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迅速增加,如今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国。随之而来的是汉语在韩国的持续发烧。全韩有140所四年全日制大学,无一不设中国语系,没有哪个系不从中国请老师来教汉语。大约有1/4的韩国高中也恢复开设了中断近20年的汉语课程。另外,社会上还有各种层次不一的“汉语学院”(即补习班),政府公务员、公司职员甚至家庭主妇都以学习汉语为时髦。韩国大企业在招聘新职员中,增加汉字水平考试。企业鼓励员工使用标有汉字的名片,以方便与同处汉字文化圈的中国、日本进行商务交往。据韩国媒体报道,在中国各高校的留学生中,来自韩国的生源最多,到2003年底,已经达5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学习汉语专业的。目前在韩国外语语种中,学习英语的人仍然最多,而汉语近年增长几乎是成几何级数,汉语已经取代日语稳坐韩国人外语学习的第二把交椅。韩国内需求相对下降的德语、法语老师不少改行学汉语再教汉语的。
去年8月底,我受韩国朝鲜大学(位于南部光州市)聘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派到韩国讲学。给该校中国语系三、四年级学生开“商务汉语”、“时事中国语”、“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理解”等课。任教中有趣的故事不少。
一个生词、一个典故都可以引起韩国学生的无限兴趣。如我讲到中国工艺品“刺绣”中的名特产“湘绣”和“苏绣”时,引开了中国很多名优产品是以产地命名的话题。这时,你就得给学生讲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简称又是如何来的,如“湘、赣、闽”分别是湖南、江西、福建省的简称,由来是因为它们省内分别有一条纵贯全省的“湘江、赣江、闽江”。还有些省是因袭了历史上的称呼:如甘肃的“陇”,广西的“桂”、山东的“鲁”、山西的“晋”。有些省的简称一望即知,如“黑、吉、辽”就是东北三省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他们听了,恍然大悟,难怪有时听中国的新闻或读中文报纸会觉得如坠五层雾里,原来有这么多奥秘。
说到中文表达力求词汇丰富些,应尽量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种思想。一个学生要我举出汉语中关于“死”的几种说法。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死法”:皇帝死叫“驾崩”、革命者死叫“见马克思”、为正义而死叫“牺牲”、为国捐驱叫“殉国”、因公而死叫“殉职”、令人尊敬的人士死叫“逝世”、文人佳士死叫“驾鹤西归”、赌咒讨厌的人死叫“上西天、见阎王”、惋惜妙龄女子死叫“红颜薄命”、贫困阶层的人死了叫“伸腿了、咽气了、翘辫子了”、小孩早死叫“夭折”……加上本人解释时附带的唯妙唯肖的动作和表情,学生们听着笑得前仰后翻。
我是位经济学者,讲的又是商务汉语会话课,我就力求在讲语言的同时,向他们灌输经济学常识。如上“商务汉语”课,讲到商务活动中的“博览会”时,我就从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给学生们分析举办博览会的好处。博览会中三方——参展客商(卖方)、观众(潜在的买方)、中介人(博览会组织承办人),来参加博览会都能分别做到节省成本,收到效益最大化的效果。卖方有形的收益是在会上销售了自己的产品。而无形的收益是,通过展示产品,宣传了自己的品牌,影响了潜在顾客,同时在会上还可以搜集到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的信息。买方呢,他通过参加一次博览会(尤其是专业性博览会)就可以免去跑许多商店搜集同类欲购商品的精力和时间,也就节省了成本。至于中介人(会议组织者)肯定也不是“学雷锋”,通过向卖主(客商)收取场租费,向买主(顾客或观众)卖门票,向在博览会上做广告的厂家收取广告费,他们也不会做亏本生意。因此这是种“三赢”的商务活动。这样讲课学生自然容易听进去。课堂上,还不时故意漏出几个经济学寓义颇深的成语,诸如“货比三家”、“锱铢必较”、“和气生财”、“好酒不怕巷子深”、“买家没有卖家精”,再展开解释,足以让韩国学生听得神魂颠倒。他们反映Z老师课讲得真是生动活泼有趣。当然,我令人不敢恭维的南方口音,肯定使他们听课增加了不少障碍,不过他们会认为,是他们自己听力有问题。
