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个体的主动调适,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过高的职业期望、过低的自尊水平、外控倾向的心理控制源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成因。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培养积极的自尊意识,选择合理的归因方式,是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个体成因 自我调适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典型症状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教师长期处于倦怠的亚健康状态,必然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发展,具体表现为:在情绪上常常会出现性格急躁,紧张不安,自我效能感降低;在精神上经常处于萎靡不振,缺乏活力,丢失个性的状态;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躲避挑战;在生活上得过且过、苛于现状、消磨时光。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天敌”。乐教、爱生、善学,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基本元素,正被教师职业倦怠所侵蚀着,使得教师在职业中出现三厌情绪:一是“厌教”,对教育丧失热情,缺乏激情,主动性降低;二是“厌生”,对学生缺少耐心,漠视学生的存在,不关心、不尊重学生,于是体罚学生的现象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三是“厌学”,缺乏读书学习、完善自我的精神,甚至于对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都懒于主动涉猎。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学校组织管理、教师职业自身的特点、教师个体因素与学生的问题行为等,均从不同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改善社会环境,完善学校组织管理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学生的问题行为不可避免,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才能有效预防或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成因
1.过高的职业期望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致使教师也拔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值,希望成为完美角色的化身,他们竭尽全力扮演社会期待的多重美好角色,但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终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难以做到切换多重角色。长期下去,教师极易产生自我心理矛盾,从而降低对职业倦怠的自身免疫力。
2.过低的自尊水平
自尊是整个人格系统中比较稳定的一个特质状态,通常是指对自我作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高自尊的教师能够乐观自信地对待工作,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群性,乐于冒险且积极进取。相反,低自尊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Rosenberg和Owens [2]对低自尊水平个体的认知加工特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概括:一是思维的果断性差,特别是涉及自我概念和道德事件的时候,犹豫不决而难以选择;二是非建设性思维,低自尊者常常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比高自尊者表现出更多的担忧、焦虑甚至抑郁;三是反应迟缓,在日常生活中,低自尊者在行动上或决断上都比积极自信的人要缓慢;四是非个性化思维,很少能针对现实情况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外控倾向的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是一个在认知层面上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变量,指人们对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存在着内外控的个体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应对事情结果负责,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将自己视为能控制自己命运的人。外控者认为事件结局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影响所致,把成功归因于幸运,把失败归因于运气、社会或他人等外部因素。个体对事件结局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事件的情绪情感体验、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价值感,进而影响个体职业倦怠程度。内控倾向的教师往往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或事件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对学生认真负责,深信只要努力,肯定会有成绩和发展。在压力情境下,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经过努力之后达到目标要求,必然会有较高的成就感。与内控者相比,外控者对事件有一种无助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他人的作用,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多持否定消极的态度,缺乏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在经历紧张压力的情况下,更多采用消极逃避的策略,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心烦气躁、怨天尤人,引起情绪衰竭、无成就感等紧张反应。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能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不能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更不能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一时的失败产生职业倦怠。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教师才能消除那些事业上的困惑,做一个真实的人。此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缺点和过失就沮丧失望,既否定学生的发展,又否定自己的工作价值。
2.培养积极的自尊意识
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意识,可以有效预防倦怠的产生。布兰登博士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自尊的培养有六大支柱[3]:一是有意识地生活,个体要尽力去做,不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二是自我接受,首先它是指拒绝与自我对立,人们可以面对内心最需要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有任何自我否认或厌世的感觉。其次,它是指不回避,不拒绝,切实地去体验,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人。三是自我负责,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发展唯有靠自己来创造来改变。四是自我维护,尊重自我的价值、需求,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适当的表达方式。五是有目的地生活,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努力要达成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设定的目标。六是个人诚实,指行为应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
3.选择合理的归因方式
教师的归因方式直接决定个体处于压力情境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果,而结果本身又会强化个体既有的对于自身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策略。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合理的归因,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肯定自已的优势,长善救失,扬长避短,谋求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应该看到,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其间既有高潮又有低谷。教师不可避免地会经受挫折,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被视为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对教师个体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倦怠的征兆时,能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顺利度过低潮期,重新追求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J].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2001,52:397-422.
[2]Rosenberg,Owens T J,Low self-esteem people,Extending self-esteem theory and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415-418.
