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专家多尔的多尔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课程目标上,避免还原性、外设性、封闭性和再现性,用“背景性认识”代替“技术性认识”,通过以发展的、合作的课程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责任感、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素质;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知识、文化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见地与创新;在课程实施上,要通过诠释和创造完成课程实施,把握后现代课程的互动性、共同性、开放性等关键作用,应用到课堂的对话与交流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自由性。正是基于这一前景,笔者希望通过对多尔课程理论的研究与分析,能够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一、多尔课程理论概述
多尔的多尔课程理论包括四方面: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它为学生地位的转变和被转变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性。在生成性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反思能够达到体育课程的生成过程。
回归性是指一种带有思考的环形的运动,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关联即赋予课程丰富性的模体或网络。课程关联的一个焦点在于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以及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回归性和反思发展课程的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课程变得越来越丰富。二是文化的关联即文化的或世界的联系。任何一个学科它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文化。
关联性包括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体育课程加强了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后,人们对如何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当我们认真地思考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时,可以发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方案都试图把体育与健康融合起来。
严密性拯救了转变性课程陷入了感情泛滥的唯我论或“蔓延的相对主义”。体育课程精神文化是民族性的体现,是体育课程核心文化,它以体育课程理念的形式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研制与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各种课程活动中,在上述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其核心地位和精神文化精髓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多尔课程理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多尔课程理论对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下面的表格显示出其对应关系。
将多尔课程理论应用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无疑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引起重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只有在教学内容充实丰富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丰富性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价值体现
丰富性在不同学科有不同方式的解释。在体育课程上,教师与学生需要完成对课程的了解,共同完成对课程的生成,这一过程保证了师生主体权利的实现。通过这种师生间或学生间的对话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实现学生地位在课堂中的转化和被转化,这种教学的丰富性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转化地位赢得了机会,并能使教师对课程内容不断加深其层次与深度,做好课程内容预设工作。那么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在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身心的双重教育。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使教师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各方面,细心安排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内容激活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关联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关联性体现在两方面,课程关联是一方面,它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结构和模体,体育的课程关联着眼于各课程的互相联系和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间的联系;文化关联是另一方面,各个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它强调了文化和教育的关联,认为除了认识感知的局限性,也要保证使我们自己的观点统一在那些更广阔的生态或文化中。所以,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提升其本身的内涵素养,更要将之与其他的学科、其他的文化相互联系起来,使文化和教育这两个教育能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更为系统的文化氛围,使师生间的这种教与学的成果能够重新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教与学的开放性。
3.回归性在学校体育教学对话与反思中的价值体现
回归性指后现代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之中,它为经验的反思性重组、重构和转变提供了机会。在回归中,个体可以认识并反思自我,并可以在自我的经验中获得自我价值感。许多课程都是既丰富而又复杂,所以需要我们再三地回头去思考它,并通过各方面提供的机会去掌握它。在体育课程中,我们不可孤立地看待课程的片段、序列和组成部分,它们是任意组合的。它的起点和终点都不是固定的,每一个终点其实就是一个新的起点,而每一个起点则又来自于它的前一个终点。回归性的框架属于开放式的,旨在发展、提升组织、探究、组合运用事物的能力。不可否认,反思在回归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回归到自身,在反思中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在学习中让教师或是同伴对我们自身的行为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帮我们“拨乱反正”,使学习互动起来,而不是自己坐井观天地学习,反思和对话都是回归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将反思和对话相结合才能使回归性发挥最大的作用,而这种反思的能力也是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
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是反应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又是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反馈的教学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与反思,并激励和提高自我,提高自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调控和发展自我,逐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除了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也要引起重视,通过这一反思使教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质。体育教学在很早的时候就一直提倡反思,而现在更应该延续这一优良传统。人们在反思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理性思考,而这种理性思考也应是体育课程所强调的,教学反思为教育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反思其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审视整个教学的过程,以更优越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有效地总结教学经验,尽量达到零失误,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严密性在学校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中的价值体现
教学的严密性认为,丰富性和关联性并不代表随意性,它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进行有目的、不断精致化的追求。严密性是对概念的重新界定,通过寻找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案,并寻找自己或他人所持的假设,包括假设中的相关细节,使对话更有意义,实现所需的改造价值。我们探讨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关联性,它们对学生在课堂上地位的转换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在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课堂教学秩序,但是在一些学校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班级人数超额,场地、器材不足等,这将使教学受阻,学生接收知识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伤害事故。所以,增强课堂组织纪律的严密性既能保证教学有效安全地进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团体意识。
在新一轮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实施中,体育教师应该尽量使多尔课程理论融入到教学的设计中,使体育的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获得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加强自我专业理论的学习,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展;而学生则可以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更多地体现出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互反思与对话。
参考文献
[1] 郝德永.课程认识论的冲突与澄清.全球教育展望,2010(1).
