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侨批,是历史上华侨汇寄回国内,以汇款为主的家庭书信。在现代的银行、邮政体系未建立完善之前,从东南亚的广大地域到潮汕广大地域,从水客个人携带到侨批局分工合作投递,侨批业建立了高效的侨批递送网络,运行之顺畅、范围之广阔、服务之细致,为当时的邮政业、银行业望其项背。本文将从侨批业演化过程中归纳成功经验,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服务内容细致、行业平台的沟通作用、行业道德与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侨批业对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启示。
历史上的侨批,俗称“番批”,指华侨汇集成批寄回国内、以汇款为主的家庭书信(杜桂芳,1995)。此处的批既包括信,又包括钱,是一种融合了海内外交流的书信与金融汇兑两种功能的载体。是侨眷维持生计、培育后代等活动的重要经济来源,是侨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侨批业即是在侨批产生后,华侨华人将其从水客的单独作业逐步发展为专门经营侨批的机构,最终形成了集书信往来和金融汇兑为一体、专门服务于侨胞侨属的金融通讯业。侨批业就是具有邮局和银行业务功能的特殊行业。经营这种业务的机构正式文献上的称呼为“民信局”和“批信局”。
侨批业的经营,从清朝水客经营开始,到建国后侨批经营国有化结束,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及演化历史,对当代金融业发展而言是重要的经验材料。本文将讨论侨批业的发展经验及对现代金融体系构建的启示。
一、灵活的经营模式
侨批业从业者一般为个人或中小企业,其经营模式具有灵活性。在规模上,侨批业从收、转、投自成网络的跨国大型侨批局,到仅负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分发侨批的小型侨批局,再到个体经营的水客,选择灵活,适应不同的市场规模、社会环境。在二战前,社会相对稳定、市场规模大、配套服务成熟,则大量采用大中型侨批局规模进行经营;而在二战期间,水客因为隐蔽安全、灵活性高,多被采用。在盈利模式上也極为灵活,批费、汇率差价、商品贸易均为侨批业从业者盈利方式的选择。在汇价变动大,金融投机盛行时期,不同时间地点的汇率差价成为侨批业的主要盈利方式;而在严格外汇管制时期,侨批业在东南亚用外币买入商品,到国内卖出商品获得货币,获得贸易收入。
侨批业经营者在各个时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社会环境变动、生产方式革新,通过个体的行为变化,由下至上地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在水客时期由个人完成整个经营流程,到侨批局时期由规模各异的侨批局及侨批局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网络完成经营流程,从简单原始到专业化规模化,其推动者均为一个个水客、侨批局。汕头开埠,侨批局委托轮船经营者运输侨批,替代原来的专人携带;大清邮政建立,批信改用总包邮寄方式发往国内;金融发展,邮电通行,批款由专人运送改为金融汇款;香港成为金融中心,则侨批局在港设立中转局进行批款转驳。
侨批局灵活的经营方式值得借鉴。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为金融业带来更高的适应性。在民国时期,银行借鉴侨批业的服务流程尝试经营侨批,但因为银行从上至下的决策方式,经营缺乏灵活性,基层缺乏自决权利,新的举措需层层上报,决策效率低,最终在与侨批局的竞争中遭遇挫败。在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电子支付方式不断革新,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对金融业尤为重要,繁复而缓慢的决策、执行速度将阻碍金融体系的自我革新,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细致的服务内容
在服务上,侨批业面向劳苦大众,一向以服务周到为传统。上门收送批是侨批业的惯例。在水客经营时期,水客上门向侨民收批,亲自送到国内侨眷手中,并将回批带回到侨民手中。侨批局时期,收揽局人员上门收批,投递局则雇佣批脚将侨批送到侨眷手中。侨民多在东南亚偏僻的种植园、矿山,而侨眷多住在潮汕地区偏远农村,这些地方均为邮政金融服务未覆盖地区,侨批业用上门服务的方式弥补了这些服务的空白,构成遍及环南中国海沿岸的侨批网络。侨民侨眷多为文盲,收送批人多代写家书,服务周到。