[3]纳撒尼尔·布兰登著.吴齐译.自尊的六大支柱[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3-4.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院级教改项目(No:JG2009
18)。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个体成因 自我调适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典型症状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教师长期处于倦怠的亚健康状态,必然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发展,具体表现为:在情绪上常常会出现性格急躁,紧张不安,自我效能感降低;在精神上经常处于萎靡不振,缺乏活力,丢失个性的状态;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躲避挑战;在生活上得过且过、苛于现状、消磨时光。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天敌”。乐教、爱生、善学,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基本元素,正被教师职业倦怠所侵蚀着,使得教师在职业中出现三厌情绪:一是“厌教”,对教育丧失热情,缺乏激情,主动性降低;二是“厌生”,对学生缺少耐心,漠视学生的存在,不关心、不尊重学生,于是体罚学生的现象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三是“厌学”,缺乏读书学习、完善自我的精神,甚至于对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都懒于主动涉猎。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学校组织管理、教师职业自身的特点、教师个体因素与学生的问题行为等,均从不同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改善社会环境,完善学校组织管理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学生的问题行为不可避免,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才能有效预防或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成因
1.过高的职业期望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致使教师也拔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值,希望成为完美角色的化身,他们竭尽全力扮演社会期待的多重美好角色,但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终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难以做到切换多重角色。长期下去,教师极易产生自我心理矛盾,从而降低对职业倦怠的自身免疫力。
2.过低的自尊水平
自尊是整个人格系统中比较稳定的一个特质状态,通常是指对自我作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高自尊的教师能够乐观自信地对待工作,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群性,乐于冒险且积极进取。相反,低自尊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Rosenberg和Owens [2]对低自尊水平个体的认知加工特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概括:一是思维的果断性差,特别是涉及自我概念和道德事件的时候,犹豫不决而难以选择;二是非建设性思维,低自尊者常常面对问题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比高自尊者表现出更多的担忧、焦虑甚至抑郁;三是反应迟缓,在日常生活中,低自尊者在行动上或决断上都比积极自信的人要缓慢;四是非个性化思维,很少能针对现实情况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外控倾向的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是一个在认知层面上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变量,指人们对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存在着内外控的个体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应对事情结果负责,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将自己视为能控制自己命运的人。外控者认为事件结局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影响所致,把成功归因于幸运,把失败归因于运气、社会或他人等外部因素。个体对事件结局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事件的情绪情感体验、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价值感,进而影响个体职业倦怠程度。内控倾向的教师往往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或事件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对学生认真负责,深信只要努力,肯定会有成绩和发展。在压力情境下,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经过努力之后达到目标要求,必然会有较高的成就感。与内控者相比,外控者对事件有一种无助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他人的作用,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多持否定消极的态度,缺乏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在经历紧张压力的情况下,更多采用消极逃避的策略,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心烦气躁、怨天尤人,引起情绪衰竭、无成就感等紧张反应。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能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不能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更不能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一时的失败产生职业倦怠。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教师才能消除那些事业上的困惑,做一个真实的人。此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缺点和过失就沮丧失望,既否定学生的发展,又否定自己的工作价值。
2.培养积极的自尊意识
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意识,可以有效预防倦怠的产生。布兰登博士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自尊的培养有六大支柱[3]:一是有意识地生活,个体要尽力去做,不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二是自我接受,首先它是指拒绝与自我对立,人们可以面对内心最需要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有任何自我否认或厌世的感觉。其次,它是指不回避,不拒绝,切实地去体验,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人。三是自我负责,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发展唯有靠自己来创造来改变。四是自我维护,尊重自我的价值、需求,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适当的表达方式。五是有目的地生活,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努力要达成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设定的目标。六是个人诚实,指行为应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
3.选择合理的归因方式
教师的归因方式直接决定个体处于压力情境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导致迥然不同的结果,而结果本身又会强化个体既有的对于自身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策略。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合理的归因,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肯定自已的优势,长善救失,扬长避短,谋求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应该看到,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其间既有高潮又有低谷。教师不可避免地会经受挫折,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被视为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对教师个体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倦怠的征兆时,能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顺利度过低潮期,重新追求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J].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2001,52:397-422.
[2]Rosenberg,Owens T J,Low self-esteem people,Extending self-esteem theory and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415-418.
[3]纳撒尼尔·布兰登著.吴齐译.自尊的六大支柱[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3-4.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院级教改项目(No:JG200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