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里的平淡和沧桑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cai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我把心比作一个湖,湖中装满时间漏下的平淡和沧桑。湖水永远那么深邃,即使最深切的痛苦,它也能一一吞没,藏于深处。日子是流水,它被琐屑的、悲喜交加的细节所淹没。
  回祖屋
  初夏夜晚,父亲忽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故去的太爷爷对他说:“明早,东南方会有被蛇咬伤的人找你问诊,你要认真看病捣草药。”梦中的太爷爷长眉及眼梢,须发尽白,但仍穿着他的铁青长衫,叼着一个水烟袋,显得神情严肃。
  父亲是全国蛇伤协会的委员,几十年来诊治过几千例被蛇咬伤的人,大多数病人他都用草药救治。他的师傅就是我母亲的爷爷,姓杨名俊才。每当太爷爷托梦给父亲,第二天父亲就能接诊到蛇伤病人,父亲从未失诊,病人全都康复出院。母亲总说这是太爷爷显灵,暗中帮助父亲。因为这个梦,父母决定带我和姐姐去安化下渔塘的祖屋看看。
  安化山里人把山寨都称为冲,杨姓为主的寨子就叫杨家冲,把村子称为塘,如羊角塘,村子就像一只羊角一样越走越窄。我家祖屋就在杨家冲下渔塘,太爷爷在下渔塘生活了九十年,未曾出过远门,但他是当地有名的草药医生和巫师。安化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人们敬称他为杨神仙。
  太爷爷是被人抱养的,从小做工吃苦,十几岁时有一次奇特的经历,他去帮别人修木楼钉木桩,木楼不知何故倒塌,全都压在他身上,他受伤严重,气息全无,家里人只好把他装进棺材,摆在屋外待日安葬,正好被一個路过的打匠看到。据说民国安化山里人解决纠纷不是用法律,而是用拳头,谁的拳头厉害,谁就有决定权,因此也就出现一些用拳头谋生的狠人,这些狠人被称为打匠。打匠把太爷爷从棺材里抱出来,几番救治,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阎王殿里走了一回的太爷爷一门心思拜打匠为师,苦苦恳求之下,老打匠终于收了太爷爷这个徒弟。
  山民们都特别崇拜和信任太爷爷,据说是因为太爷爷的师傅老打匠有独门绝技“三不死”——凡打死的、淹死的、吊死的人,只要身上有热气,他都能施法将他救活。虽此话多有夸张,但太爷爷的一生确实救治过许多无钱医病的山里人。太爷爷倾尽全部家当——那个年代的三十三担稻谷,成功学得独门绝技。多年后我的父亲也想拜太爷爷为师,可惜父亲是外姓人,又拿不出三十三担稻谷,苦苦哀求都于事无补,只见太爷爷双目紧闭,双手合十,连续摆头,嘴里念叨:“得罪,得罪。”
  多亏母亲多次的请求,加上父亲拿出一个月工资三十三块三,总算学得太爷爷草药治蛇伤绝技。听舅舅说,太爷爷一生有三次拜师学艺的经历,除了师从让他起死回生的打匠,另一次是一位草药师傅。草药师傅是安化金矿的,草药技术也是祖传,山里多毒蛇,每年都有人死于毒蛇咬伤,打听到草药师傅的住处后,太爷爷就把家搬到师傅家门口,每天见草药师傅上山,他就默默跟在后面,这样跟了一个月,草药师傅无法,只好破例收了徒弟。除了蛇伤,草药还能治跌打损伤,山村人从山崖掉下来后,卧床不起,也没钱送到大医院救治,正骨后就用草药师傅捣碎的草药敷住,一月后便能健步如飞。
  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的一个分支,清道光《宝庆府志》中记载:“楚俗尚鬼,惟郡为甚,往往信巫而轻医,医之世传者不数见。符鬼之习沿用而不变,凡有疾病,多听于巫。”梅山巫术常用的神秘法术有“归蛇”“招魂”“打符”“收惊”“套胎”等。新化安化的山区多流行这些巫术。太爷爷跟学的第三个师傅就是一个巫师。