[2] 黄文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3).
[3] 解学仁.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多尔课程理论概述
多尔的多尔课程理论包括四方面: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它为学生地位的转变和被转变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性。在生成性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反思能够达到体育课程的生成过程。
回归性是指一种带有思考的环形的运动,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关联即赋予课程丰富性的模体或网络。课程关联的一个焦点在于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以及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回归性和反思发展课程的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课程变得越来越丰富。二是文化的关联即文化的或世界的联系。任何一个学科它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文化。
关联性包括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体育课程加强了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后,人们对如何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当我们认真地思考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时,可以发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方案都试图把体育与健康融合起来。
严密性拯救了转变性课程陷入了感情泛滥的唯我论或“蔓延的相对主义”。体育课程精神文化是民族性的体现,是体育课程核心文化,它以体育课程理念的形式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研制与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各种课程活动中,在上述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其核心地位和精神文化精髓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多尔课程理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多尔课程理论对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下面的表格显示出其对应关系。
将多尔课程理论应用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无疑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引起重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只有在教学内容充实丰富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丰富性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价值体现
丰富性在不同学科有不同方式的解释。在体育课程上,教师与学生需要完成对课程的了解,共同完成对课程的生成,这一过程保证了师生主体权利的实现。通过这种师生间或学生间的对话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实现学生地位在课堂中的转化和被转化,这种教学的丰富性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转化地位赢得了机会,并能使教师对课程内容不断加深其层次与深度,做好课程内容预设工作。那么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在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身心的双重教育。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使教师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各方面,细心安排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内容激活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关联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关联性体现在两方面,课程关联是一方面,它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结构和模体,体育的课程关联着眼于各课程的互相联系和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间的联系;文化关联是另一方面,各个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它强调了文化和教育的关联,认为除了认识感知的局限性,也要保证使我们自己的观点统一在那些更广阔的生态或文化中。所以,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提升其本身的内涵素养,更要将之与其他的学科、其他的文化相互联系起来,使文化和教育这两个教育能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更为系统的文化氛围,使师生间的这种教与学的成果能够重新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教与学的开放性。
3.回归性在学校体育教学对话与反思中的价值体现
回归性指后现代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之中,它为经验的反思性重组、重构和转变提供了机会。在回归中,个体可以认识并反思自我,并可以在自我的经验中获得自我价值感。许多课程都是既丰富而又复杂,所以需要我们再三地回头去思考它,并通过各方面提供的机会去掌握它。在体育课程中,我们不可孤立地看待课程的片段、序列和组成部分,它们是任意组合的。它的起点和终点都不是固定的,每一个终点其实就是一个新的起点,而每一个起点则又来自于它的前一个终点。回归性的框架属于开放式的,旨在发展、提升组织、探究、组合运用事物的能力。不可否认,反思在回归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回归到自身,在反思中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在学习中让教师或是同伴对我们自身的行为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帮我们“拨乱反正”,使学习互动起来,而不是自己坐井观天地学习,反思和对话都是回归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将反思和对话相结合才能使回归性发挥最大的作用,而这种反思的能力也是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
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是反应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又是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反馈的教学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与反思,并激励和提高自我,提高自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调控和发展自我,逐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除了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也要引起重视,通过这一反思使教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质。体育教学在很早的时候就一直提倡反思,而现在更应该延续这一优良传统。人们在反思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理性思考,而这种理性思考也应是体育课程所强调的,教学反思为教育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反思其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审视整个教学的过程,以更优越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有效地总结教学经验,尽量达到零失误,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严密性在学校体育教学思维方式中的价值体现
教学的严密性认为,丰富性和关联性并不代表随意性,它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进行有目的、不断精致化的追求。严密性是对概念的重新界定,通过寻找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案,并寻找自己或他人所持的假设,包括假设中的相关细节,使对话更有意义,实现所需的改造价值。我们探讨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关联性,它们对学生在课堂上地位的转换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在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课堂教学秩序,但是在一些学校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班级人数超额,场地、器材不足等,这将使教学受阻,学生接收知识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伤害事故。所以,增强课堂组织纪律的严密性既能保证教学有效安全地进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团体意识。
在新一轮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实施中,体育教师应该尽量使多尔课程理论融入到教学的设计中,使体育的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获得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加强自我专业理论的学习,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展;而学生则可以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更多地体现出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互反思与对话。
参考文献
[1] 郝德永.课程认识论的冲突与澄清.全球教育展望,2010(1).
[2] 黄文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3).
[3] 解学仁.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