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房变迁看祖国发展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祖国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老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而住房条件的大大改善更是让老百姓刻骨铭心。
  1958年,因家境贫困,读了两年初中就被迫休学在家务农的我,有幸被丰城耐火材料厂招收进厂成为一名工人,从而由农村走进工厂,由农民变为工人。命运的改变让我兴奋不已。由于当时招收工人较多,厂里无法提供足够的正规宿舍,新工人只能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居住,二十几个人一间,床是分上下铺的,虽然人多混杂,互有干扰,但比起在农村三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还是要宽松舒服。
  1959年9月,我突然接到厂领导调我到江西省总工会宜春专区办事处的口头通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至今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去宜春报到的当天,正逢国庆10周年。那天出发时,厂部派了一条小船把我送到丰城大码头,上岸后我直奔丰城火车站,然后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到达宜春。由于地委、行署刚从南昌迁到宜春,各直属单位的宿舍相当紧张,我只能在本单位打字室一角搭上一张单人木板床,算是自己的住处。
  20世纪60年代初,地委办公大楼和院内宿舍相继竣工,分散在各地办公的单位和人员陆续搬进大院,此时我也分到了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从二十几个人一间的工棚到打字室,再到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当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1968年,我要结婚了,承蒙领导关照,单位又给解决了一间12平方米的单间房,不仅配发了一张双人绷子床,还有脸盆架、箱架、两斗桌、小饭桌和方凳等,这是当年机关干部结婚成家的基本配置。小小的房间虽然被塞得满满当当,但毕竟有了完全属于我们夫妻俩的幸福小窝,倒也住得宁静舒适。
  1969年,我爱人要生小孩了,根据实际困难,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组又帮我争取到两家合住的套房,一共三间,我得了两间。虽然没有客厅、饭厅和阳台,而且卫生间是两个单元共用,但我的两间房面积有近30平方米,比之前的单间房增加了一倍多,拥挤缓解了,生活也方便多了。
  更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组实施地委关于改善机关干部住房条件的民生工程,将我们原来的厨房、卫生间改造成饭厅兼客厅,另外重建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家里基本形成了三室一厅一厨一卫一阳台的格局。此时,与我合住的那家人也搬走了,我家成了独门独户,这应该是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完整住房。
  20世纪90年代初,行署搬到原袁州饭店办公,为此宜春行署机关事务管理局组建了行政科,全权负责行署大院办公区和生活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基于领导的信任,我被任命为该局行政科首任科长。為了工作方便,我又从地委大院搬进了行署新建的宿舍大楼,面积100多平方米,属钢混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独立构成,不仅有前后两个阳台,底层还有个大大的储藏室。这在当时来讲是很完美的。尤其是经过短短几年的绿化升级之后,居住环境大为改观,简直成了花园式的院落,绿草如茵,树木成林,有沁人心脾的花香,有婉转清脆的鸟鸣,加上地理位置在秀江河畔,站在窗前极目远眺,宜春八大景之一的状元洲尽收眼底。
  我这辈子的住房从无居—有居—宜居—优居的经历,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令我倍感欣慰。住房的变迁,虽然是老百姓生活改善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折射出的是祖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生活如此幸福,需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不负美好时代。
其他文献
人们大多不喜欢走弯路,爱走直道。道路端直,就意味着平坦、快捷。其实,弯道也有其精妙之处。  小时候,有一次我同父亲一起乘长途客车,客车驰行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公路却总是忽而左一转,忽而右一拐,像麻花一般。我心生疑惑:为什么不将公路修成平直的,这样不是更节约资源,驾驶员更为省心吗?  后来遇到一位道路工程师,我说出了自己的疑问。他告诉我,有些弯道是必需的,比如要让一些比较大或者重要的集镇成为公路必经
期刊
“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刘少奇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和战友们重建新四军军部。  刘少奇明确要求:国际和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分有利的,而不利于反共顽固派与内战挑拨者。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坚持反对内战、反对分裂,以挽救时局危机,坚持抗战到底。经过细致的工作,尽管“皖南事变”损失7000人,但新四军很快组建了7个师,达到9万人,且重新划定了活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这让我想起50多年前,我因学雷锋取得一些成绩,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17周年庆典,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往事。  1966年9月27日,我到达首都北京,30日上午到国务院接待处报到,国庆筹备委员会根据各地上报的个人档案材料,将观礼代
期刊
祖籍江西新干的傅钟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原名傅钟麟,1900年6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叙永县(原永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长期从事全军政治思想,特别是宣传、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傅钟还先后担任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
期刊
1930年10月底,蒋介石调集10万余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略,对中央苏区和红军发起第一次军事“围剿”。12月下旬,“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军队,从西(江西吉安)到东(福建建宁)构筑了一条800里的长蛇阵。张辉瓒的第18师进驻吉安县东固和永丰县南垄,公秉藩的第28师进驻吉安县富田,谭道源的第50师进驻宁都县小布的源头,许克祥的第24师到达宁都县洛口,毛炳文的第8师进驻广昌县头陂。  为打破
期刊
最近,我读了《中国电影老海报》一书,翻阅一幅幅设计、版式新颖的海报,勾起了留存在心中那些老电影海报的旧事。  我对电影海报的青睐,缘于多年前路经百花洲电影院时,看见候映厅内摆放着一幅宣传画,美工正在挥笔绘画,那时正在艺校学习美术的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双脚不由自主地迈了进去,看到宣传画上画的是即将上映的电影《阿娜尔罕》。美工对着手中的《阿娜尔罕》电影海报,在宣传画上描笔涂色。我情不自禁地凑上前去看他手
期刊
绿茵场上共同奔跑的不同肤色少年,观众席上欢呼雀跃的人群,小球员们为梦想拼搏而洒下的汗水与泪水……11月13日,金砖五国合拍的首部纪录片《孩童和荣耀》在巴西利亚举行首映式。这是继合作摄制《时间去哪儿了》《半边天》《邻里》三部电影后,金砖五国在合作摄制影片方面做出的又一全新尝试。五国电影人更具广度、深度的合作,为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开辟了新天地。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金砖五国分处四大
期刊
江西省铜鼓县有一位老人,退休后没有选择含饴弄孙坐享清福的生活,而是积极投身老年体协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工作中,赢得老同志的交口称赞,他多次被县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共產党员”称号,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他就是铜鼓县教体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老年体协主席卢秋印。  2001年,卢秋印从县教育局退休。他是个热心肠又闲不住的人,一退休就被社区“夕阳红”歌舞队聘请为顾问。不久,局里要成立老年体协分会
期刊
那一年,非机要专业出身的我被调到省委机要局工作。  走进机要局所在的小院,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仰头看,一棵高大的香樟树,像一把巨伞撑开在身旁;那繁茂的枝叶,交织成了如云的华盖,洒下一大片树荫。  穿过这片绿荫,我来到机要局的小楼。一扇厚重的铁门,出现在眼前。开了锁,进到里面,随着一声铁门自动合拢时的“哐当”声,一种与尘世隔绝之感顿时向我袭来。  我站在窗前,想深深地吸一口窗外的新鲜空气,目光却落在了
期刊
江西省清江县观上公社(今江西省樟树市观上镇)业余采茶剧团创办于1980年,剧团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演出,足迹遍布宜春、吉安、抚州等地的大部分农村、山区、厂矿及县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82年8月,在江西省文化局(今省文旅廳)、省群众艺术馆的安排下,剧团赴井冈山为全省业余戏剧创作研讨会等5个省级会议演出并受到好评。  (江西省樟树市 陈乐三/供稿)   这是2006年10月我70周岁生日照的全家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