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政府对产业价值链的优化提升越发重视。2014全国“两会”中提出,调整结构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长城战略咨询基于20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系统地对产业价值链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诠释,提出了产业价值链动态变化的三大规律——分解、融合与新业态。
产业价值链运动的变化
价值链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波特指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分销等,并围绕价值链构建一种强有力的战略分析框架。尽管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价值链的分析重点集中于企业内部,但他提出的竞争景框来界定价值链的分析目标,大大扩展了价值链的使用范围。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眼观来看产业的运动,产业价值链的运动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工业化生产阶段,规模化、专业化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呈现出分解分解再分解的运动趋势,带来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和更为细分化的市场;随着细分领域的增多,产业间在产品的生产关系、资本、技术上的联系与重组日渐频繁,产业出现融合发展;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席卷全球,针对新需求与全新的技术特点,产业突破常规发展路径,寻找全新模式迸发出全新产业形态。
产业价值链的运动导致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其运动的核心表现在微观层面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在中观层面就表现为产业业态的创新。根据“易经洗髓”的东方思维逻辑来看,对产业价值链运动的解析进行化繁为简,追究到运动的本质规律,可以发现产业价值链运动的变化离不开三种规律:一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三是新业态的诞生。
分解: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全球产业发展经历三次价值链分解,最终形成了模块化的产业组织结构。第一次分解:大产业的概念产生,产业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形成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第二次分解:企业价值链外部化,细分产业形成,细分产业之间表现为线性关系,形成研发设计、原材料、零部件、组装销售等部门。第三次分解:细分产业内的模块化分解,并形成区域聚集,各个模块形成是由技术规则、大公司和产业联盟主导决定,分为技术导向、资源导向和专业程度导向。
产业价值链分解运动是基于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市场需求刺激、成本要素驱动等作用,产业呈现出不断细分的过程,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独立分工运作,推动着生产和组织方式的革新,产业价值链实现解构。同时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反过来也进一步促使专业化企业的大量出现。CMO合同生产就是国际化分工下生产制造独立出来的代工产业链,典型代表如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合同制造商,为苹果、索尼、诺基亚等知名厂商生产产品,成为全球顶尖的专业的代工生产商。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明确催生了生物CRO中这一高端研发产业,促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产业价值链分解的路径呈现出拓展、延伸和闭合三种方式。价值链的拓展指由单链变网络,拓展生产环节资源利用的边界,实现高效利用。如产业在生产、贸易、科技、资本流动、知识流动等各个方面向纵深网络的方向拓展;价值链的延伸指产业末端发展迅速,诞生出产业新兴的创新领域,提升产业层级,如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由以贸易全球化为基本特征转向了生产、资本、研发、服务等特定领域的全球化整合发展,实现产业的延伸;价值链的闭合指产业实现自己自足,形成独立的子产业生态,如产业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区域界线,通过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和OEM、生产外包等战略合作联盟的新形式形成闭合业态。
融合:产业价值链重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运动从服务业发端,向其他产业不断扩散。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价值链分解越来越细,当遇到重大的问题时,有新的企业出现通过产业融合,作为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最初期的如沃尔玛这种集商品零售、仓储、整合的大卖场模式的出现,以及典型的美国IBM、通用开拓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目前,产业融合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制造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对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价值链不断细分下多重因素驱动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产业分解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 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推动、放松管制等原因,产业、业务不断细分,导致业务边界的模糊化,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出现融合机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联接点。产业融合就是通过价值联接点打通产业链上各企业的价值链,形成新的价值通道。
产业价值链融合路径呈现渗透、交叉、跨界三种方式。渗透融合主要指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促使产业链某一环节的运作模式和过程实现重塑,为传统产业带来价值提升。如20世纪90年代后,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机械仿生、生物芯片、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等新型产业;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渗透则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书店等众多的新产业。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几个子产业之间,通过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例如,农业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产业重新整合,从而融合形成生态农业;金融业的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 也是重组融合的重要代表。交叉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融合。如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形成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向制造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的延伸形成了现代制造业、工业旅游等。 新业态:产业价值链的创构
