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芦叶飘香时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zhao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入夏,我就品尝到了清香甜糯的粽子。
  初夏,家乡的湖沟港汊中,芦苇正疯了般地长着。苇茎突突地上窜,包裹在苇茎上的淡绿色苇叶被喷薄的阳光利索地一层层剥开,一片片青绿而修长的苇叶便婆娑在夏日的风中。这时,家乡的人们便三三两两提了竹篮去采收新鲜的苇叶,回家包粽子。
  儿时的我,常和同村的小伙伴去采新鲜的苇叶,嘻嘻哈哈中我便采得一大篮苇叶。刚采回来的苇叶较脆,不能直接用来包粽子,需用开水焯一下,焯过水的苇叶柔软且透着成熟的青色。母亲用一把小刷子轻轻刷掉每一张苇叶上的茸毛和浮垢,剪去鞘柄和叶尖,包粽子的重要材料就准备好了。接下来便是准备糯米了,包粽子用的糯米是有讲究的。家乡出产的俗称“三粒寸”的糯米是上品。绵白细长的米粒似老鼠的牙齿,糯性特强。扎粽子用的绳子也是有讲究的,得用生长在水边的一种蒲草,早几天割来晒干,用水浸泡后的这种蒲草根根柔韧且透着清香。于是,一个木制的大澡盆,盛满浸在清水中的苇叶;一个竹米萝,装满掺杂着紫红色红豆和绵白的糯米;一根竹筷,一条绳子,昏暗的灯光下,母亲正在包裹着我的童年记忆,土灶大锅的厨房里,童年的幸福便在芦叶的清香里弥漫升腾。
  一串串粽子被挂起,一缕缕思绪被牵扯。
  芦叶青青,粽香绵绵,汨罗江水宛转流淌,千年不息,悠悠岁月,因一位伟大的诗人而情怀无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上,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屈大夫,仰天慨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含恨投江,带走了一腔幽怨和热血,留下了亘古不变的赤子之情。因为屈原,因为汨罗江,因为一个民族,芦叶粽子已不再是单纯的应候季节的美食了,它已经幻化成一个节日的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偉大的民族何曾放弃过求索,历史洪流奔涌向前,追求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炎黄子孙挥楫击流,百舸争渡。粽子的清香中,我们遥祭先人;粽子的清香中,我们向往美好。
其他文献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68岁。不久前,我被确诊患结肠肿瘤,入院治疗,接受了结肠肿瘤切除手术。医生说我患的是早期结肠癌,过些日子就可以出院了。请问:早期结肠癌做手术后会复发吗?我出院后,日常生活应注意些什么?  鹰潭市张××张××同志:  结肠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多发恶性肿瘤,早期结肠癌治疗首选手术,疗效通常较佳,大多数预后良好。但不能完全排除早期结肠癌病人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因此建议治疗结
期刊
今年已70岁的宋明华是原抚州电机厂的退休职工,年轻的时候,他喜爱唱歌,尤其是革命歌曲。退休后,为了丰富晚年生活、陶冶情操、广交益友,他学唱起了京剧。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他学会了几个唱段。在去年单位组织的重阳节联欢会上,大会安排他唱了段《沙家浜》,唱完后,一位老友诚恳地对他说:“老宋,你以前对京剧没有什么基础,初学就敢上台唱,精神可嘉。但是,我听后觉得这不像唱京剧,倒像唱歌,没有京剧味。”老友中
期刊
《老友》专家門诊:  我老伴今年65岁,最近中午经常坐在椅子上打瞌睡,醒来后会有点头晕、腿软,走路也走不稳。他去医院体检,结果都正常,也无其他病症。请问:经常瞌睡、腿软是什么原因?该怎样调治?  丰城市王××  王××同志:  人体在睡眠状态下,肌肉放松,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尤其是午饭后,较多的血液进入胃肠,此时若再坐着睡,时间久了大脑就会缺氧,使人产生头重、乏力
期刊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各领域“互联网+”应用的推广,手机通信不可或缺,人们希望通信信号强、上网快。然而,当通信基站密度加大,在农村或城市的小区附近建起时,不少人又对基站产生的辐射心存忧虑。基站辐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基站辐射属哪类  基站是在一定区域内,通信中心与手机、电脑等设备之间,进行信号传递的无线收发电台,是手机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房顶上高高的天线一般就是基站收发台的一部分。其
期刊
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郭沫若先生的题词,每当我看到它,便会想起郭沫若先生的音容笑貌和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1965年5月下旬,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同年六七月之交,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年逾古稀的郭沫若先生也前往井冈山参观访问。郭老是6月30日从泰和上井冈山的。在井冈山停留期间,他参观了毛主席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黄洋界哨口等,还亲临小井龙潭瀑布观赏。他一路参观,一路作诗,抒发了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
期刊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之后,携手发动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由广州出发,分三路向北挺进:西路为北伐主力,负责正面进攻,由第四、七、八军共5万人组成,沿粤汉铁路北进,主战场设在湖南,以攻占武汉为目标;中路由第二、三、六军和第一军的两个师组成,保证主攻方向侧翼安全,并准备进攻江西孙传芳部队;东路为第一军第三师,向敌人兵力虚弱的福建和浙江进军。待三路大
期刊
期刊
一日,我在家里翻找东西,无意中看到了当年参加高考的四张准考证,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我曾经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代恰恰遇上了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当时上工农兵大学靠推荐。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普通百姓,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指标不可能轮到我。那时,当兵是青年最崇高的梦想,而我却不敢报名应征,因母亲是地主子女成分,政审必定过不了关,我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有过迷茫的苦恼,有过生不逢时的
期刊
近日,诗社召开诗友会,推出一个学诗品诗的新举措:人荐一好诗,好诗共赏析。我该推荐哪首诗呢?我记起读过的一首短诗,但只记得其中一佳句“弓腰未必矮三分”。至于其余三句,以及见于何时何报刊,我一时真记不起来了。  我翻箱倒柜,一本一本杂志找,一页一页翻着看;在百度上查,在《读诗札记》中寻。没想到歪打正着,我意外地浏览了大量同题诗词,其中有的刊于国家级诗词杂志,有的发在诗词网。恕我直言,浏览之后我都不甚满
期刊
江西行政学院(1958年并入江西大学)的前身是江西八一革命大学,1954年秋被改为江西行政学院,我是第一期学员,当年学校勤俭办学的艰苦历程我至今记忆犹新。  1954年国庆节,19岁的我正在县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局长亲自来通知我5号去省行政学院报到学习,为期6个月。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一个放牛娃,连小学门都没有进过,如今要去上大学了,怎不欣喜若狂?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坐车赶往省城。到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