味这海珠区人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希望得到好运气。如原来土华是盛产土瓜的,土瓜的“瓜”在粤语里面有“去世”的含义,这样对一个地区的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于是,聪明的土华人把“瓜——发——华”联系上,把“土瓜”改为“土华”,寓意着:开花结果,兴旺发达。
·
表 海珠区地名常用字表
由于以上的字眼在多个地区都属于比较泛滥的词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珠区地名缺乏独创性。例如,“龙凤街”在广东省内就已经至少出现三次,一个在东莞,一个在中山。“七星岗”在广州都具有两个了。
3.2 地名受商业因素影响
岭南一带自古受商业文化的熏陶,海珠区也不例外,海珠区将近80个地名含有“龙”、“华”、“凤”等代表“和气生财”、“繁华”的字眼,占总地名的20%,这些地名折射出海珠区的商业历史。
南华西街得名于1926年,民国政府拆去龙溪西约、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先后建成的街道,取“河南繁华发达之意”。南华西开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距今已两百多年(221年)。那时以潘氏振承为首的一批商贾,在今海珠区乌龙岗西面置地开村建宅,并建漱珠、环珠、跃龙三桥以利交通。潘氏远祖曾为官,居福建泉州同安县龙溪乡,属“龙溪潘氏”。为了纪念祖宗,乃取名“龙溪”。
3.3 地名受政治、宗教的影响
政治运动会冲击一个区域的文化,导致文化短期内的的急速变异,但是,这种变异一般可以得到恢复,如瑞宝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红星大队”,后来,又改为“瑞宝”。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留下长期的印记。如“红卫”一名来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 1996年底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兴起一股改掉带“封”、“资”色彩的人名,地名之风,当时的“新塘生产大队”(现在的红卫村),名字不够“红”,所以新塘生产大队改名为“红卫生产大队”,该名也沿用至今。
宗教主要通过传播教义之地影响地名的发展,如海幢街道的名字来自海幢寺,漱珠岗来源于站在纯阳观前的瑞宝村望纯阳观,酷似玉碟上一颗明珠,因取名为漱珠岗。
3.4 地名受神话、墓葬的影响
瀛豪、瀛贤、瀛园、瀛南、瀛东这几个地名都位于华洲街道。这几个地名都跟古代神话有关。”瀛”在中国古诗词中多次出现,大多代表仙人居住的地方。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放以前,南石头街原是属于农村的地区,举目所望,只有寥寥的几个村庄。除开极少数的农田,菜地和花农种花的土地以外,其余全部都是荒凉的山岗和旷野。所到之处,平地上长满竹林和树丛,高处布满杂草和荆棘。在茂密的野草乱棘中,掩藏着垒垒荒坟和“金塔”(盛死人骨骸的瓦罐),现今的燕子岗一带,纸厂新村以及邓岗居委区域内,几乎全部都是坟场山地。传言人从此处走过成群燕子飞起。因此,这里的地名里有了“燕”。现江燕路、燕翔路、晓燕社区更是以名字生动记载了这典故。
3.5 地名的变更、消失
永恒即变化,海珠区的地名也在不断地变化。
话说黄埔村原本叫“凤浦”,清代的时候这里停靠了许多外国商船,外国人发音不准,老是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原来的“凤浦”反没人叫了,终于成了“黄埔”村;至于古港是指黄埔古港,因为地址在黄埔,所以叫黄埔港,古港是近代由于船舶吨位吃水的要求的提高,黄埔港口不断向外围移动,以前的黄埔港渐渐地失去了原来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古物”,故称为“古港”;新港东路的名称的来由同古港,主要是因为此路段在东边而得。
另一些命名方式也比较常见,例如缩写、误传、塑造城市形象等,广渔是广州市渔民新村的简称;石基名称的由来是误传,有人读作“石棋”,也有人读作“石基”,也叫“石岐”,由于广东方言的口音以及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该村名的名称误传为现在的“石基”;上文说过,黄埔其实也是误传而得来的;为了把地名起的高雅一点,现在放地产开发商在地名上动了不少脑筋,城市管理者为了塑造城市形象也頗费精力,因此现在出现的一些地名读起来十分的有书生的“酸气”,例如琶洲正在开发的楼盘——雅郡。
四. 讨论地名与社会的关系
从海珠区地名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历史。
海珠区,这个曾是“山水田园”的区域,在城市化的影响下,已经迅速成为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对原来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对地名进行分析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北部城市化比较成熟的地区地名已经开始庸俗化了,通过这些地名,已经很难令人想起这是曾经的“河南”。
4.1 地名的庸俗化
海珠区地名已经有一种失去特色的趋势。一些新建的房地产项目对这个问题起着始作俑者的作用。例如,金雅苑、宝怡阁、银禧花园等等这些名字严重损伤了海珠地名的特色性,虽然单独看这些名字感觉挺好。而且,更大的问题是这些楼盘占了海珠区用地的很大比例。
4.2 地名的相似度过高
这个问题也许是全国地名规划的一块心病。目前,海珠区的地名相似度过高妨碍一个区域建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在海珠区,许多地名,例如“*龙”、“*凤”等都是非常普遍的地名,难以凸现海珠区的特色文化。
五. 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容易看出海珠区地名变化有这样的规律:地名起源于地理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宗教、神话故事、社会的避讳心理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地名的演变,当其中一个因素作用力变得强大的时候,地名就有可能顺着这个因素变化。也许,在地名规划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
参考文献
李棠. 地名蕴涵新编.广东: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
邱洪章.地名学研究第一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谭汝为.天津地名的语言学解读.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际桐.地名学论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谢谰从.地名的演变看广州的城市特色一兼论地名学上的意义. 广东史志.
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张清常.北京街巷名称史话.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英烈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