在收批时,侨批业对侨民多有优惠。收批人员多对当地侨民情况熟悉,对声誉良好、工作稳定的侨民允许赊寄,侨批局先行垫款,回批送到再向侨民收款。而对在种植园、矿山、商号工作的侨民,在侨民雇主的担保下,还有集体赊寄的形式。批费制度时对贫困侨民也有所照顾,如“假定额制度”就是通过估计一批侨批寄回国内的总费用,根据批款额分摊决定每封侨批的费用,金额低则批费低,哪怕对小额侨批的收费无法弥补边际成本亦照收不误。
在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的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联系日深,网络购物、电子支付极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依托网络便利,各行各业都在服务的便利化、人性化方面大有进展。在这个背景下金融业不应落后,应改进服务,利用新技术简化程序。同时,应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经营模式的升级,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在侨批业时期水客均为收批送批人员必须熟悉侨民侨眷情况,如职业、亲属关系、住址等,按照侨民情况有针对性提供服务,如按侨民按往年寄批时间情况上门收批,甚至事先代侨民拟定寄批名单;对拮据而历史清白侨民提供赊寄服务;地址模糊甚至有名无址提供准确投递服务。上述这些都有赖于从业人员熟悉侨民情况并有效利用信息优势。金融体系应吸取经验,在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的现在,拥抱技术进步,发挥信息优势,优化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人性化服务。
三、行业平台的沟通作用
在侨批业的发展中,行业平台起到重要的制度供给作用。侨批公会因应对银币伪劣问题而出现,后来在提供分发安全保障、行业利益代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供给行业经营所需公共品。行业侨批公会是传统的民间组织形式,以传统乡族文化、商业伦理等共同认知为制度基础。侨批公会对内提供行业制度,如规定共同的银币防伪制度,对违反者加以惩罚。对外则为行业利益代表,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进行对话沟通,如要求各乡村做好辖地范围内的批脚安全保障,对重复发生批脚遇劫的乡村给予惩罚;向民国政府申诉恢复侨批邮寄的总包模式;向新加坡政府呼吁要求放松侨批经营限制。作为行业组织,侨批业公会在及时应对政策环境变动、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卓有成效。
现代的金融体系构建可以在侨批公会这一行业平台的运作中获得启示,构建合理高效的平台,为行业内行业间提供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有效应对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规避市场风险,促进行业发展。
四、行业道德与文化
道德准则、文化认同、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与前提,侨批业的演化过程中行业的非正式制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乡族文化则作为侨民社会间的信任关系纽带,侨民与侨批从业者之间、侨批业内部的信任多采用同乡同族关系建立信任。水客经营的客户范围多为熟人、亲友、同乡,而侨批局之间的代理关系多以经营者同乡同族为背景。清朝及民国时期,侨民侨居海外多为谋生,寄批是为赡养家庭,诚信经营是侨批业从业者的共同认知。华人在海外不受官方保护,侨民间必须团结互助,促使裒多益寡的商业伦理的盛行。诚信经营与裒多益寡的商业伦理为侨批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道德基础,而维护行业利益及声誉的侨批公会其滥觞正是这些侨批业行业道德。侨批业的道德文化是侨批业有效运转的基础与保障,对侨批业的诚信经营重要的非正式约束,影响了侨批网络的发展与形态,并对侨批行业组织及行业制度的演进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不论是职业道德与行业文化带来从业者的利他行为,还是非正式制度在侨批业发展演化中的基础性作用,都对非正式制度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例证。金融业不仅应该有严谨的正式制度及有效的执行机制,还应该重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发扬行业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有利于降低从业者机会主义行为的非正式约束,对现代金融体系的自我革新自我纠错提供内在动力,使金融体系演化不会进入低效率的路径依赖。(作者简介:韩山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潮汕侨批业历史演进、模式变迁与现代金融信用体系构建”(批准号:Z16122);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2017年校级青年项目“金融创新视角下的潮汕侨批研究”(批准号:WQ201702)。