我教的几个班的学生是一群挺可爱的孩子,行为举止温文尔雅,对老师彬彬有礼,学习上也有着韩国民族固有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次我布置他们一个课外作业:题目是,假设你作为韩国三星公司的秘书,陪你的总经理来北京进行商务洽谈,将会谈过程记录下来。我挑了几段写得相当不错的对话在课堂上当范文念了念,文章被选中的作者个个神采飞扬,一种挺骄傲自得的样子。是的,我也为他们高兴。在国内每到节日,看到做老师的太太接到不少学生的祝贺电话或收到学生贺卡,听她自豪地讲起她的有出息的学生时,我还没有什么太羡慕的感觉,就像她似乎也并不太欣赏我作为一个资深编辑人的成功一样。这一年异国执教经历让我有了不少新的体验。当你若干年后,收获来韩播种下的桃李时,肯定会有一种满足感。
去年8月底,我受韩国朝鲜大学(位于南部光州市)聘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派到韩国讲学。给该校中国语系三、四年级学生开“商务汉语”、“时事中国语”、“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理解”等课。任教中有趣的故事不少。
一个生词、一个典故都可以引起韩国学生的无限兴趣。如我讲到中国工艺品“刺绣”中的名特产“湘绣”和“苏绣”时,引开了中国很多名优产品是以产地命名的话题。这时,你就得给学生讲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简称又是如何来的,如“湘、赣、闽”分别是湖南、江西、福建省的简称,由来是因为它们省内分别有一条纵贯全省的“湘江、赣江、闽江”。还有些省是因袭了历史上的称呼:如甘肃的“陇”,广西的“桂”、山东的“鲁”、山西的“晋”。有些省的简称一望即知,如“黑、吉、辽”就是东北三省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他们听了,恍然大悟,难怪有时听中国的新闻或读中文报纸会觉得如坠五层雾里,原来有这么多奥秘。
说到中文表达力求词汇丰富些,应尽量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种思想。一个学生要我举出汉语中关于“死”的几种说法。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死法”:皇帝死叫“驾崩”、革命者死叫“见马克思”、为正义而死叫“牺牲”、为国捐驱叫“殉国”、因公而死叫“殉职”、令人尊敬的人士死叫“逝世”、文人佳士死叫“驾鹤西归”、赌咒讨厌的人死叫“上西天、见阎王”、惋惜妙龄女子死叫“红颜薄命”、贫困阶层的人死了叫“伸腿了、咽气了、翘辫子了”、小孩早死叫“夭折”……加上本人解释时附带的唯妙唯肖的动作和表情,学生们听着笑得前仰后翻。
我是位经济学者,讲的又是商务汉语会话课,我就力求在讲语言的同时,向他们灌输经济学常识。如上“商务汉语”课,讲到商务活动中的“博览会”时,我就从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给学生们分析举办博览会的好处。博览会中三方——参展客商(卖方)、观众(潜在的买方)、中介人(博览会组织承办人),来参加博览会都能分别做到节省成本,收到效益最大化的效果。卖方有形的收益是在会上销售了自己的产品。而无形的收益是,通过展示产品,宣传了自己的品牌,影响了潜在顾客,同时在会上还可以搜集到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的信息。买方呢,他通过参加一次博览会(尤其是专业性博览会)就可以免去跑许多商店搜集同类欲购商品的精力和时间,也就节省了成本。至于中介人(会议组织者)肯定也不是“学雷锋”,通过向卖主(客商)收取场租费,向买主(顾客或观众)卖门票,向在博览会上做广告的厂家收取广告费,他们也不会做亏本生意。因此这是种“三赢”的商务活动。这样讲课学生自然容易听进去。课堂上,还不时故意漏出几个经济学寓义颇深的成语,诸如“货比三家”、“锱铢必较”、“和气生财”、“好酒不怕巷子深”、“买家没有卖家精”,再展开解释,足以让韩国学生听得神魂颠倒。他们反映Z老师课讲得真是生动活泼有趣。当然,我令人不敢恭维的南方口音,肯定使他们听课增加了不少障碍,不过他们会认为,是他们自己听力有问题。
我教的几个班的学生是一群挺可爱的孩子,行为举止温文尔雅,对老师彬彬有礼,学习上也有着韩国民族固有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次我布置他们一个课外作业:题目是,假设你作为韩国三星公司的秘书,陪你的总经理来北京进行商务洽谈,将会谈过程记录下来。我挑了几段写得相当不错的对话在课堂上当范文念了念,文章被选中的作者个个神采飞扬,一种挺骄傲自得的样子。是的,我也为他们高兴。在国内每到节日,看到做老师的太太接到不少学生的祝贺电话或收到学生贺卡,听她自豪地讲起她的有出息的学生时,我还没有什么太羡慕的感觉,就像她似乎也并不太欣赏我作为一个资深编辑人的成功一样。这一年异国执教经历让我有了不少新的体验。当你若干年后,收获来韩播种下的桃李时,肯定会有一种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