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陌生人漫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典雅优美的校园,赞叹这个走向世界管理学院前列的名校取得的优异成绩时,绝不会想到,它只有短短十多年的历史。更不会想到的是,为了取得这一优异成绩,许多中外热心人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作为中欧创业团队的一员,李月庆的这本《中欧神话》,讲述了他心目中的中欧故事,为中欧创业史补上了一页。
我要补充的是,CEIBS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上海有心人的热情支持。在这批人中间,有上海市的老市长汪道涵,时任副市长的徐匡迪,时任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后来成为CEIBS首任中方院长的李家镐,时任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后来成为CEIBS第三任院长的张国华,时任金桥开发公司总经理、后来成为CEIBS第三任院长的朱晓明。没有他们的支持,CEIBS是根本不可能办起来的。
我和中欧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在中欧的前身——国家经贸委和欧共体管理教育基金会于1984年在北京合作开设的中欧管理中心(简称CEMI),为学员(主要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讲授专题课程。后来,CEMI成立学术委员会,我成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方委员。
1984年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CEMI受到愈来愈多的非议,连办公条件也变得相当恶劣。外方教员强烈提出与中国大学合作,改建为正式的商学院。但是,在北京与几所大学的谈判并不顺利,于是有了在上海办学的念头。
CEMI的代表刚与上海方面接触,就得到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交通大学的老学长汪道涵的热情支持。他不但请上海交大管理学院作为CEMI在上海办学的合作伙伴,还嘱托他的老朋友、时任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的李家镐总其成。李家镐是上海市政府的老领导干部,曾任上海市经委主任,和上海各方面的人关系极熟,办起事来果断干练,使中欧落脚上海工作的速度加快了许多。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当中欧和交大之间的谈判陷于胶着状态:交大方面希望中欧办成交大所属的二级学院而中欧方面要求办成独立的商学院时,身为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的李家镐,把为中国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商学院的目标放在优先于本校利益的地位,终于说服了他在交大的同事,确定了中欧办成独立商学院的方案。
建立CEIBS的最后一个关口,是通过国家教委的审批。为了争取上海市领导人运用他们在北京的影响通过国家教委这一关,我在1993年去上海拜见了老市长汪道涵和时任副市长的徐匡迪。他们都非常清楚创办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学院对于中国和对于上海的意义,所以听完我的说明以后,立即表示要全力促成此事。在他们的帮助下,国家教委这一关也顺利通过。
我的上海之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产品”,就是对CEIBS定居金桥起了“触媒”的作用。事情是这样的:趁拜访上海市领导的间隙,我去访问了浦东的几个开发区。记得那天到金桥开发区管委会时,朱晓明总经理抱病从医院请假出来接待我。在闲谈中,我告诉朱晓明总经理,我这次到上海的任务是与上海领导讨论合作办学的事。没过两天,我就从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得到消息,金桥开发区正式提出愿意拿出备用地块供中欧落户金桥开发区。于是,中欧的选址问题迎刃而解。金桥在日后也因此建成一座重量级的商学院,为浦东增添了一份人文的光彩。
当然,与那些世界商学院强手之林中和现代工商业共生的国际名校相比较,CEIBS只是一个没有多少学术积淀的新手,在它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否实现成为国际名校的梦想,还有待中欧人今后保持从CEMI到CEIBS 20多年锲而不舍的精神,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集团经济学教席教授)
我要补充的是,CEIBS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上海有心人的热情支持。在这批人中间,有上海市的老市长汪道涵,时任副市长的徐匡迪,时任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后来成为CEIBS首任中方院长的李家镐,时任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后来成为CEIBS第三任院长的张国华,时任金桥开发公司总经理、后来成为CEIBS第三任院长的朱晓明。没有他们的支持,CEIBS是根本不可能办起来的。
我和中欧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在中欧的前身——国家经贸委和欧共体管理教育基金会于1984年在北京合作开设的中欧管理中心(简称CEMI),为学员(主要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讲授专题课程。后来,CEMI成立学术委员会,我成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方委员。
1984年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CEMI受到愈来愈多的非议,连办公条件也变得相当恶劣。外方教员强烈提出与中国大学合作,改建为正式的商学院。但是,在北京与几所大学的谈判并不顺利,于是有了在上海办学的念头。
CEMI的代表刚与上海方面接触,就得到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交通大学的老学长汪道涵的热情支持。他不但请上海交大管理学院作为CEMI在上海办学的合作伙伴,还嘱托他的老朋友、时任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的李家镐总其成。李家镐是上海市政府的老领导干部,曾任上海市经委主任,和上海各方面的人关系极熟,办起事来果断干练,使中欧落脚上海工作的速度加快了许多。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当中欧和交大之间的谈判陷于胶着状态:交大方面希望中欧办成交大所属的二级学院而中欧方面要求办成独立的商学院时,身为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的李家镐,把为中国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商学院的目标放在优先于本校利益的地位,终于说服了他在交大的同事,确定了中欧办成独立商学院的方案。
建立CEIBS的最后一个关口,是通过国家教委的审批。为了争取上海市领导人运用他们在北京的影响通过国家教委这一关,我在1993年去上海拜见了老市长汪道涵和时任副市长的徐匡迪。他们都非常清楚创办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学院对于中国和对于上海的意义,所以听完我的说明以后,立即表示要全力促成此事。在他们的帮助下,国家教委这一关也顺利通过。
我的上海之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产品”,就是对CEIBS定居金桥起了“触媒”的作用。事情是这样的:趁拜访上海市领导的间隙,我去访问了浦东的几个开发区。记得那天到金桥开发区管委会时,朱晓明总经理抱病从医院请假出来接待我。在闲谈中,我告诉朱晓明总经理,我这次到上海的任务是与上海领导讨论合作办学的事。没过两天,我就从上海市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得到消息,金桥开发区正式提出愿意拿出备用地块供中欧落户金桥开发区。于是,中欧的选址问题迎刃而解。金桥在日后也因此建成一座重量级的商学院,为浦东增添了一份人文的光彩。
当然,与那些世界商学院强手之林中和现代工商业共生的国际名校相比较,CEIBS只是一个没有多少学术积淀的新手,在它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否实现成为国际名校的梦想,还有待中欧人今后保持从CEMI到CEIBS 20多年锲而不舍的精神,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集团经济学教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