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4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两周,评价治疗前后整体治疗效果情况,以及基本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显效率为32.61%,有效率为60.87%,总有效率为93.48%,组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硝苯地平;高血压;缓释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3-01
降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长期血压血糖异常较单纯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如不及时控制治疗,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比较常用西药,并且疗效确切。笔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46例高血压且伴有冠心病患者,经空腹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均符合ADA糖尿病诊断标准(2010年)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排除高血压伴有1型糖尿病、脑卒中、妊娠、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有过敏史等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3-65岁,平均(53.7±11.8)岁,病程1-13年,平均(7±4.6)年。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片(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0091004,含药量10mg/片),1次/d,给药2周。2周后早上测收缩压、舒张压,并记录,同时测定空腹时的血糖。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李汝奎制定的高血压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10-19mmHg。无效:血压较给药前没有下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t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值比较 治疗前:收缩压(177.1±12.98mmHg)舒张压(106.2±14.23mmHg)血糖(11.54±3.98mmol/L);治疗后:收缩压(131.4±10.46mmHg)舒张压(92.7±10.23mmHg)血糖(10.64±2.98mmol/L)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本组患者显效率为32.61%,有效率为60.87%,总有效率为93.48%。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增高,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大约有2亿,而近一半的高血压伴有糖尿病[4]。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高血压且伴有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治疗,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血压,减少冠心病发生率[5]。
硝苯地平为一种短效的钙拮抗剂,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动脉扩张药物,钙拮抗剂药理作用是通过对特异性L型Ca2+通道进行有效的阻滞,使细胞内Ca2+浓度减少,从而降低血压。硝苯地平适用于各类型高压,对难治性、重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同时对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疗效,临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然而硝苯地平的药动学特点是作用时间短、峰/谷比值高,尚有负性传导和负性肌力作用,本文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合并糖尿病,能改善硝苯地平的药效时间短、血压波动大等缺点,减少其副作用。本实验结果发现,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效率为32.61%,有效率为60.87%,总有效率为93.48。说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海涛.硝苯地平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对比[J].求医问药,2013,11(4):287-288.
[2] 李汝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69-3770.
[3] 胡翠娥,周正茂.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J].求医问药,2013,11(2):172-173.
[4] 刘洪俊,张磊.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86-87.
【关键词】 硝苯地平;高血压;缓释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3-01
降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长期血压血糖异常较单纯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如不及时控制治疗,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比较常用西药,并且疗效确切。笔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46例高血压且伴有冠心病患者,经空腹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均符合ADA糖尿病诊断标准(2010年)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排除高血压伴有1型糖尿病、脑卒中、妊娠、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有过敏史等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43-65岁,平均(53.7±11.8)岁,病程1-13年,平均(7±4.6)年。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片(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0091004,含药量10mg/片),1次/d,给药2周。2周后早上测收缩压、舒张压,并记录,同时测定空腹时的血糖。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李汝奎制定的高血压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且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10-19mmHg。无效:血压较给药前没有下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t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糖值比较 治疗前:收缩压(177.1±12.98mmHg)舒张压(106.2±14.23mmHg)血糖(11.54±3.98mmol/L);治疗后:收缩压(131.4±10.46mmHg)舒张压(92.7±10.23mmHg)血糖(10.64±2.98mmol/L)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本组患者显效率为32.61%,有效率为60.87%,总有效率为93.48%。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增高,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大约有2亿,而近一半的高血压伴有糖尿病[4]。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高血压且伴有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治疗,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血压,减少冠心病发生率[5]。
硝苯地平为一种短效的钙拮抗剂,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动脉扩张药物,钙拮抗剂药理作用是通过对特异性L型Ca2+通道进行有效的阻滞,使细胞内Ca2+浓度减少,从而降低血压。硝苯地平适用于各类型高压,对难治性、重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同时对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疗效,临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然而硝苯地平的药动学特点是作用时间短、峰/谷比值高,尚有负性传导和负性肌力作用,本文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合并糖尿病,能改善硝苯地平的药效时间短、血压波动大等缺点,减少其副作用。本实验结果发现,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效率为32.61%,有效率为60.87%,总有效率为93.48。说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海涛.硝苯地平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对比[J].求医问药,2013,11(4):287-288.
[2] 李汝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69-3770.
[3] 胡翠娥,周正茂.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J].求医问药,2013,11(2):172-173.
[4] 刘洪俊,张磊.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