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PICC技术在新生儿静脉营养袋的应用和护理。
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我科NICU 入住并应用静脉营养的21例患儿资料的回顾分析。
结果:21例患儿留管时间6-50天,导管尖端位置异位2例、静脉炎3例、堵管3例、疑似感染1例。
结论:PICC置管技术为患儿提供了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较好的解决了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给护理穿刺带来的问题,规范导管的护理是减少PICC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PICC;新生儿 静脉营养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3-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12年1月-2013年5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21例,男14例,女7例,胎龄23W-35W,导管留置时间6-50天,经左侧头静脉置管8例,右侧置管12例,右侧腘窝下静脉置管1例。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美国BD公司提供的穿刺包一个,内有可撕裂导入鞘,PICC硅胶导管,测量尺一个。无菌包一个内有:手术方巾4块、纱布4块、眼科镊子一把、止血带1根、肝素帽及连接管个1个、无菌肝素盐水、无菌生理盐水1瓶、无菌手套2副,10ML注射器1个内配5MG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至10ML备用。
1.2.2 选择血管。选择合适的血管,多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头静脉,穿刺时多选贵要静脉,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
1.2.3 操作。患儿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度,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测量导管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将75%酒精温热由助手先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的皮肤,脱去皮肤上的脂质,温热的酒精可减少冷对皮肤的刺激,不会使血管收缩。用温热的碘伏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按外科要求严格消毒皮肤。打开无菌包,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准备导管并修剪,用准备好的地塞米松液采用脉冲法预冲导管,铺无菌巾和洞巾,以最大的无菌屏障进行操作。以20-30度的角度进 针,见回血立即压低穿刺角度推入外鞘,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儿的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胸锁部防导管误入颈静脉,劈开导引套管,肝素盐水正压封管,针眼部用纱布加压,圆柄和外导管成S型固定,覆盖透明膜,固定外露部分使患儿舒适。
1.2.4 X线定位。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中上段,胸骨右缘2-3肋间。
2 护理
2.1 穿刺后记录内容:记录导管修剪长度及置管长度;所穿刺的静脉名称;X线检查结果(尖端位置,拔出长度);臂围;穿刺者姓名;穿刺日期。
2.2 PICC导管护理:
2.2.1 保持导管通畅,尤其是输脂肪乳等高浓度液时应每6-8小时用肝素液通管一次,肝素浓度1-5U/ML,用10ML注射器脉冲式推注。
2.2.2 观察置管部位是否外渗,每天测量臂围,导管长度。
2.2.3 禁止用导管输血和抽取血标本,防止堵管和形成微血栓。拔管做管端培养。
2.2.4 封管时要正压封管,防止血液回流入导管尖端,导致堵管。在注射器还有0.5ml封管液时,一边推注药液边退针的方法拔出注射器针头。
2.2.5 换药:12-24小时第一,72小时换药二次,以后可根据局部情况每周1次。
3 PICC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1 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有研究表明可达21.3%[1],我科在应用中发生堵管3例,经尿激酶溶栓后通畅2例,拔管1例。
3.2 导管异位也是PICC的常见问题,文献报道发生率在6.7%[2]。我科发生2例,1例退至腋静脉应用,1例出现外渗拔管。
3.3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2.6%~9.7%。我科发生静脉炎3例,我们给25%硫酸镁湿热敷,和金黄散加75%酒精和成糊状外敷;严重的暂停输液待好转后继续应用。
3.4 导管相关感染:我科在PICC应用的患儿中有1例出现院内感染,当时考虑与导管有关,给拔管后做尖端培养证实阴性。
随着PICC技术在我院新生儿NICU的应用,较好的解决了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重症新生儿的静脉营养输注问题,为这些患儿渡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新生儿的成活率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考辉.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防治.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1
[2] 于健春等.X线辅助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2002,10(2):133-134
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我科NICU 入住并应用静脉营养的21例患儿资料的回顾分析。
结果:21例患儿留管时间6-50天,导管尖端位置异位2例、静脉炎3例、堵管3例、疑似感染1例。
结论:PICC置管技术为患儿提供了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较好的解决了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给护理穿刺带来的问题,规范导管的护理是减少PICC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PICC;新生儿 静脉营养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3-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12年1月-2013年5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21例,男14例,女7例,胎龄23W-35W,导管留置时间6-50天,经左侧头静脉置管8例,右侧置管12例,右侧腘窝下静脉置管1例。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美国BD公司提供的穿刺包一个,内有可撕裂导入鞘,PICC硅胶导管,测量尺一个。无菌包一个内有:手术方巾4块、纱布4块、眼科镊子一把、止血带1根、肝素帽及连接管个1个、无菌肝素盐水、无菌生理盐水1瓶、无菌手套2副,10ML注射器1个内配5MG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至10ML备用。
1.2.2 选择血管。选择合适的血管,多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头静脉,穿刺时多选贵要静脉,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
1.2.3 操作。患儿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度,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测量导管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将75%酒精温热由助手先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的皮肤,脱去皮肤上的脂质,温热的酒精可减少冷对皮肤的刺激,不会使血管收缩。用温热的碘伏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按外科要求严格消毒皮肤。打开无菌包,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准备导管并修剪,用准备好的地塞米松液采用脉冲法预冲导管,铺无菌巾和洞巾,以最大的无菌屏障进行操作。以20-30度的角度进 针,见回血立即压低穿刺角度推入外鞘,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儿的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胸锁部防导管误入颈静脉,劈开导引套管,肝素盐水正压封管,针眼部用纱布加压,圆柄和外导管成S型固定,覆盖透明膜,固定外露部分使患儿舒适。
1.2.4 X线定位。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中上段,胸骨右缘2-3肋间。
2 护理
2.1 穿刺后记录内容:记录导管修剪长度及置管长度;所穿刺的静脉名称;X线检查结果(尖端位置,拔出长度);臂围;穿刺者姓名;穿刺日期。
2.2 PICC导管护理:
2.2.1 保持导管通畅,尤其是输脂肪乳等高浓度液时应每6-8小时用肝素液通管一次,肝素浓度1-5U/ML,用10ML注射器脉冲式推注。
2.2.2 观察置管部位是否外渗,每天测量臂围,导管长度。
2.2.3 禁止用导管输血和抽取血标本,防止堵管和形成微血栓。拔管做管端培养。
2.2.4 封管时要正压封管,防止血液回流入导管尖端,导致堵管。在注射器还有0.5ml封管液时,一边推注药液边退针的方法拔出注射器针头。
2.2.5 换药:12-24小时第一,72小时换药二次,以后可根据局部情况每周1次。
3 PICC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1 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有研究表明可达21.3%[1],我科在应用中发生堵管3例,经尿激酶溶栓后通畅2例,拔管1例。
3.2 导管异位也是PICC的常见问题,文献报道发生率在6.7%[2]。我科发生2例,1例退至腋静脉应用,1例出现外渗拔管。
3.3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2.6%~9.7%。我科发生静脉炎3例,我们给25%硫酸镁湿热敷,和金黄散加75%酒精和成糊状外敷;严重的暂停输液待好转后继续应用。
3.4 导管相关感染:我科在PICC应用的患儿中有1例出现院内感染,当时考虑与导管有关,给拔管后做尖端培养证实阴性。
随着PICC技术在我院新生儿NICU的应用,较好的解决了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重症新生儿的静脉营养输注问题,为这些患儿渡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新生儿的成活率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考辉.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防治.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1
[2] 于健春等.X线辅助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2002,10(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