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中西方“人权”观念的比较,正确认识这两种人权的本质差异,只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中也都建立了事实上的平等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人权的崇高目标。
【关键词】人的价值 人的解放 社会观 人权观
人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高等动物,只有赋予人以必需的社会性生存权利,人才能正常地生存下去。目前世界上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包含安全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平等的权利、政治的权利、诉讼的权利、民族的权利、宗教的权利等。从人的存在状态来看,人可以分为个体存在状态和群体存在状态。如果从纯粹个体存在的角度——不论性别、种族、国别、信仰等来认识人,那么,人就无限趋近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即人作为纯粹的“类”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近乎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同为相同的人类个体,世界上是否存在完全相同的普世化人权价值标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权”概念的提出,起源于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虽然与资产阶级思想分不开,却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早在更古老的人类文明中,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和中国孔夫子的论述就已涉及过人的地位和权利问题。从本质上说维护劳动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权观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权观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虽然两个体系都讲人的解放,讲公民的基本权利,讲人人平等的原则,讲社会的自由的发展,但是,在这些题目下的具体内容,却有着本质的差异。
一、两个体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同
1.西方人把人抬高到自然之上。早在希腊的神话中就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情感,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希腊神话已摆脱了兽形妖灵的阶段,而走上了神人同形同性的道路,神是主宰万物的,主宰自然的,那么人也同样可以,这是西方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辽阔的欧洲平原、美丽的地中海,养成了西方人浪漫的性格。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抬高了人的地位,把人抬到了“神”之上,以“人权”反对“神权”,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近代意义上的人权观念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和封建专制的过程中提出的。英国是最早拥有人权文献的国家。1215年,英国贵族胁迫约翰王在兰尼米德草原签署《自由大宪章》,该法案明确提出了要保障人的宗教、生命、人身和财产的权利,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涉及公民权利的法律文件,曾在欧洲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2.中国人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融合。“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满足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们薄弱的手段。”所有这些外来的威胁都构成了人的生存压力,降低人的适存度,是人类个人无法抵御的。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西方相差甚远,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给古老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中国神话中,就有许多与自然抗争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借助“神”的力量希望对自然进行改造以适应人类的生活。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天地的运行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就是“天命”或“天道”,人是天生地养,是自然的部分,只有顺应“天命”或“天道”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要求天人合一。
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都有人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孔子的“修身养性”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超脱在自然之中,庄子的《逍遥游》以顺应自然为指导,完全把自然与人融合起来。
二、两个体系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不同
1.西方人认为人生在世要及时行乐。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拘束于社会、政治、宗教势力的限制。
西方人功利思想较严重,在对待“人的价值”的问题上,把个人的享乐看得很重,充满了及时行乐、急功近利的思想,法国路易十六曾说:“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这种思想造成了西方人过度的贪欲和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在物质上追求享乐,在精神上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
2.中国人坚持独立的意志,强调人格的尊严。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就强调独立的意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志即独立的意志。坚持独立的意志,也就是坚持人格的尊严。《礼记》中叙述了“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把人格的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国人理想人格的最精确的表达。
三、两个体系关于人的解放的出发点不同
1.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神话时代就有所萌芽。西方人的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权利、政治权利,其目的在于以人权对抗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权、神权和等级特权。在经历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压迫后,更加强烈的爆发出来了,西方宗教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是一神教,文艺复兴运动摧毁了人们心中神的崇拜。尼采说“上帝死了”,给人们带来了超人哲学,使人们崇尚自我。这样,西方人除以个人的利己本质压倒了人的社会本质,得出每个人都势必将别人看作对自己自由的限制的结论。法国哲学家卢梭,在她的《社会契约论》中开宗明文地断然宣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这句有力的格言已铭刻在世界历史之上,激起了一代代热血青年争取自由的浪漫狂热。
