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的一日,与香港知名设计师施养德相聚于八号桥共宴,席问他得知我是无锡人,便问:“知道丁雄泉吗?”我如实相告不知,“不应该啊!”对方的眼神露出几分诧异与疑惑。后得知,丁雄泉虽然名扬海外,却一直心念家乡,希望在无锡建一座美术馆,并愿捐赠一批作品,但政府层面反应并不热烈,于是便联络了乡人宋迎春,他是当代艺术收藏大家。对丁的艺术非常欣赏,便开始寻场地、凑机缘,但不久丁先生患病成了植物人,一切的推进由此戛然而止。但丁雄泉的艺术人生,却从此走进了我的视野。
丁雄泉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艺术家,身上有着耐人寻味的艺术之谜,他绚烂奔放的艺术与率真天性的人生,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个案;他既乘西方艺术发展的浪潮,又承中国艺术沉淀的精华,形成了多层面的艺术风貌,并受到多重艺术视角的观瞻与评价。然而,海外的高评价,与国内的陌生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但最后的裁判者终究是时间。丁氏的艺术观念与作品中饱含的中国艺术精神探究,也将留给时代一笔有益的思想财富。
驰骋“西风”
丁雄泉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无锡,五六岁时移居到上海;1946年,18岁的丁雄泉在父亲频频敦促下,年少离家远赴香港并于1952年转赴当时的国际艺术中心巴黎,全情投入西方世界艺术潮流中;后随着国际艺术的发展大潮,于1958年移民纽约,遂渐成为纽约艺术圈一名流行艺术家;1990年开始,丁雄泉作品才逐渐为亚洲人所熟悉;2010年5月,缠绵病榻8年后丁雄泉最终逝世于纽约。丁雄泉在世时,不太标榜自己是哪里人,就像他常常在诗里说的“采花大盗”无所不在,是云、是风、是大树、是蝴蝶、是鲸鱼。
纵观丁雄泉的艺术人生,可分成20、30年代幼年艺术自学时期、50年代的艺术“自发性”时期、60年代的抽象表现时期、70年代的新具象表现时期,以及80年代直至2010年最后25年的中国彩墨画时期。从未正式接受学院训练的他,却在西方世界受到极为完整的现代艺术洗礼。
1950年代初期,反形式主义运动(Anti-formdism)“眼镜蛇画派(COBRA)”正在欧陆如火如茶开展。他们主张绘画自发性与自然性,“顺其自然”是画派成员的一贯主张意念。初抵异地的丁雄泉,很快受到这个画派的精神启发从而自我肯定,宽广的艺术视野让他雄心万丈的艺术心灵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暂憩之地。他结识了许多当年同样年少轻狂的艺术家朋友,如阿雷钦斯基(Pierre Alechinsky)、琼恩(Asgerlon)、阿贝尔(Karel Appel)等,他们一起过着贫穷又放荡不羁的生活,在巴黎与布鲁塞尔的画廊一道举办展览。在巴黎,是丁雄泉全面接受西方艺术洗礼的开始,也是在这里,他像个初生婴儿般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奋力成长,为日后他在纽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950年代后期,世界艺术中心主宰权由巴黎转向纽约。随着世界各地艺术家移民潮的到来,纽约艺术舞台在艺术与资本运作下欣欣向荣。不但抽象艺术鼎盛如日中天,波普艺术也开始以一波波不同的形式展开它的运动宣言。丁雄泉也于1958年由巴黎转向了更有发展前景、更具有前卫艺术风尚的纽约。到了美国后,他全然投入了那股自由奔放的艺术空气,大量吸收了彻底改变他创作思维的、崭新的艺术养分。当没有比喻现实参考的抽象艺术已不能再满足他无止无尽创作欲望的时候,又在70年代,走入后来波普主义中新具象表现的领域。在美国,他又陆续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ds)、波普艺术家魏斯尔曼(Tom Wesselman)、欧登博格(Clces Oldenburg)等人相识并结为亲密好友。
纽约澎湃光亮的战后艺术风潮继续激发着丁雄泉与生俱来的创作激情与强烈情感。突破欧洲形式主义束缚,在抽象作品中加入缤纷瑰丽的色彩与变化万千的层次,用率真的表现主义手法绘画人物,短短数年,丁雄泉如鱼得水地打入纽约艺术圈主流。在当时的国际艺坛中,他与巴黎的赵无极都是闪亮的、带有中国人血统的艺术明星代表。
1970年代接近中期,丁雄泉绘画技法愈加流畅,他开始用早期抽象画上的色块、线条与滴、流、泼、洒、喷的跃动色彩,创作出许多以女性与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形式上虽然更接近美国波普艺术,然而却对于他几乎同时段开始但一直未发表的宣纸画作提供了无限开阔的可能性。
1958-1980年纽约时期20余年间,丁雄泉全情投入西方艺术世界的洪流,横跨欧美洲博物馆、画廊重要个人展览合计超过40次。“我心目中丁雄泉的历史定位,如果相应20世纪中国人曾经走过的时代变革,如果基于一部完整包容性的中国20世纪现代艺术史,答案几乎已经呼之欲出。”曾获选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创办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任职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对亚洲艺术与现当代艺术有专注研究的台湾龙门雅集总裁李亚俐这样说道。