  太爷爷的学师经历无书记载,不知虚实。有一次一个被蛇咬伤的人痛得厉害,只好托人搭信给太爷爷,太爷爷在搭信人面前画个符,嘴里念念有词,听说蛇咬伤的人就不痛了。再有就是治毒疮,这个就更简单,只要对着太爷爷住的地方喊一声,收到后回个音便可大愈。山野传闻没有亲见,并不能当真,我觉得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在里面。
  母亲说太爷爷其实是一个心地特别善良的人。山民生病后没人能拿出多的钱来治病,几口草药就能救好一个人,所以他得到了山民的信任。很多时候,治疗都是免费的,生病的人拿来几个鸡蛋,或者下碗鸡蛋面条都可以请到太爷爷。
  父母几十年都没有回老屋了。他们忽然起意要去下渔塘,一是因为胜年三叔抱养的女儿结婚和宝宝做酒一起办,胜年三叔特意下山请我父母来主持婚礼。二是父亲想去拜拜他的师傅太爷爷。母亲也想让我和姐姐认认祖屋和祖坟,也许一辈子也仅此一次。
  下渔塘在青山绿水的大山里,祖屋黑瓦木壁,临半山腰而坐,保存得十分完好,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在车里,我一路听见大舅舅说起家族的事。太爷爷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三叔胜年最聪明,从小写字工整,算盘打得溜溜转,太爷爷最喜欢他,为了将他留在祖屋,所以动员亲姐姐将女儿许配给了他。谁料近亲结婚的他们连着生了三个儿子,都患有软骨病,活不到十岁就死了,胜年叔只好抱养了一个女儿。女儿来之不易,长大成人,结婚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胜年叔决定女儿的结婚酒和宝宝酒一并做,多年的阴霾似乎一扫而空。
  老屋门前摆满了红色的拱门,胜年叔和婶婶笑得合不拢嘴,在敞口堂屋里摆下宴席,太爷爷的画像就挂在堂屋中间,长眉及眼,须发尽白,是父亲梦中见到的神仙样子。饭后,我们祭拜了太爷爷的墓地,舅舅自带一把砍刀沿途开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在高山之巅,两座青翠的大坟,几乎要与山融为一体了。父亲端端正正跪在墓碑前,嘴里默默地说了几句话,我没有听清楚他在说什么,然后他点燃一根烟插在碑前,香烟缭绕。小辈之人相继虔诚叩拜。
  远处的祖屋隐隐绰绰,近处的祖坟归于神秘与静寂,群山之下,万物各有神奇和安处。
  清明种稻
  依照沅水流域的风俗,正清明日不扫墓。清明第二天一早起床,大风大雨笼罩田川,但我们还是开车赶往了乡下的老屋。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去乡下祭祀祖先。清明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与逝者相关的节日。
  丈夫家的祖坟在韩公渡乡立新村。村里人都说,这家祖坟的风水是最好的,因为从那里走出了两个大学生。老屋地势高坦,前面是一马平川的稻田棉地,背靠的谈家河,是沅水一条支流。祖坟就在老屋右前方的田野里,推窗可以看见一座座青坟,大家并不因此害怕,而是觉得能与先人住在一起,心里特别安宁,相信先人时刻都在荫泽保佑着后人。   几年前,公公病逝,依遗嘱葬在祖坟里,丈夫捐一笔钱,修了一条简陋的乡村公路。这条公路穿过公公的墓地前。公公从小在韩公渡长大、结婚、育子,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乡土。在当地,他种稻谷种棉花,样样都比别人强,两个儿子被人称叹不已。
  按照历年习俗,清明第二天要泡稻种,公公擅长种稻,每年清明那天,他会把选好的颗粒饱满的稻种泡在大水缸里,按一亩地十公斤左右的比例,水没齐稻种子,一天一夜后,经过浸泡的稻种粒粒膨胀。他会去割青草,把满满一担青草放在屋前,这是泡种前的准备工作。傍晚,他嘱婆婆烧一锅开水,慢慢加入冷水,再把浸好的稻种倒进热水,等稻种冒着热气的当儿,装上麻袋,围进青草堆里。
  清明几天,种子发生了神秘的变化,因为青草保温,种子很快生芽,几天后撒播到稻田,十天左右就长出油翠翠的秧苗。布谷鸟每年都在这时节回来,唱着“阿公阿婆,割麦种禾”的歌,而天气一天好过一天,公公早已犁好水田,这一年插秧季和往年一样,很快来到了。
