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当讲到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心中就会涌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和自豪!如何让这些90后的青少年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情结,我认为政史结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从史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无疑会极具说服力,也最令学生们信服,而且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这一内容,可以和中国古代史结合。明朝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这两个史实就体现了团结统一,当然还有岳飞、辛弃疾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史料,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后来开通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史实都体现了爱好和平,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等体现了勤劳勇敢,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教师可对这些史实做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功绩是什么?他们所作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概括出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另外,还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中国古代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其他史料。
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教材上对民族精神的这一重要性没有展开来讲,如果结合中国近代史来讲解,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奋斗史。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面前没有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上、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一不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才取得胜利,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因为中国人民发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筑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场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有衰败到振兴的折点。这些史实生动的说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分别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理解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更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四种精神。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没有这四种精神,就没有坚定信念,没有一往无前,没有艰苦奋斗,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和吃苦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这一时期形成的精神就是井冈山精神。这一精神的主题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从此井冈山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四渡赤水,巧渡金沙、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翻雪山、过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到达陕北,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就是“一不怕苦,二部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合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就成了西柏坡精神的精髓,西柏坡精神是永不停顿的精神。正是发扬了这四种精神,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大庆精神可联系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还是个贫油国,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发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开采出了我国第一口油田——大庆油田,为国家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从此大庆精神成为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当代中国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可结合我国现代科技史。以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为代表的科学家为我国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等地区爆发了特大洪水,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经过几十天奋战,终于降服了洪魔,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形成了“公而忘私,舍生忘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都见证了我国全体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民族精神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烙印。要想深刻理解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那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影响等,都会帮助学生重温那段历史,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而更易理解和掌握民族精神的内容、地位、作用及具体体现,从而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念。
收稿日期:2013-06-12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从史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无疑会极具说服力,也最令学生们信服,而且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这一内容,可以和中国古代史结合。明朝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这两个史实就体现了团结统一,当然还有岳飞、辛弃疾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史料,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后来开通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史实都体现了爱好和平,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等体现了勤劳勇敢,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教师可对这些史实做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功绩是什么?他们所作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概括出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另外,还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中国古代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其他史料。
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教材上对民族精神的这一重要性没有展开来讲,如果结合中国近代史来讲解,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奋斗史。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面前没有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上、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一不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才取得胜利,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因为中国人民发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筑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场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有衰败到振兴的折点。这些史实生动的说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分别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理解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更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四种精神。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没有这四种精神,就没有坚定信念,没有一往无前,没有艰苦奋斗,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和吃苦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这一时期形成的精神就是井冈山精神。这一精神的主题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从此井冈山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四渡赤水,巧渡金沙、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翻雪山、过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到达陕北,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涵就是“一不怕苦,二部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合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就成了西柏坡精神的精髓,西柏坡精神是永不停顿的精神。正是发扬了这四种精神,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大庆精神可联系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还是个贫油国,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发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开采出了我国第一口油田——大庆油田,为国家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从此大庆精神成为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当代中国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可结合我国现代科技史。以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为代表的科学家为我国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等地区爆发了特大洪水,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经过几十天奋战,终于降服了洪魔,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形成了“公而忘私,舍生忘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都见证了我国全体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民族精神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烙印。要想深刻理解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那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影响等,都会帮助学生重温那段历史,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而更易理解和掌握民族精神的内容、地位、作用及具体体现,从而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念。
收稿日期: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