直到90年代,丁雄泉的名字才逐渐被亚洲人所知。曾在1997年引进丁雄泉在国内的首个大展的原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陈龙,对丁雄泉有自己的认识,当时丁雄泉艺术在国内行内不很认同。“展览很轰动,慕名而来的人很多,1998年上海美术馆的双年展也邀请他参加。当时我们办他的展览都是有点风险的。”
陈龙说:“我觉得他是一位大师。他同当代国际艺术发展是同步的。即便是在当代国际上五花八门的绘画生态中,丁雄泉也是一位个性十足、具有东方色彩的大艺术家。”
丹青风骨
丁雄泉年轻时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但他自由放荡的个性不愿受学校约束。据当时在美专当老师的父亲回忆说,丁雄泉在学校不用功、喜欢玩,时常约班上同学骑着大摩托车到处兜风。陈龙馆长也评价道,丁雄泉作品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文情怀,不能完全用学院派的角度来衡量。
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恬性和艺术感受力,不定非要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才能直接达到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境界,丁雄泉能背很多传统诗词,李白的诗背得特别多,诗也写得非常好,对音乐也很敏感。“他写的书法其实非常豪放、随意,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颇深,注重自己心灵的顿恬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艺术家的天赋很重要,技法好的画家也很多的,但他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陈龙说。 陈龙认为丁雄泉的水墨作品虽与许多人理解的中国画不一样,却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作品实际上富含传统笔墨韵味和文人情怀的,他画得很放松,讲究用笔的动感,这些都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他不一定刻意去学哪家哪派的风格。但看他的画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用笔的派头,那种随意性是跟他的性格完全契合的,源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对丁雄泉评价甚高,他认为,丁雄泉是中国水墨艺术在转型阶段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把水墨当代化了。他承接的那一环,是从大写意发展到水墨的当代形式。他直接称丁雄泉那种自由、大气在大陆已经基本绝种。“在那一代人里,丁雄泉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包括在港台,港台的水墨界都没有这么恣肆豪放的艺术狂想者,把传统和当代结合得那么好的。”
李亚俐说,如果有人说中国的艺术脱离了水墨宣纸,就是西方的,不是中国的,这种想法在今天是极不现实的。“艺术的可贵,就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忠诚反映时代艺术与精神印记。艺术家创作时,材质的选择使用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与是不是‘中国的’其实毫无关联。”上世纪八十年代,闯荡海外30年的游子丁雄泉终于顺服内心召唤,重新检视心象中的中国文人情怀,臣服于中国绘画中的笔墨宣纸文化。或许内心深处,他也取用了近似赵无极、朱德群曾经努力探索的中国艺术“现代化”转绎过程。丁雄泉的成果当然有别于抽象艺术,他成就的是自己的,也是时代的新阶艺术风貌。1954年,在四顾茫然的巴黎举行了第一次画展。如果说丁雄泉的巴黎经验开启了他艺术人生的第一扇门,毋宁说通过这道门,丁雄泉才清楚知道自己的东方特质与流淌在身体里的中国血液,成就了他后来在西方艺术世界与众不同的定位。
“自学艺术家”“不被流派归纳”,一直是丁雄泉用来说明白己艺术立场的方式,至于他的“中国精神”的成分,就像他常常说的:他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来自心灵深处和无边无际的激情世界里;不需要,也不应该用任何地域或学术框架来合理化他的创作思想、创作形式和所有的笔触色彩。他要表达的一切都在他的画,他的诗里面了。
丁当年常跟李亚俐说:“艺术家画画要像个不会画画的人,作品才真。因为,要画得像只要肯花时间研究技巧就可以。画家最怕一生都在搞技巧,就像老太太天天打毛线。”
“采花大盗”的快意人生
