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那么如何探究在建构的课堂创新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对于学生是一主体与另一主体之间对话的关系,不存在谁支配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剖析,从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进行分析,搭建互动支架,形成有效互动的策略,提高课堂实效,让课堂更加生动。
关键词:创新;师生互动;策略
近日,有机会到小学听了几堂课,发现小学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玩着”。与初中课堂一比,显然初中的课堂“静悄悄”的多。究其原因,无外乎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逐渐成熟的表现: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深思熟虑。另外,初中课堂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的平台,课堂上教师有意无意充当着最高裁判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希望教师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
所谓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因此,所谓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互动,更是在建构一种民主意识,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不仅关注自己对教材作怎样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倾听学生对知识有怎样的理解。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互动更要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这样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一)师生互动,启而不发
教学中常会遇到教师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沉默不语。于是教师为了赶进度,便抛出正确答案。这种师生互动完全是为了灌输知识,仅是教师单向思维的对话,失去了平等地位和启发性。教师只是把自己认为重要和难于理解的内容向学生做详细讲解,花费大量精力把知识变得明白易懂,学生却没有兴趣去听。如果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师的教,课堂就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独白了。
(二)师生互动,注重形式
常见的课堂小组讨论,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走形式;教师的提问是象征性的,只是把教师要说的话借学生之口说出来。这种互动常常浮于表面,就一些简单的是非问题上进行问答式互动,为互动而互动。
2.假讨论。所讨论问题,基本上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学生真正要问的。学生是为了回答而讨论,不是出于解决自己的疑问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预设了完满的答案,却硬要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学生怎样讨论或回答的结果如何,都硬要回到标准答案上来。一旦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讨论即告完成。
以上问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正常互动,不仅与民主平等有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关,与课程的性质、任务有关,也与教师行为的功能状况和操作水平有关。这不仅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所以,正常有效的师生互动,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入手,搭建有效互动的平台,构建有效互动的策略,关注师生互动的细节,使互动取得实效。
二、搭建互动支架,形成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学生层面
1.认真预习,有效互动的前提;
学生只有充分預习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与教师进行互动。因此,课前一定要认真、有目的的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时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找到重难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新课的预习,将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为课堂讨论做准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1课《邓稼先》,课文预习明确提出了要求:①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课外收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②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两个预习任务指向明确,收集到的资料和感动的语句,都可以成为课堂师生互动的素材。
2.小组讨论,有效互动的保障;
通常问题先在小组内自主探讨,能解决的小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不行的难点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这样做达到了精讲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各小组沟通,了解不同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师生互动的针对性。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山水画的意境》时,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说理顺序。学生阅读文本后,先自行梳理,然后小组内讨论,如果再有问题,那就提交班级讨论。这样的额小组讨论,为课堂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保障。
3.尊重他人,有效互动的态度。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还要对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分析。并鼓励学生相互问答,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即使是有错的。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很多想法。有的同学认为文章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有的同学认为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还有的认为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三个主题,各有依据,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和教师互动。
(二)教师层面
1.学会倾听,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教师为什么要“倾听”?因为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在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而要和学生有效互动,就要了解学生,看他的问题在哪儿,他最想知道什么,这是互动的目的所在,也是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
关键词:创新;师生互动;策略
近日,有机会到小学听了几堂课,发现小学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玩着”。与初中课堂一比,显然初中的课堂“静悄悄”的多。究其原因,无外乎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逐渐成熟的表现: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深思熟虑。另外,初中课堂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的平台,课堂上教师有意无意充当着最高裁判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希望教师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
所谓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因此,所谓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互动,更是在建构一种民主意识,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不仅关注自己对教材作怎样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倾听学生对知识有怎样的理解。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互动更要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这样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一)师生互动,启而不发
教学中常会遇到教师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沉默不语。于是教师为了赶进度,便抛出正确答案。这种师生互动完全是为了灌输知识,仅是教师单向思维的对话,失去了平等地位和启发性。教师只是把自己认为重要和难于理解的内容向学生做详细讲解,花费大量精力把知识变得明白易懂,学生却没有兴趣去听。如果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师的教,课堂就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独白了。
(二)师生互动,注重形式
常见的课堂小组讨论,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走形式;教师的提问是象征性的,只是把教师要说的话借学生之口说出来。这种互动常常浮于表面,就一些简单的是非问题上进行问答式互动,为互动而互动。
2.假讨论。所讨论问题,基本上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学生真正要问的。学生是为了回答而讨论,不是出于解决自己的疑问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预设了完满的答案,却硬要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学生怎样讨论或回答的结果如何,都硬要回到标准答案上来。一旦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讨论即告完成。
以上问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正常互动,不仅与民主平等有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关,与课程的性质、任务有关,也与教师行为的功能状况和操作水平有关。这不仅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所以,正常有效的师生互动,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入手,搭建有效互动的平台,构建有效互动的策略,关注师生互动的细节,使互动取得实效。
二、搭建互动支架,形成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学生层面
1.认真预习,有效互动的前提;
学生只有充分預习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与教师进行互动。因此,课前一定要认真、有目的的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时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找到重难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新课的预习,将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为课堂讨论做准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1课《邓稼先》,课文预习明确提出了要求:①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课外收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②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两个预习任务指向明确,收集到的资料和感动的语句,都可以成为课堂师生互动的素材。
2.小组讨论,有效互动的保障;
通常问题先在小组内自主探讨,能解决的小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不行的难点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这样做达到了精讲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各小组沟通,了解不同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师生互动的针对性。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山水画的意境》时,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说理顺序。学生阅读文本后,先自行梳理,然后小组内讨论,如果再有问题,那就提交班级讨论。这样的额小组讨论,为课堂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保障。
3.尊重他人,有效互动的态度。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还要对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分析。并鼓励学生相互问答,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即使是有错的。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很多想法。有的同学认为文章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有的同学认为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还有的认为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三个主题,各有依据,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和教师互动。
(二)教师层面
1.学会倾听,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教师为什么要“倾听”?因为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在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而要和学生有效互动,就要了解学生,看他的问题在哪儿,他最想知道什么,这是互动的目的所在,也是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