历史上的侨批,俗称“番批”,指华侨汇集成批寄回国内、以汇款为主的家庭书信(杜桂芳,1995)。此处的批既包括信,又包括钱,是一种融合了海内外交流的书信与金融汇兑两种功能的载体。是侨眷维持生计、培育后代等活动的重要经济来源,是侨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侨批业即是在侨批产生后,华侨华人将其从水客的单独作业逐步发展为专门经营侨批的机构,最终形成了集书信往来和金融汇兑为一体、专门服务于侨胞侨属的金融通讯业。侨批业就是具有邮局和银行业务功能的特殊行业。经营这种业务的机构正式文献上的称呼为“民信局”和“批信局”。
侨批业的经营,从清朝水客经营开始,到建国后侨批经营国有化结束,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及演化历史,对当代金融业发展而言是重要的经验材料。本文将讨论侨批业的发展经验及对现代金融体系构建的启示。
一、灵活的经营模式
侨批业从业者一般为个人或中小企业,其经营模式具有灵活性。在规模上,侨批业从收、转、投自成网络的跨国大型侨批局,到仅负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分发侨批的小型侨批局,再到个体经营的水客,选择灵活,适应不同的市场规模、社会环境。在二战前,社会相对稳定、市场规模大、配套服务成熟,则大量采用大中型侨批局规模进行经营;而在二战期间,水客因为隐蔽安全、灵活性高,多被采用。在盈利模式上也極为灵活,批费、汇率差价、商品贸易均为侨批业从业者盈利方式的选择。在汇价变动大,金融投机盛行时期,不同时间地点的汇率差价成为侨批业的主要盈利方式;而在严格外汇管制时期,侨批业在东南亚用外币买入商品,到国内卖出商品获得货币,获得贸易收入。
侨批业经营者在各个时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社会环境变动、生产方式革新,通过个体的行为变化,由下至上地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在水客时期由个人完成整个经营流程,到侨批局时期由规模各异的侨批局及侨批局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网络完成经营流程,从简单原始到专业化规模化,其推动者均为一个个水客、侨批局。汕头开埠,侨批局委托轮船经营者运输侨批,替代原来的专人携带;大清邮政建立,批信改用总包邮寄方式发往国内;金融发展,邮电通行,批款由专人运送改为金融汇款;香港成为金融中心,则侨批局在港设立中转局进行批款转驳。
侨批局灵活的经营方式值得借鉴。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为金融业带来更高的适应性。在民国时期,银行借鉴侨批业的服务流程尝试经营侨批,但因为银行从上至下的决策方式,经营缺乏灵活性,基层缺乏自决权利,新的举措需层层上报,决策效率低,最终在与侨批局的竞争中遭遇挫败。在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电子支付方式不断革新,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对金融业尤为重要,繁复而缓慢的决策、执行速度将阻碍金融体系的自我革新,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细致的服务内容
在服务上,侨批业面向劳苦大众,一向以服务周到为传统。上门收送批是侨批业的惯例。在水客经营时期,水客上门向侨民收批,亲自送到国内侨眷手中,并将回批带回到侨民手中。侨批局时期,收揽局人员上门收批,投递局则雇佣批脚将侨批送到侨眷手中。侨民多在东南亚偏僻的种植园、矿山,而侨眷多住在潮汕地区偏远农村,这些地方均为邮政金融服务未覆盖地区,侨批业用上门服务的方式弥补了这些服务的空白,构成遍及环南中国海沿岸的侨批网络。侨民侨眷多为文盲,收送批人多代写家书,服务周到。
在收批时,侨批业对侨民多有优惠。收批人员多对当地侨民情况熟悉,对声誉良好、工作稳定的侨民允许赊寄,侨批局先行垫款,回批送到再向侨民收款。而对在种植园、矿山、商号工作的侨民,在侨民雇主的担保下,还有集体赊寄的形式。批费制度时对贫困侨民也有所照顾,如“假定额制度”就是通过估计一批侨批寄回国内的总费用,根据批款额分摊决定每封侨批的费用,金额低则批费低,哪怕对小额侨批的收费无法弥补边际成本亦照收不误。