丁雄泉在国内的艺术界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中国大陆艺术界真正跟他有过面对面亲密交往的人太少,以往只能从港台的媒体能查到一些资讯,丁雄泉的快意人生,是艺术世界的一个炫目的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候,港台的艺术类和时尚类媒体都登“采花大盗”的故事,李旭回忆说,丁雄泉做事真率又超乎世俗,首先是个有趣的人,也很大气,跟他有直接交往的朋友到他家去喝酒,叫一些女孩过来玩,当场画画,还抽奖当场拿走,快意人生。“我很佩服他,也很羡慕他,活得那么开心,作为一个男人,他活得足够精彩。”“他的作品大俗大雅,可以说在艺术界、在近现代美术史里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少,就是大俗玩到最后是大雅。”
陈龙馆长回忆起丁雄泉来上海的几次见面,丁的口袋里放着几个养在小盒子里的金铃子,鸣叫不已,他对小生命有种特殊的感情。他喜欢去逛上海江阴路的花鸟市场,看虫看鸟看花。“他喜欢吃,喜欢玩,喜欢享受,喜欢显示自己的肌肉,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他毫不忌讳地说他喜欢女人。概括起来就是喜欢生活,非常热爱生活。”
在丁雄泉心中,古代的大诗人、名画家都是神交知己。八十年代纽约生活里,他有时会假想李白、吴道子、凡高、林布兰特写信给他,在画室里自己动手写信笺或明信片当作古人来函。如此快意人生,甚为逍遥。
错失“中国热”的艺术大师
1997年,丁雄泉时年68岁,他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博物馆展。为此,他非常重视,事事亲力亲为,各项支出花费极为庞大,还专门由法国出版商在国际间发行了一本精美的大画册《丁雄泉——好热的天》。然而风光大展后的结果却让丁雄泉失望了,他接收不到任何有关后续发展的实质可能性。以致后来他总觉得,中国文化圈是不能理解他艺术与作品中的精神。2004-2007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合作期间,三度征集赵无极、朱德群、丁雄泉上乘作品上拍,虽然都成功拍出,但学术反馈与市场肯定,都与拍前期望落差很大。
李旭一针见血地指出:“丁雄泉绝对是大师级的艺术家,但他的地位在中国大陆一直是被低估的,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他长期不回大陆活动,他没有足够的交游,他的子女也不喜替他运作。新的艺术形态需要在国内有档次的大型美术馆进行系统展出,媒体的充分推介,才能达成价值共识。2002-2010年,丁雄泉一直受病魔的缠绕折磨,而这8年却是中国艺术品暴涨与收藏热的黄金时期。现在有点遗憾的是,丁雄泉先生已经过世了。
逝者如斯,丁雄泉的艺术依旧长存于世,它们将继续代表丁雄泉,接受时代的考验。
丁雄泉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艺术家,身上有着耐人寻味的艺术之谜,他绚烂奔放的艺术与率真天性的人生,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个案;他既乘西方艺术发展的浪潮,又承中国艺术沉淀的精华,形成了多层面的艺术风貌,并受到多重艺术视角的观瞻与评价。然而,海外的高评价,与国内的陌生感,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但最后的裁判者终究是时间。丁氏的艺术观念与作品中饱含的中国艺术精神探究,也将留给时代一笔有益的思想财富。
驰骋“西风”
丁雄泉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无锡,五六岁时移居到上海;1946年,18岁的丁雄泉在父亲频频敦促下,年少离家远赴香港并于1952年转赴当时的国际艺术中心巴黎,全情投入西方世界艺术潮流中;后随着国际艺术的发展大潮,于1958年移民纽约,遂渐成为纽约艺术圈一名流行艺术家;1990年开始,丁雄泉作品才逐渐为亚洲人所熟悉;2010年5月,缠绵病榻8年后丁雄泉最终逝世于纽约。丁雄泉在世时,不太标榜自己是哪里人,就像他常常在诗里说的“采花大盗”无所不在,是云、是风、是大树、是蝴蝶、是鲸鱼。
纵观丁雄泉的艺术人生,可分成20、30年代幼年艺术自学时期、50年代的艺术“自发性”时期、60年代的抽象表现时期、70年代的新具象表现时期,以及80年代直至2010年最后25年的中国彩墨画时期。从未正式接受学院训练的他,却在西方世界受到极为完整的现代艺术洗礼。
