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了,一个声音总是挥之不去:“人们都知道西飞有个王德芳(诗人,作家),但却未必知道西飞的董事长是谁,对吧?”讲话人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文化对一个企业多么重要,就如同一个地方的文化标签儿。
我脑海里一下子想到了陈忠实,脱口而出:“灞桥有个陈忠实,他就是我们西安灞桥一张靓丽的名片!”
是啊,凡提及灞桥的人们,一定会羡慕地补充一句:“你们灞桥有个了不起的大作家,他叫陈忠实!”这一刻,沾了名人光环的我们也会由衷地骄傲和自豪。
想起2011年1月10日。其实,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可对于我来讲,这一天,却值得纪念。作为搬迁到灞桥地区的航天职工,我第一次走出人们眼中“高、精、尖”的工作圈子,步入社会,走近地方,了解到周边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化灞桥。这一天,西安市灞桥“白鹿文学奖”颁奖典礼即将隆重举行。
我作为航天四院文学协会会长,在受到邀请的同时,还特意带了几位航天文学爱好者,希望他们与我一同感受灞桥的文化气息,陶冶心志,开阔视野。
颁奖会场就布置在区政府的二楼会议中心。我们赶到时,这个能够容纳百人的会场早已座无虚席,会标、鲜花、两台大倍投、摄像机、照相机、轻音乐……一切都给人以庄严、隆重、热烈的感觉,顿生神圣与敬仰之意。本次“白鹿文学奖”就是以我国著名作家、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忠实先生长篇巨著《白鹿原》而命名的。陈忠实先生是灞桥区土生土长的作家,为了挖掘本土艺术,培育本土作家,他亲临现场,为获奖作者颁奖。
先生的发言掷地有声:“灞桥地区是文学的沃土,希望每一位乡土作家,都从灞桥这片热土走出去,在陕西乃至中国文坛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激励啊!
位于西安以东的灞桥区,人杰地灵,文化气息浓厚,它集纺织、印染、航天、航空、科教、农贸、生产于一体,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的米家崖遺址、隋汉灞河的古渡遗址、汉文帝霸陵、黄巢练兵遗址等等名胜古迹,外有临潼、长安与滋水相连,文化深厚,生态优美,经济强大,如同一座西安中心城市的历史博物馆和生态后花园,人文灞桥叫响三秦大地。
历代文人墨客也都曾留下吟咏灞桥的诗篇,如边塞诗人岑参笔下的“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唐明皇李隆基笔下的“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郑谷的“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沈彬的“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等等优美诗篇,我们暂且不说这些诗的美好蕴含,单是诗中所描绘的令人向往的境界,就足以想象,当年作为帝都的京畿之地,灞桥的生态环境多么可人。
再翻开《历代诗人咏灞桥》一书,竟然有陈忠实先生作序,里面字字珠玑:“心灵深处的某一根最灵敏也最绵软的神经便发出颤音来。及至读完,依然不肯释手,稍有闲适,便由不得拿起来吟咏品咂。有贵人来要我的拙笨的字,便把其中我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竟然觉得是一种情感释放而很愉悦,很自豪。”他骄傲地向人介绍说:“灞桥是我的家乡!”这是多么纯净、虔诚、令人心动的情愫啊!无论普通人乃至将军总统,无论操哪种语言、着哪种肤色,无论他在人类社会哪个领域作出过怎样杰出的贡献,对于故乡虔诚的情怀都是一脉相通的,这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的带共性的“结”啊!“即使那些在故乡受过苦甚至遭过罪的人,可能在他贫困潦倒不堪罪罚的困境里诅咒过故乡,然而多年以后仍会发觉心灵深处最温馨的一隅,依然还是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
是啊,那些为了国家利益,或漂泊他乡,或停泊灞河两岸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挚爱给予人们心灵慰藉的一方宝地——灞桥呢?
想起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烧毁书籍的大坑就在灞桥区的洪庆沟(古人称铜人原上),以史为鉴,我们更加珍惜今日文化灞桥的坚忍与顽强。据史料记载,灞桥洪庆堡村东南处有一条沟,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五县五临潼条下记载为“马谷谷”,传说儒生被杀冤魂不散,风高雨夜,沟内鬼声凄厉,故当地人称之为“鬼沟”,这里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坑儒谷。鬼沟南二里是灞桥区洪庆街办的砚湾村,当时儒生的砚台被堆放在此地集中砸毁,人称“砚瓦”,此地地处山脚洼地,又称“砚洼”,清末才更名为:砚湾村。“焚书坑儒”是历史上对文化人的一次浩大洗劫,而它惨烈的杀戮并没有将历史的文化掩埋。有多少仁人志士从废墟中刚强走出,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弃恶扬善,针砭时弊,继续前行。即便是经过千百年灵与肉的痛楚,也无法打垮灞桥人的文化傲骨。而古霸陵乡韩康避名隐居,采药救治平民,“卖药不二价”的正直与忠诚,无不彰显出灞桥这一风水宝地“山好水好人亦好”的大美。
一个地区的文化兴起,一定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天时地利有关,也必定与他的领路人有关。灞桥,自古多文化。飞雪清风,灞柳别愁,半坡遗址,艺术街区,还有白鹿原上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恢宏历史……在我们的眼前,活生生成就了一位著名的作家陈忠实。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写,不停地写,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一部可以当作枕头的书籍来,于是,他的脚步遍及灞桥的山山水水。
“注目南原觅白鹿!”如今,陈忠实先生累了,他头枕着一部恢宏巨著《白鹿原》,在灞河岸边,甜甜地睡着了,只留下雪舞灞柳,白鹿传情。但我感觉,他还一直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不曾离我们远去,他是我们身边永远的泰斗,是灞桥精神与文化的引领……
责任编辑:黄艳秋
我脑海里一下子想到了陈忠实,脱口而出:“灞桥有个陈忠实,他就是我们西安灞桥一张靓丽的名片!”