在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的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联系日深,网络购物、电子支付极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依托网络便利,各行各业都在服务的便利化、人性化方面大有进展。在这个背景下金融业不应落后,应改进服务,利用新技术简化程序。同时,应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经营模式的升级,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在侨批业时期水客均为收批送批人员必须熟悉侨民侨眷情况,如职业、亲属关系、住址等,按照侨民情况有针对性提供服务,如按侨民按往年寄批时间情况上门收批,甚至事先代侨民拟定寄批名单;对拮据而历史清白侨民提供赊寄服务;地址模糊甚至有名无址提供准确投递服务。上述这些都有赖于从业人员熟悉侨民情况并有效利用信息优势。金融体系应吸取经验,在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的现在,拥抱技术进步,发挥信息优势,优化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人性化服务。
三、行业平台的沟通作用
在侨批业的发展中,行业平台起到重要的制度供给作用。侨批公会因应对银币伪劣问题而出现,后来在提供分发安全保障、行业利益代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供给行业经营所需公共品。行业侨批公会是传统的民间组织形式,以传统乡族文化、商业伦理等共同认知为制度基础。侨批公会对内提供行业制度,如规定共同的银币防伪制度,对违反者加以惩罚。对外则为行业利益代表,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进行对话沟通,如要求各乡村做好辖地范围内的批脚安全保障,对重复发生批脚遇劫的乡村给予惩罚;向民国政府申诉恢复侨批邮寄的总包模式;向新加坡政府呼吁要求放松侨批经营限制。作为行业组织,侨批业公会在及时应对政策环境变动、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卓有成效。
现代的金融体系构建可以在侨批公会这一行业平台的运作中获得启示,构建合理高效的平台,为行业内行业间提供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有效应对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规避市场风险,促进行业发展。
四、行业道德与文化
道德准则、文化认同、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基础与前提,侨批业的演化过程中行业的非正式制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乡族文化则作为侨民社会间的信任关系纽带,侨民与侨批从业者之间、侨批业内部的信任多采用同乡同族关系建立信任。水客经营的客户范围多为熟人、亲友、同乡,而侨批局之间的代理关系多以经营者同乡同族为背景。清朝及民国时期,侨民侨居海外多为谋生,寄批是为赡养家庭,诚信经营是侨批业从业者的共同认知。华人在海外不受官方保护,侨民间必须团结互助,促使裒多益寡的商业伦理的盛行。诚信经营与裒多益寡的商业伦理为侨批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道德基础,而维护行业利益及声誉的侨批公会其滥觞正是这些侨批业行业道德。侨批业的道德文化是侨批业有效运转的基础与保障,对侨批业的诚信经营重要的非正式约束,影响了侨批网络的发展与形态,并对侨批行业组织及行业制度的演进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不论是职业道德与行业文化带来从业者的利他行为,还是非正式制度在侨批业发展演化中的基础性作用,都对非正式制度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例证。金融业不仅应该有严谨的正式制度及有效的执行机制,还应该重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发扬行业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有利于降低从业者机会主义行为的非正式约束,对现代金融体系的自我革新自我纠错提供内在动力,使金融体系演化不会进入低效率的路径依赖。(作者简介:韩山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潮汕侨批业历史演进、模式变迁与现代金融信用体系构建”(批准号:Z16122);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2017年校级青年项目“金融创新视角下的潮汕侨批研究”(批准号:WQ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