2.中国的人权观首先是从社会的解放出发,以集体的解放作为个人解放的基础。中国历来把人和广大的社会结合起来,使自我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孔子曾提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约束自己纳入礼所规定的普遍模式之中。后来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中国正统思想的一个概括,社会主义中国是“一切为了群众”,也同样是强调民族、国家、社会等集体的权利高于个人权利。强调只有在集体的发展中,个人才能有全面发展其才能的自由,强调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中国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在社会等级和家庭结构中安于自己的地位,保持相互协调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各种差别和有关的道德规定都是体现在礼乐制度中,“礼别异,乐合月”,在以礼来严肃等级差别的同时,用乐来调和各种差别之间的矛盾。 四、两个体系强调人权的着重点不同
1.西方的人权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信仰自由、选举权、言论自由等。西方哲学认为自由根本意义在于个人的自由,即个人的自然的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根本目的即是保障这些权利,侵犯这种人权的国家,无论执政的主体是谁,都必定是暴政。因此,基本人权是一切立法的基础,而法正是为保护这些权利而制定的。西方人要求的人身权利是资产阶级在封建斗争中提出来的,有社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资产阶级的人权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就将资产阶级对财产的独占和垄断在人权的框架中合法化了,从而使除了自身劳动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被排除在“平等”、“自由”的人权之外。虽然有人身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等权利,但却缺乏实质的政治权利。
2.中国的人权规则认为经济地位是人的一切社会地位的基石。从历来的中国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争自由,着重以经济为基础,以平均为主题的,如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就是中国共产党也是带领农民从打土豪,分田地开始革命的。所以,只有消灭了人们在经济上特别是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只有劳动者在经济上摆脱劳动资料及其所有者的压迫、奴役,才能获得人身和政治活动的自由与权利。
五、两个体系对人权的社会观不同
1.西方人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西方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虽然有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但依然会充满了暴力、枪杀的事件,人的生存权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2.中国人追求太平盛世的景象。中国人的特点是:“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希望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追求人人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社会景象,孔子就曾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作为理想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权首先得到了保障,才能更进一步地争取更多的人生权利。
总之,人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存在不同的概念,只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中也都建立了事实上的平等,才谈得上真正的人权。要努力达到中国社会主义所要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今后仍然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步云.论人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6.
[2]邱本.人权论集[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2.
[3]王立行.人权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0.
【关键词】人的价值 人的解放 社会观 人权观
人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高等动物,只有赋予人以必需的社会性生存权利,人才能正常地生存下去。目前世界上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包含安全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平等的权利、政治的权利、诉讼的权利、民族的权利、宗教的权利等。从人的存在状态来看,人可以分为个体存在状态和群体存在状态。如果从纯粹个体存在的角度——不论性别、种族、国别、信仰等来认识人,那么,人就无限趋近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即人作为纯粹的“类”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近乎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同为相同的人类个体,世界上是否存在完全相同的普世化人权价值标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权”概念的提出,起源于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虽然与资产阶级思想分不开,却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早在更古老的人类文明中,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和中国孔夫子的论述就已涉及过人的地位和权利问题。从本质上说维护劳动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权观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权观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虽然两个体系都讲人的解放,讲公民的基本权利,讲人人平等的原则,讲社会的自由的发展,但是,在这些题目下的具体内容,却有着本质的差异。
一、两个体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同
1.西方人把人抬高到自然之上。早在希腊的神话中就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情感,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希腊神话已摆脱了兽形妖灵的阶段,而走上了神人同形同性的道路,神是主宰万物的,主宰自然的,那么人也同样可以,这是西方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辽阔的欧洲平原、美丽的地中海,养成了西方人浪漫的性格。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抬高了人的地位,把人抬到了“神”之上,以“人权”反对“神权”,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近代意义上的人权观念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和封建专制的过程中提出的。英国是最早拥有人权文献的国家。1215年,英国贵族胁迫约翰王在兰尼米德草原签署《自由大宪章》,该法案明确提出了要保障人的宗教、生命、人身和财产的权利,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涉及公民权利的法律文件,曾在欧洲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2.中国人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融合。“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满足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们薄弱的手段。”所有这些外来的威胁都构成了人的生存压力,降低人的适存度,是人类个人无法抵御的。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西方相差甚远,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给古老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中国神话中,就有许多与自然抗争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借助“神”的力量希望对自然进行改造以适应人类的生活。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天地的运行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就是“天命”或“天道”,人是天生地养,是自然的部分,只有顺应“天命”或“天道”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要求天人合一。
