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临床老年群体较为常见的病症,很多患者病情严重,需要住院维持治疗。特别是一些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和急性心力衰竭等病症,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慢性病证都需要维持终身性治疗,因此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为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做好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心血管病是老年人另一类常见疾病,患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有研究显示衰弱不仅与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共同特征和双向联系,也与心血管病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1导言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全世界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全世界人群过早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但目前证据有限,不同研究的结果亦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中衰弱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衰弱与心血管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
2对象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调查时间为2016年9月至10月,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样。将上海市16个行政区编号为1~16,并在16个不透光的信封内保存编号,研究实施者从中随机抽取1个信封,结果为奉贤区。然后,将奉贤区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号为1~22,并在22个不透光的信封内保存编号,研究实施者从中随机抽取1个信封,结果为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该辖区内参加2016年度国家免费体检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纳入3 274人进行分析,年龄60~103岁,平均(73.69±6.86)岁,其中男性1 282人(39.2%),女性1 992人(60.8%)。用Fried量表(fried frailty phenotype,FFP)[6]评估患者衰弱状态,其中健康294人(9.0%),衰弱前期2 592人(79.2%),衰弱388人(11.9%)。排除(1)由于听力损失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完成调查者;(2)由于骨折、外伤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完成握力或步行速度的测量者;(3)数据不完整者;(4)近3个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或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治疗者。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B2020-077),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2方法
从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中招募调查员,在老年人体检现场进行健康状况及衰弱状态的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统一进行使用握力计和测量步行速度等方面的培训。调查时每2名调查员一组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复核问卷的有效性。所有研究数据的录入采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进行双人平行双录入,进行一致性核对,并对异常值进行逻辑核查。调查过程中老年人不能理解或表述不清的客观问题,可由家属或照料者代为作答。(1)健康状况。(1)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锻炼、饮食、吸烟和饮酒,并由调查员根据与老年人的交流情况初步判断其认知功能是否正常。(2)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BMI<24 kg/m2和≥24 kg/m2分别定义为未超重和超重两类。(3)实验室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ccute TBA-40FR,东芝)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诊断。通过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调取健康档案中的记录情况,并在问卷调查中由老年人自我报告既往医生诊断情况;如无既往病史,但本次体检中测量左右上臂平均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空腹血糖≥7.0 mmol/L、TC≥5.2 mmol/L和(或)TG≥1.7 mmol/L,也分别定义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3)衰弱状况。用FFP量表[6]评估衰弱,包括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疲乏、握力下降、行走速度下降、体力活动下降5项。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定义为较1年前体重下降≥4.5 kg或5%,且没有用任何特殊方法(如饮食、药物等);疲乏定义为询问“您是否经常感到疲劳”时回答“是”;使用握力计(Jamar plus+,JAMAR)测量优势手2次并取最大值,握力下降定义为男性<26 kg或女性<18 kg;步行速度下降定义为受试者行走4.57 m的步行速度<0.8 m/s,或在步行时需要辅助设备或人工辅助。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测量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下降定义为量表评估为“偏低”。以上每项计1分,累计0分为健康,1~2分为衰弱前期,3~5分为衰弱。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ils秩和检验(经检验,年龄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衰弱程度相关的因素。以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判定标准与危险因素
高危对象判定参照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按相关资料与程序设置的四条标准,且仅需符合四条标准中的任意一条即可。具体如下:
(1)疾病史(符合下述一点即可):心肌梗死病史;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有脑卒中病史。(2)血压范围:收缩压≥160mm Hg;舒张压≥100 mm Hg。(3)血脂(符合下述一点即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8 mmol/L。(4)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根据调查所获取的心血管病健康资料,综合评估受试者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风险(风险≥20%即为高风险型),符合高风险者判定为高危对象。(5)质量控制:所有参与项目实施的调查人员都必须经过统一的专业化培训,培训考核结果为合格者,才能参与调查工作。数据由专人负责上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采集系统,由国家清洗、汇总后,发回各项目点。现场环节设置质控员,对现场流程进行把控。
4老年心血管病护理措施
给予早期康复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医师和护士,共同对患者康复条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和耐受程度制订符合患者实际状况的康复训练计划,其主要的训练内容如下。
第一,患者病情稳定后:虽然这一阶段患者有乏力的状况,但仍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可进行简单的床上小关节训练,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和握拳、曲肘、踝泵训练,之后逐渐增加患者床上坐位的练习。
第二,当患者可下床时:实施主動和被动练习,通过护理人员监护,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和床旁行走练习,如患者恢复较好,也可指导患者在走廊当中进行行走训练。如患者耐受较好可鼓励患者自由下床活动。在活动中可为患者以改良Bruce方案训练,主要包括有氧运动训练、抗阻运动和平衡训练,训练的方法包括在室内行走、上下楼梯训练等,如患者耐受较好,可使患者在室外行走。康复的运动可包括相关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训练[6]。
第三,出院后:这一阶段可以适当的为患者增强相关运动的强度,但应该以患者身体能耐受为适宜。
第四,训练要求: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运动,都要控制运动的强度,要严格的控制患者运动时的心率。患者运动时的心率不能够超过每分钟140次。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避免患者久视、久卧,避免患者久坐、久立,也避免患者久行,所以要做到训练有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情况均呈上升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衰弱与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及衰弱人群的最佳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水平,仍需未来进一步研究探索。临床对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及早进行康复护理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控制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且提高患者对于早期康复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董冰茹,顾晓青,陈海英,顾杰.老年衰弱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医药,2021,42(12):45-48+58.