  公公并不认为在农村干活是件辛苦的事。他把稻谷的功能应用到了极点,过年做年糕、甜酒、打麦芽糖,平时做凉粉、米糕,每年重阳照例酿谷酒,自己饮用或是待客都会倒上一小杯。屋前有水塘,每天他会泡一点谷子,等谷子出芽,有麦芽糖的甜味时,他就提着它们去喂鱼,所以他养的鱼比别人的产量高出很多,更肥美。
  公公种了十亩稻田,并依靠田里的收成,保证了两个孩子的学费。老屋里有干全套农活的工具,锄头、铲子、犁耙、镰刀、钉钯等等,公公把每一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哪个工具该挂在哪个位置、什么时候泡种、什么时候栽秧、什么时候做棉花钵、什么时候割油菜换种棉花,生活得一丝不苟,而他也得到了别人的信任。比如去作客,他会提前打电话,什么时候到、吃不吃饭、住多久,他不会忽然改变计划,亲戚朋友都说他是宜合的人。他算账一分一毫也不会出错,答应的事雷打不动,又打得一手好算盘,年轻轻的就到大队做了会计。
  我第一次去丈夫家正逢插秧,油菜籽粒粒饱满,借几个太阳估计就能割下了榨油。房前屋后桔子树开花,一树树洁白,一树树甜香,菜园里种了一株月季,开满红花。公公婆婆从田里插秧回来,身上有泥,但脸上挂着浓浓的笑意。
  公公是庄稼的主人,他似乎掌握着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密码,只是顺着植物的天性去种植,多雨时开沟排涝,缺水时抽水灌田,遭虫则打农药,棉花叶茂时掐尖,生长不济则培土,出芽时施氮肥,长茎叶时施钾肥,开花时施磷肥……不管天晴下雨,每天傍晚他都要去农田一趟,每种农作物的生长都了然于胸。稻棉在这样的庄稼人手里也是福气,年年都有好收成,附近的村民信任他,平时看他做什么只要跟着做就行了。多年前农业税收较重,他在村里收提成,乡亲二话不说交足了粮,只要是他承包的片,年年都没有拖欠,村民选举村支书,他全票通过当选,一干就是十年。
  公公和婆婆的感情极好,结婚三十几年没有红过脸。他们懂得彼此的尊重与迁就,一个去挑水另一个就做饭,一个扯秧另一个就插秧,一个去队里开会,另一个就把家里料理得利利索索。
  我生下儿子,因为丈夫在部队,婆婆要去广州照顾小叔子的女儿,无奈之下求助于公公。他随我们到城里居住,没几个月,感到气不顺心里慌,连爬到五楼的力气都没有,到医院一检查,得了白血病。医生说,只能活一年左右时间。丈夫为此事常常责怪自己,村里人都要我们把公公送回村,他们说: “以土地为乐的老人,离开土地就得了怪病,也许把他送回来,病自然而然就好了。”
  化疗输血一段时间后,他回到村里,但再也没有恢复从前的样子,他持续输血,却不能产生新血,一年后离世。他在遗嘱中说:“把我葬在祖坟靠水田的地里。老屋不能卖掉也不能送,百年之后,菊香和我土葬合坟。”菊香是婆婆的名字。
  推开老屋的窗子,就能看到公公的坟地,他的坟紧靠从前他日日耕作的水田。春天,我们重修了老屋。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在泡种、装袋、割草。雨很大,很多人在雨中完成種稻的第一步。我们去扫墓,看到田野油菜花落,稻田灌水,新一年的耕种马上就要开始。我想,如果人果真有灵魂在大地游荡,也许公公的灵魂每天傍晚都会去看看他曾种植的稻田。
  (谈雅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学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文学界》《文学港》《中国三峡》等刊物。著有长篇散文集《沅水第三条河岸》、诗集《鱼水之上的星空》《河流漫游者》。获第十届丁玲文学奖、东丽杯孙犁散文奖、第28届湖南青年文学奖等。)
