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射频识别(RFID)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最初RFID技术应用于军事和物流,后来逐步引进图书馆领域。2002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世界上第一个采用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系统。RFID 技术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推动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有好有坏,在提升了借阅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传统模式下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本文从图书借还、图书清点、门禁安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即将引进RFID 技术的图书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RFID射频识别;服务模式;图书馆
一、系统组成
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天线,读写器和主机组成。电子标签(Tag),非接触式IC 卡,放在需要被识别的物体上,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标签有内置天线,可以发送和接收
信号;天线(Antenna):完成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读写器(Reader)可以发送和接收命令,并与主机通信,执行主机命令;主机(Host)发送用户命令和显示接收数据。RFID 系统根据工作频段和工作方式具有不同的性能,应用于不同场合。
RFID系统基本工作原理是: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出含有信息的一定频率的调制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到阅读器的工作区时,其天线通过耦合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为电子标签提供相应的能量,此时标签根据阅读器发来的信息决定是否响应,是否发送数据;当阅读器接收到电子标签发送过来的信号,经过解调和解码之后,将标签内部的数据识别出来。
二、应用模式中的优点
传统图书馆采用条形码作为书本识别方式, 每次只能识别一个条形码。图书馆自助借还的前提是书本识别。RFID技术应用在图书馆,它取代条形码作为书本识别方式, 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一次性同时完成多本图书的借还工作,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促进了书刊的流通频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形象。RFID技术的应用让图书馆不仅具有文化氛围,同时还散发出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吸引了更多的借阅者前来参观使用。保护隐私。在传统模式借阅时,借阅者以馆员为中介来获取图书馆书刊资源,缺乏私密性;用户容易受馆员服务態度和情绪的影响,产生为难情绪和害羞、胆怯等不良心理反应,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争端。RFID的自助借还功能使借阅者越过馆员中介,执行简单自助的借阅方式,较好地保护了借阅者的隐私。书刊定位。RFID系统拥有定位导航功能,借阅者在OPACE中查找所需图书,然后点击书刊后面的架位导航,即可出现三维馆藏地图。RFID应用用可视化方式为用户提供获取书刊的路径,帮助读者更有效率地获取书刊,方便高效。
三、应用模式中的缺点
误借。自助借还机在完成一次多本自助借还图书的同时容易造成错借。可能将身后排队等待借还的图书或者机器旁边已归还的图书误读到正在操作的读者证中。无法借还。一些特质图书,例如封面含有大量铜金粉、金属箔等金属材料的图书,因其材料会对电子标签信号产生屏蔽,致使标签信息不能被读取,读者无法完成自主借还。这类的图书需要到工作站实行人工借还才可以。盘点。清点时工作人员需对每层在架图书进行人工清点将数字做出标记,然后使用盘点机进行图书扫描,将结果与人工计数核对是否一致,当结果不一致时,需重新扫描直至计数完全一致。由于RFID技术采用高频,一次性可读取多个标签,且穿透性强,扫描时会产生扫描到对面架位的图书。且多次扫描不一致时,需要根据屏幕显示的书名把漏扫图书找出进行单本扫描。这样浪费很多时间。另外,清点时盘点机会出现无线网络不稳定,盘点机连接不到数据,致使工作中断,影响工作效率。门禁。当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出馆时,门禁会报警;而当图书标签被撕毁、折断、厚物将书包裹、胳膊夹书等,门禁会发生不报警的情况;还有因信号相互干扰,门禁旁有图书经过会产生误报警等情况。[3]软件。目前国内RFID领域是厂商主导市场,厂商提供成型的产品,只会根据图书馆的个性需求对软件进行改动,而不会做大的调整。厂商所提供的软件是根据自己想法所设计开发的,并不能完全满足图书馆的实际操作需求,这造成了图书馆在工作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
四、结束语
RFID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适应性不足,功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必将成为图书管理方式的主流。RFID技术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人文理念,还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并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成现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高校图书馆不能拘泥于现有的RFID的传统应用模式,应顺应时代潮流,与研发者共同努力,根据自身不同属性设计研发带有自己个性化的应用模式,从而得到图书馆真正需要的技术与产品,推进智慧图书馆发展。基于RFID标签远距离读写和存储大量数据的特性,使建设无人值守的智慧型图书馆成为可能。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读者来到图书馆后,系统通过读者随身携带的RFID读者卡自动识别身份,将读者对应学科的新书信息或感兴趣的图书书目推送到他的手机,同时显示详细的查找路径。读者把要归还的图书随手往还书机上一放,图书自动扫描归还。来到预约书架前,放置读者预约书的书架自动亮灯进行提示,把书取走即自动办理了借阅手续。读者手持平板电脑输入图书信息,通过三维立体化的地图显示图书的位置信息,系统自动计算出一条最优路径指引读者前往对应书架。这些构想并不是异想天开,基于RFID技术很多功能都能实现。以RFID技术为基础,在未来完全可以打造出智能化、无人化、全自动化的智慧图书馆,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出RFID技术的应用潜能,获得最佳的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斌,张红雨.RFID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电子设计工程,2010(10):123-126.
[2]朱小梅,刘春鸿,孙权.基于RFID的图书馆用户服务模式研究,2013(7):140-144.