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都有人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孔子的“修身养性”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超脱在自然之中,庄子的《逍遥游》以顺应自然为指导,完全把自然与人融合起来。
二、两个体系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不同
1.西方人认为人生在世要及时行乐。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拘束于社会、政治、宗教势力的限制。
西方人功利思想较严重,在对待“人的价值”的问题上,把个人的享乐看得很重,充满了及时行乐、急功近利的思想,法国路易十六曾说:“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这种思想造成了西方人过度的贪欲和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在物质上追求享乐,在精神上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
2.中国人坚持独立的意志,强调人格的尊严。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就强调独立的意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志即独立的意志。坚持独立的意志,也就是坚持人格的尊严。《礼记》中叙述了“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把人格的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国人理想人格的最精确的表达。
三、两个体系关于人的解放的出发点不同
1.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神话时代就有所萌芽。西方人的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权利、政治权利,其目的在于以人权对抗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权、神权和等级特权。在经历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压迫后,更加强烈的爆发出来了,西方宗教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是一神教,文艺复兴运动摧毁了人们心中神的崇拜。尼采说“上帝死了”,给人们带来了超人哲学,使人们崇尚自我。这样,西方人除以个人的利己本质压倒了人的社会本质,得出每个人都势必将别人看作对自己自由的限制的结论。法国哲学家卢梭,在她的《社会契约论》中开宗明文地断然宣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这句有力的格言已铭刻在世界历史之上,激起了一代代热血青年争取自由的浪漫狂热。
2.中国的人权观首先是从社会的解放出发,以集体的解放作为个人解放的基础。中国历来把人和广大的社会结合起来,使自我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孔子曾提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约束自己纳入礼所规定的普遍模式之中。后来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中国正统思想的一个概括,社会主义中国是“一切为了群众”,也同样是强调民族、国家、社会等集体的权利高于个人权利。强调只有在集体的发展中,个人才能有全面发展其才能的自由,强调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中国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在社会等级和家庭结构中安于自己的地位,保持相互协调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各种差别和有关的道德规定都是体现在礼乐制度中,“礼别异,乐合月”,在以礼来严肃等级差别的同时,用乐来调和各种差别之间的矛盾。 四、两个体系强调人权的着重点不同
1.西方的人权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信仰自由、选举权、言论自由等。西方哲学认为自由根本意义在于个人的自由,即个人的自然的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根本目的即是保障这些权利,侵犯这种人权的国家,无论执政的主体是谁,都必定是暴政。因此,基本人权是一切立法的基础,而法正是为保护这些权利而制定的。西方人要求的人身权利是资产阶级在封建斗争中提出来的,有社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资产阶级的人权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就将资产阶级对财产的独占和垄断在人权的框架中合法化了,从而使除了自身劳动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被排除在“平等”、“自由”的人权之外。虽然有人身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等权利,但却缺乏实质的政治权利。
2.中国的人权规则认为经济地位是人的一切社会地位的基石。从历来的中国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争自由,着重以经济为基础,以平均为主题的,如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就是中国共产党也是带领农民从打土豪,分田地开始革命的。所以,只有消灭了人们在经济上特别是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只有劳动者在经济上摆脱劳动资料及其所有者的压迫、奴役,才能获得人身和政治活动的自由与权利。
五、两个体系对人权的社会观不同
1.西方人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西方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虽然有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但依然会充满了暴力、枪杀的事件,人的生存权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2.中国人追求太平盛世的景象。中国人的特点是:“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希望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追求人人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社会景象,孔子就曾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作为理想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权首先得到了保障,才能更进一步地争取更多的人生权利。
总之,人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存在不同的概念,只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中也都建立了事实上的平等,才谈得上真正的人权。要努力达到中国社会主义所要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今后仍然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步云.论人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6.
[2]邱本.人权论集[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2.
[3]王立行.人权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