1950年代初期,反形式主义运动(Anti-formdism)“眼镜蛇画派(COBRA)”正在欧陆如火如茶开展。他们主张绘画自发性与自然性,“顺其自然”是画派成员的一贯主张意念。初抵异地的丁雄泉,很快受到这个画派的精神启发从而自我肯定,宽广的艺术视野让他雄心万丈的艺术心灵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暂憩之地。他结识了许多当年同样年少轻狂的艺术家朋友,如阿雷钦斯基(Pierre Alechinsky)、琼恩(Asgerlon)、阿贝尔(Karel Appel)等,他们一起过着贫穷又放荡不羁的生活,在巴黎与布鲁塞尔的画廊一道举办展览。在巴黎,是丁雄泉全面接受西方艺术洗礼的开始,也是在这里,他像个初生婴儿般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奋力成长,为日后他在纽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950年代后期,世界艺术中心主宰权由巴黎转向纽约。随着世界各地艺术家移民潮的到来,纽约艺术舞台在艺术与资本运作下欣欣向荣。不但抽象艺术鼎盛如日中天,波普艺术也开始以一波波不同的形式展开它的运动宣言。丁雄泉也于1958年由巴黎转向了更有发展前景、更具有前卫艺术风尚的纽约。到了美国后,他全然投入了那股自由奔放的艺术空气,大量吸收了彻底改变他创作思维的、崭新的艺术养分。当没有比喻现实参考的抽象艺术已不能再满足他无止无尽创作欲望的时候,又在70年代,走入后来波普主义中新具象表现的领域。在美国,他又陆续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ds)、波普艺术家魏斯尔曼(Tom Wesselman)、欧登博格(Clces Oldenburg)等人相识并结为亲密好友。
纽约澎湃光亮的战后艺术风潮继续激发着丁雄泉与生俱来的创作激情与强烈情感。突破欧洲形式主义束缚,在抽象作品中加入缤纷瑰丽的色彩与变化万千的层次,用率真的表现主义手法绘画人物,短短数年,丁雄泉如鱼得水地打入纽约艺术圈主流。在当时的国际艺坛中,他与巴黎的赵无极都是闪亮的、带有中国人血统的艺术明星代表。
1970年代接近中期,丁雄泉绘画技法愈加流畅,他开始用早期抽象画上的色块、线条与滴、流、泼、洒、喷的跃动色彩,创作出许多以女性与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形式上虽然更接近美国波普艺术,然而却对于他几乎同时段开始但一直未发表的宣纸画作提供了无限开阔的可能性。
1958-1980年纽约时期20余年间,丁雄泉全情投入西方艺术世界的洪流,横跨欧美洲博物馆、画廊重要个人展览合计超过40次。“我心目中丁雄泉的历史定位,如果相应20世纪中国人曾经走过的时代变革,如果基于一部完整包容性的中国20世纪现代艺术史,答案几乎已经呼之欲出。”曾获选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创办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任职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对亚洲艺术与现当代艺术有专注研究的台湾龙门雅集总裁李亚俐这样说道。
直到90年代,丁雄泉的名字才逐渐被亚洲人所知。曾在1997年引进丁雄泉在国内的首个大展的原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陈龙,对丁雄泉有自己的认识,当时丁雄泉艺术在国内行内不很认同。“展览很轰动,慕名而来的人很多,1998年上海美术馆的双年展也邀请他参加。当时我们办他的展览都是有点风险的。”
陈龙说:“我觉得他是一位大师。他同当代国际艺术发展是同步的。即便是在当代国际上五花八门的绘画生态中,丁雄泉也是一位个性十足、具有东方色彩的大艺术家。”
丹青风骨
丁雄泉年轻时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但他自由放荡的个性不愿受学校约束。据当时在美专当老师的父亲回忆说,丁雄泉在学校不用功、喜欢玩,时常约班上同学骑着大摩托车到处兜风。陈龙馆长也评价道,丁雄泉作品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文情怀,不能完全用学院派的角度来衡量。
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恬性和艺术感受力,不定非要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才能直接达到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境界,丁雄泉能背很多传统诗词,李白的诗背得特别多,诗也写得非常好,对音乐也很敏感。“他写的书法其实非常豪放、随意,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颇深,注重自己心灵的顿恬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艺术家的天赋很重要,技法好的画家也很多的,但他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陈龙说。 陈龙认为丁雄泉的水墨作品虽与许多人理解的中国画不一样,却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作品实际上富含传统笔墨韵味和文人情怀的,他画得很放松,讲究用笔的动感,这些都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他不一定刻意去学哪家哪派的风格。但看他的画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用笔的派头,那种随意性是跟他的性格完全契合的,源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对丁雄泉评价甚高,他认为,丁雄泉是中国水墨艺术在转型阶段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把水墨当代化了。他承接的那一环,是从大写意发展到水墨的当代形式。他直接称丁雄泉那种自由、大气在大陆已经基本绝种。“在那一代人里,丁雄泉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包括在港台,港台的水墨界都没有这么恣肆豪放的艺术狂想者,把传统和当代结合得那么好的。”