[3]尹桂平,刘洪志,张曾昱.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科技信息,2015(22):67-68.
【关键词】RFID射频识别;服务模式;图书馆
一、系统组成
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天线,读写器和主机组成。电子标签(Tag),非接触式IC 卡,放在需要被识别的物体上,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标签有内置天线,可以发送和接收
信号;天线(Antenna):完成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读写器(Reader)可以发送和接收命令,并与主机通信,执行主机命令;主机(Host)发送用户命令和显示接收数据。RFID 系统根据工作频段和工作方式具有不同的性能,应用于不同场合。
RFID系统基本工作原理是: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出含有信息的一定频率的调制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到阅读器的工作区时,其天线通过耦合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为电子标签提供相应的能量,此时标签根据阅读器发来的信息决定是否响应,是否发送数据;当阅读器接收到电子标签发送过来的信号,经过解调和解码之后,将标签内部的数据识别出来。
二、应用模式中的优点
传统图书馆采用条形码作为书本识别方式, 每次只能识别一个条形码。图书馆自助借还的前提是书本识别。RFID技术应用在图书馆,它取代条形码作为书本识别方式, 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一次性同时完成多本图书的借还工作,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促进了书刊的流通频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形象。RFID技术的应用让图书馆不仅具有文化氛围,同时还散发出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吸引了更多的借阅者前来参观使用。保护隐私。在传统模式借阅时,借阅者以馆员为中介来获取图书馆书刊资源,缺乏私密性;用户容易受馆员服务態度和情绪的影响,产生为难情绪和害羞、胆怯等不良心理反应,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争端。RFID的自助借还功能使借阅者越过馆员中介,执行简单自助的借阅方式,较好地保护了借阅者的隐私。书刊定位。RFID系统拥有定位导航功能,借阅者在OPACE中查找所需图书,然后点击书刊后面的架位导航,即可出现三维馆藏地图。RFID应用用可视化方式为用户提供获取书刊的路径,帮助读者更有效率地获取书刊,方便高效。
三、应用模式中的缺点
误借。自助借还机在完成一次多本自助借还图书的同时容易造成错借。可能将身后排队等待借还的图书或者机器旁边已归还的图书误读到正在操作的读者证中。无法借还。一些特质图书,例如封面含有大量铜金粉、金属箔等金属材料的图书,因其材料会对电子标签信号产生屏蔽,致使标签信息不能被读取,读者无法完成自主借还。这类的图书需要到工作站实行人工借还才可以。盘点。清点时工作人员需对每层在架图书进行人工清点将数字做出标记,然后使用盘点机进行图书扫描,将结果与人工计数核对是否一致,当结果不一致时,需重新扫描直至计数完全一致。由于RFID技术采用高频,一次性可读取多个标签,且穿透性强,扫描时会产生扫描到对面架位的图书。且多次扫描不一致时,需要根据屏幕显示的书名把漏扫图书找出进行单本扫描。这样浪费很多时间。另外,清点时盘点机会出现无线网络不稳定,盘点机连接不到数据,致使工作中断,影响工作效率。门禁。当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出馆时,门禁会报警;而当图书标签被撕毁、折断、厚物将书包裹、胳膊夹书等,门禁会发生不报警的情况;还有因信号相互干扰,门禁旁有图书经过会产生误报警等情况。[3]软件。目前国内RFID领域是厂商主导市场,厂商提供成型的产品,只会根据图书馆的个性需求对软件进行改动,而不会做大的调整。厂商所提供的软件是根据自己想法所设计开发的,并不能完全满足图书馆的实际操作需求,这造成了图书馆在工作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
四、结束语
RFID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适应性不足,功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必将成为图书管理方式的主流。RFID技术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人文理念,还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并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成现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高校图书馆不能拘泥于现有的RFID的传统应用模式,应顺应时代潮流,与研发者共同努力,根据自身不同属性设计研发带有自己个性化的应用模式,从而得到图书馆真正需要的技术与产品,推进智慧图书馆发展。基于RFID标签远距离读写和存储大量数据的特性,使建设无人值守的智慧型图书馆成为可能。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读者来到图书馆后,系统通过读者随身携带的RFID读者卡自动识别身份,将读者对应学科的新书信息或感兴趣的图书书目推送到他的手机,同时显示详细的查找路径。读者把要归还的图书随手往还书机上一放,图书自动扫描归还。来到预约书架前,放置读者预约书的书架自动亮灯进行提示,把书取走即自动办理了借阅手续。读者手持平板电脑输入图书信息,通过三维立体化的地图显示图书的位置信息,系统自动计算出一条最优路径指引读者前往对应书架。这些构想并不是异想天开,基于RFID技术很多功能都能实现。以RFID技术为基础,在未来完全可以打造出智能化、无人化、全自动化的智慧图书馆,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出RFID技术的应用潜能,获得最佳的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斌,张红雨.RFID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电子设计工程,2010(10):123-126.
[2]朱小梅,刘春鸿,孙权.基于RFID的图书馆用户服务模式研究,2013(7):140-144.
[3]尹桂平,刘洪志,张曾昱.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科技信息,2015(2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