[2]杨静,曾秀娟,汤岭.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J].家庭生活指南,2021,{4}(02):3-4.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1导言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全世界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全世界人群过早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但目前证据有限,不同研究的结果亦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中衰弱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衰弱与心血管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
2对象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调查时间为2016年9月至10月,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样。将上海市16个行政区编号为1~16,并在16个不透光的信封内保存编号,研究实施者从中随机抽取1个信封,结果为奉贤区。然后,将奉贤区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号为1~22,并在22个不透光的信封内保存编号,研究实施者从中随机抽取1个信封,结果为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该辖区内参加2016年度国家免费体检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纳入3 274人进行分析,年龄60~103岁,平均(73.69±6.86)岁,其中男性1 282人(39.2%),女性1 992人(60.8%)。用Fried量表(fried frailty phenotype,FFP)[6]评估患者衰弱状态,其中健康294人(9.0%),衰弱前期2 592人(79.2%),衰弱388人(11.9%)。排除(1)由于听力损失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完成调查者;(2)由于骨折、外伤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完成握力或步行速度的测量者;(3)数据不完整者;(4)近3个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或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治疗者。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B2020-077),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2方法
从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中招募调查员,在老年人体检现场进行健康状况及衰弱状态的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统一进行使用握力计和测量步行速度等方面的培训。调查时每2名调查员一组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复核问卷的有效性。所有研究数据的录入采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进行双人平行双录入,进行一致性核对,并对异常值进行逻辑核查。调查过程中老年人不能理解或表述不清的客观问题,可由家属或照料者代为作答。(1)健康状况。(1)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锻炼、饮食、吸烟和饮酒,并由调查员根据与老年人的交流情况初步判断其认知功能是否正常。(2)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BMI<24 kg/m2和≥24 kg/m2分别定义为未超重和超重两类。(3)实验室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ccute TBA-40FR,东芝)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诊断。通过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调取健康档案中的记录情况,并在问卷调查中由老年人自我报告既往医生诊断情况;如无既往病史,但本次体检中测量左右上臂平均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空腹血糖≥7.0 mmol/L、TC≥5.2 mmol/L和(或)TG≥1.7 mmol/L,也分别定义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3)衰弱状况。用FFP量表[6]评估衰弱,包括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疲乏、握力下降、行走速度下降、体力活动下降5项。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定义为较1年前体重下降≥4.5 kg或5%,且没有用任何特殊方法(如饮食、药物等);疲乏定义为询问“您是否经常感到疲劳”时回答“是”;使用握力计(Jamar plus+,JAMAR)测量优势手2次并取最大值,握力下降定义为男性<26 kg或女性<18 kg;步行速度下降定义为受试者行走4.57 m的步行速度<0.8 m/s,或在步行时需要辅助设备或人工辅助。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测量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下降定义为量表评估为“偏低”。以上每项计1分,累计0分为健康,1~2分为衰弱前期,3~5分为衰弱。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ils秩和检验(经检验,年龄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衰弱程度相关的因素。以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判定标准与危险因素
高危对象判定参照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按相关资料与程序设置的四条标准,且仅需符合四条标准中的任意一条即可。具体如下:
(1)疾病史(符合下述一点即可):心肌梗死病史;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有脑卒中病史。(2)血压范围:收缩压≥160mm Hg;舒张压≥100 mm Hg。(3)血脂(符合下述一点即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8 mmol/L。(4)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根据调查所获取的心血管病健康资料,综合评估受试者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风险(风险≥20%即为高风险型),符合高风险者判定为高危对象。(5)质量控制:所有参与项目实施的调查人员都必须经过统一的专业化培训,培训考核结果为合格者,才能参与调查工作。数据由专人负责上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采集系统,由国家清洗、汇总后,发回各项目点。现场环节设置质控员,对现场流程进行把控。
4老年心血管病护理措施
给予早期康复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医师和护士,共同对患者康复条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和耐受程度制订符合患者实际状况的康复训练计划,其主要的训练内容如下。
第一,患者病情稳定后:虽然这一阶段患者有乏力的状况,但仍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可进行简单的床上小关节训练,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和握拳、曲肘、踝泵训练,之后逐渐增加患者床上坐位的练习。
第二,当患者可下床时:实施主動和被动练习,通过护理人员监护,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和床旁行走练习,如患者恢复较好,也可指导患者在走廊当中进行行走训练。如患者耐受较好可鼓励患者自由下床活动。在活动中可为患者以改良Bruce方案训练,主要包括有氧运动训练、抗阻运动和平衡训练,训练的方法包括在室内行走、上下楼梯训练等,如患者耐受较好,可使患者在室外行走。康复的运动可包括相关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训练[6]。
第三,出院后:这一阶段可以适当的为患者增强相关运动的强度,但应该以患者身体能耐受为适宜。
第四,训练要求: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运动,都要控制运动的强度,要严格的控制患者运动时的心率。患者运动时的心率不能够超过每分钟140次。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避免患者久视、久卧,避免患者久坐、久立,也避免患者久行,所以要做到训练有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情况均呈上升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衰弱与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及衰弱人群的最佳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水平,仍需未来进一步研究探索。临床对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及早进行康复护理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控制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且提高患者对于早期康复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董冰茹,顾晓青,陈海英,顾杰.老年衰弱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医药,2021,42(12):45-48+58.
[2]杨静,曾秀娟,汤岭.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J].家庭生活指南,2021,{4}(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