是啊,凡提及灞桥的人们,一定会羡慕地补充一句:“你们灞桥有个了不起的大作家,他叫陈忠实!”这一刻,沾了名人光环的我们也会由衷地骄傲和自豪。
想起2011年1月10日。其实,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可对于我来讲,这一天,却值得纪念。作为搬迁到灞桥地区的航天职工,我第一次走出人们眼中“高、精、尖”的工作圈子,步入社会,走近地方,了解到周边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化灞桥。这一天,西安市灞桥“白鹿文学奖”颁奖典礼即将隆重举行。
我作为航天四院文学协会会长,在受到邀请的同时,还特意带了几位航天文学爱好者,希望他们与我一同感受灞桥的文化气息,陶冶心志,开阔视野。
颁奖会场就布置在区政府的二楼会议中心。我们赶到时,这个能够容纳百人的会场早已座无虚席,会标、鲜花、两台大倍投、摄像机、照相机、轻音乐……一切都给人以庄严、隆重、热烈的感觉,顿生神圣与敬仰之意。本次“白鹿文学奖”就是以我国著名作家、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忠实先生长篇巨著《白鹿原》而命名的。陈忠实先生是灞桥区土生土长的作家,为了挖掘本土艺术,培育本土作家,他亲临现场,为获奖作者颁奖。
先生的发言掷地有声:“灞桥地区是文学的沃土,希望每一位乡土作家,都从灞桥这片热土走出去,在陕西乃至中国文坛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激励啊!
位于西安以东的灞桥区,人杰地灵,文化气息浓厚,它集纺织、印染、航天、航空、科教、农贸、生产于一体,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的米家崖遺址、隋汉灞河的古渡遗址、汉文帝霸陵、黄巢练兵遗址等等名胜古迹,外有临潼、长安与滋水相连,文化深厚,生态优美,经济强大,如同一座西安中心城市的历史博物馆和生态后花园,人文灞桥叫响三秦大地。
历代文人墨客也都曾留下吟咏灞桥的诗篇,如边塞诗人岑参笔下的“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唐明皇李隆基笔下的“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郑谷的“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沈彬的“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等等优美诗篇,我们暂且不说这些诗的美好蕴含,单是诗中所描绘的令人向往的境界,就足以想象,当年作为帝都的京畿之地,灞桥的生态环境多么可人。
再翻开《历代诗人咏灞桥》一书,竟然有陈忠实先生作序,里面字字珠玑:“心灵深处的某一根最灵敏也最绵软的神经便发出颤音来。及至读完,依然不肯释手,稍有闲适,便由不得拿起来吟咏品咂。有贵人来要我的拙笨的字,便把其中我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竟然觉得是一种情感释放而很愉悦,很自豪。”他骄傲地向人介绍说:“灞桥是我的家乡!”这是多么纯净、虔诚、令人心动的情愫啊!无论普通人乃至将军总统,无论操哪种语言、着哪种肤色,无论他在人类社会哪个领域作出过怎样杰出的贡献,对于故乡虔诚的情怀都是一脉相通的,这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的带共性的“结”啊!“即使那些在故乡受过苦甚至遭过罪的人,可能在他贫困潦倒不堪罪罚的困境里诅咒过故乡,然而多年以后仍会发觉心灵深处最温馨的一隅,依然还是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
是啊,那些为了国家利益,或漂泊他乡,或停泊灞河两岸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挚爱给予人们心灵慰藉的一方宝地——灞桥呢?
想起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烧毁书籍的大坑就在灞桥区的洪庆沟(古人称铜人原上),以史为鉴,我们更加珍惜今日文化灞桥的坚忍与顽强。据史料记载,灞桥洪庆堡村东南处有一条沟,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五县五临潼条下记载为“马谷谷”,传说儒生被杀冤魂不散,风高雨夜,沟内鬼声凄厉,故当地人称之为“鬼沟”,这里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坑儒谷。鬼沟南二里是灞桥区洪庆街办的砚湾村,当时儒生的砚台被堆放在此地集中砸毁,人称“砚瓦”,此地地处山脚洼地,又称“砚洼”,清末才更名为:砚湾村。“焚书坑儒”是历史上对文化人的一次浩大洗劫,而它惨烈的杀戮并没有将历史的文化掩埋。有多少仁人志士从废墟中刚强走出,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弃恶扬善,针砭时弊,继续前行。即便是经过千百年灵与肉的痛楚,也无法打垮灞桥人的文化傲骨。而古霸陵乡韩康避名隐居,采药救治平民,“卖药不二价”的正直与忠诚,无不彰显出灞桥这一风水宝地“山好水好人亦好”的大美。
一个地区的文化兴起,一定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天时地利有关,也必定与他的领路人有关。灞桥,自古多文化。飞雪清风,灞柳别愁,半坡遗址,艺术街区,还有白鹿原上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恢宏历史……在我们的眼前,活生生成就了一位著名的作家陈忠实。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写,不停地写,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一部可以当作枕头的书籍来,于是,他的脚步遍及灞桥的山山水水。
“注目南原觅白鹿!”如今,陈忠实先生累了,他头枕着一部恢宏巨著《白鹿原》,在灞河岸边,甜甜地睡着了,只留下雪舞灞柳,白鹿传情。但我感觉,他还一直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不曾离我们远去,他是我们身边永远的泰斗,是灞桥精神与文化的引领……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