李亚俐说,如果有人说中国的艺术脱离了水墨宣纸,就是西方的,不是中国的,这种想法在今天是极不现实的。“艺术的可贵,就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忠诚反映时代艺术与精神印记。艺术家创作时,材质的选择使用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与是不是‘中国的’其实毫无关联。”上世纪八十年代,闯荡海外30年的游子丁雄泉终于顺服内心召唤,重新检视心象中的中国文人情怀,臣服于中国绘画中的笔墨宣纸文化。或许内心深处,他也取用了近似赵无极、朱德群曾经努力探索的中国艺术“现代化”转绎过程。丁雄泉的成果当然有别于抽象艺术,他成就的是自己的,也是时代的新阶艺术风貌。1954年,在四顾茫然的巴黎举行了第一次画展。如果说丁雄泉的巴黎经验开启了他艺术人生的第一扇门,毋宁说通过这道门,丁雄泉才清楚知道自己的东方特质与流淌在身体里的中国血液,成就了他后来在西方艺术世界与众不同的定位。
“自学艺术家”“不被流派归纳”,一直是丁雄泉用来说明白己艺术立场的方式,至于他的“中国精神”的成分,就像他常常说的:他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来自心灵深处和无边无际的激情世界里;不需要,也不应该用任何地域或学术框架来合理化他的创作思想、创作形式和所有的笔触色彩。他要表达的一切都在他的画,他的诗里面了。
丁当年常跟李亚俐说:“艺术家画画要像个不会画画的人,作品才真。因为,要画得像只要肯花时间研究技巧就可以。画家最怕一生都在搞技巧,就像老太太天天打毛线。”
“采花大盗”的快意人生
丁雄泉在国内的艺术界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中国大陆艺术界真正跟他有过面对面亲密交往的人太少,以往只能从港台的媒体能查到一些资讯,丁雄泉的快意人生,是艺术世界的一个炫目的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候,港台的艺术类和时尚类媒体都登“采花大盗”的故事,李旭回忆说,丁雄泉做事真率又超乎世俗,首先是个有趣的人,也很大气,跟他有直接交往的朋友到他家去喝酒,叫一些女孩过来玩,当场画画,还抽奖当场拿走,快意人生。“我很佩服他,也很羡慕他,活得那么开心,作为一个男人,他活得足够精彩。”“他的作品大俗大雅,可以说在艺术界、在近现代美术史里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少,就是大俗玩到最后是大雅。”
陈龙馆长回忆起丁雄泉来上海的几次见面,丁的口袋里放着几个养在小盒子里的金铃子,鸣叫不已,他对小生命有种特殊的感情。他喜欢去逛上海江阴路的花鸟市场,看虫看鸟看花。“他喜欢吃,喜欢玩,喜欢享受,喜欢显示自己的肌肉,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他毫不忌讳地说他喜欢女人。概括起来就是喜欢生活,非常热爱生活。”
在丁雄泉心中,古代的大诗人、名画家都是神交知己。八十年代纽约生活里,他有时会假想李白、吴道子、凡高、林布兰特写信给他,在画室里自己动手写信笺或明信片当作古人来函。如此快意人生,甚为逍遥。
错失“中国热”的艺术大师
1997年,丁雄泉时年68岁,他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博物馆展。为此,他非常重视,事事亲力亲为,各项支出花费极为庞大,还专门由法国出版商在国际间发行了一本精美的大画册《丁雄泉——好热的天》。然而风光大展后的结果却让丁雄泉失望了,他接收不到任何有关后续发展的实质可能性。以致后来他总觉得,中国文化圈是不能理解他艺术与作品中的精神。2004-2007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合作期间,三度征集赵无极、朱德群、丁雄泉上乘作品上拍,虽然都成功拍出,但学术反馈与市场肯定,都与拍前期望落差很大。
李旭一针见血地指出:“丁雄泉绝对是大师级的艺术家,但他的地位在中国大陆一直是被低估的,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他长期不回大陆活动,他没有足够的交游,他的子女也不喜替他运作。新的艺术形态需要在国内有档次的大型美术馆进行系统展出,媒体的充分推介,才能达成价值共识。2002-2010年,丁雄泉一直受病魔的缠绕折磨,而这8年却是中国艺术品暴涨与收藏热的黄金时期。现在有点遗憾的是,丁雄泉先生已经过世了。
逝者如斯,丁雄泉的艺术依旧长存于世,它们将继续代表丁雄泉,接受时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