  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领头羊  早已被神圣的光芒照耀成光芒,  被遥远的道路选择成延伸的方向,  被群山流荡的青草芳香成红色歌者。  早已被生命的鼓声眷恋成最美的人,  镶入历史前行转折提速的轨道,  天性完美腾跳飞跃的筋骨。  飞过悬崖,飞过塌方需要的埋葬,  灵魂温暖血肉,温暖生死交响的美,  身后的种群告别神话的戈壁,  八方歌声梳妆一生毛发,根根唯一。  我允许  一朵香花被众多无知射进黑暗的底层。  逃散的血
期刊
期刊
七月洮河   不知道,与一条远行的河流告别,会令我这般惆怅。  刚一转弯,就已经开始思念……  七月的洮河,所有的意向指向天宇。河床温暖,石山葱郁,草地芬芳,绿得望不到尽头。更令人惊讶的是,虽身处海拔3700米的高度,洮河却是黄南州境内唯一冬季不结冰的河。这就使得这条偏僻淡泊、不甚喧嚣的黄河支流,有了几许神秘的韻味。而我,对于这条河流的爱意、眷恋,即是这条河在宽广无垠的草原上日夜兼程时,全部的风景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大雪之夜  大地蒙上白,像黑夜蒙了羞  形式带来的结局,一点悬念都没有  该覆盖的都覆盖  只是有些沟壑无法填平,在一种松软里  踩不到硬度  那些救治的词语不等太阳出来  就化掉了  依旧有污水泼着道路  依旧有病毒绕过洁白传染人世  以冷漠归于缄默  是它的药片  白色花   我猜,它白痴般盛开的样子  是和我一样  爱着人间的某处   我試着和它一起喊:嗳——   跟踪而至的回声  让漆黑的
期刊
人参皂苷C-K为20(S)-O-β-D-吡喃葡萄糖基原人参二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C-K具有抗突变、抑制癌细胞转移、细胞毒、诱导细胞调亡、逆转药物耐药和抗肿瘤诱导的血管新生等多种药理活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化合物,值得进行新药研究开发。本文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大鼠组织、尿、粪、胆汁生物样本中的人参皂苷C-K浓度。以其结构类似物甘草次酸为内标,生物样品经液
秋分  桂花都开好了  一群野鸭,在丰收后的稻田嬉戏  我坐在草垛边,想你  每想一次,心里就开出一朵花  喜欢初春的青草,盛夏的花裙  秋天的稻子,暖冬的太阳……  为了说出喜欢你  我铺垫了三七二十一句  喜欢你,你可知道?  把你画成稻草人  我打开话匣子  告诉你我所有的小秘密  转身  星光中奔跑的姑娘  体内每一个细胞,都在汗水中亢奋  月光照在,默默结束花期的无名草上  那个说只要和
期刊
期刊
知道武安有一座白云山,萌生去登这座山的想法,是在1977年;登上这座山,是在2020年。其间足足相隔四十三年。  时值春末,山风微寒,山下的树木绿意盎然,山坡上的草树似乎刚从睡梦中醒来。早醒的是山桃树,开着粉的,白的,红的花,一株一株,一片一片,点亮了太行山。  车上半山腰,抵达一片阔地,折头向右,沿山道平行奔驰数百米,山道旁随风摇摆的,还是上年的黄草,齐腰高。新草刚刚拱出地皮,还没长起来。  在
期刊
目的:研究A-01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药理学机制。方法:分别选取5 mg/kg、10 mg/kg和20 mg/kg三个剂量,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A-01对大鼠心肌缺血后梗死范围及血清LDH的影响;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导产生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测定心脏指数(HW/BW)、血清心肌酶LDH及心肌组织匀浆MDA、SOD水平,同时取心肌组织观察病理结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