创新全球化的发展,新业态成为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式,带来的颠覆态势日益明显。新经济时期,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缩短,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也意味着新的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周期也在缩短。新业态作为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完全创新,是新事物、新思想、新办法的体现,在文化创意、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等领域层出不穷,对传统行业往往带来的是颠覆式的影响。
新技术、新需求、新规制驱动新业态的产生。新业态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新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应用、新的消费需求显现或者被挖掘、新的规制变革,推动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流程、新的服务模式出现,继而不断扩大以至全新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即全新业态的出现。如3D打印是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从数字模型到产品实物”的高端制造技术,催生着全新制造业态的出现;众包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基于成本和市场调研等需求驱动,抛弃传统固定的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思路通过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碳交易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企业试错是新业态的产生路径。企业试错,本质上就是企业间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战略的竞争,即是由许多企业针对同一未解问题同时做着不同解决方法的尝试。当初期试错者通过市场的选择和检验取得成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时,并会带动大量企业涌入,彼此结成以同一技术路线为基础的的上下游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即新的产业价值链、产业形态开始展现端倪。因此新业态的诞生往往由创业企业而非传统企业实现,尤其在创新全球化时代,通过原创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创型企业在创业试错方面的尝试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
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价值链的分解、融合和新业态以过去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上演,引发的产业创新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改变世界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在成熟的产业领域内,全球的产业布局业已形成,发达国家长时间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积累使中国只能在产业链上融入全球产业体系。而创新全球化时代,在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融合、新业态运动过程中,通过技术原创、商业模式原创和市场原创的具体作用而诞生的新产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已成为全球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未来,中国要进一步鼓励创新与创业试错,抢抓原创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探索一条适合中国产业原创发展之路,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
(作者系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人员)
产业价值链运动的变化
价值链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波特指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分销等,并围绕价值链构建一种强有力的战略分析框架。尽管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价值链的分析重点集中于企业内部,但他提出的竞争景框来界定价值链的分析目标,大大扩展了价值链的使用范围。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眼观来看产业的运动,产业价值链的运动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工业化生产阶段,规模化、专业化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呈现出分解分解再分解的运动趋势,带来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和更为细分化的市场;随着细分领域的增多,产业间在产品的生产关系、资本、技术上的联系与重组日渐频繁,产业出现融合发展;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席卷全球,针对新需求与全新的技术特点,产业突破常规发展路径,寻找全新模式迸发出全新产业形态。
产业价值链的运动导致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其运动的核心表现在微观层面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在中观层面就表现为产业业态的创新。根据“易经洗髓”的东方思维逻辑来看,对产业价值链运动的解析进行化繁为简,追究到运动的本质规律,可以发现产业价值链运动的变化离不开三种规律:一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三是新业态的诞生。
分解: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全球产业发展经历三次价值链分解,最终形成了模块化的产业组织结构。第一次分解:大产业的概念产生,产业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形成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第二次分解:企业价值链外部化,细分产业形成,细分产业之间表现为线性关系,形成研发设计、原材料、零部件、组装销售等部门。第三次分解:细分产业内的模块化分解,并形成区域聚集,各个模块形成是由技术规则、大公司和产业联盟主导决定,分为技术导向、资源导向和专业程度导向。
产业价值链分解运动是基于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市场需求刺激、成本要素驱动等作用,产业呈现出不断细分的过程,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独立分工运作,推动着生产和组织方式的革新,产业价值链实现解构。同时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反过来也进一步促使专业化企业的大量出现。CMO合同生产就是国际化分工下生产制造独立出来的代工产业链,典型代表如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合同制造商,为苹果、索尼、诺基亚等知名厂商生产产品,成为全球顶尖的专业的代工生产商。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明确催生了生物CRO中这一高端研发产业,促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产业价值链分解的路径呈现出拓展、延伸和闭合三种方式。价值链的拓展指由单链变网络,拓展生产环节资源利用的边界,实现高效利用。如产业在生产、贸易、科技、资本流动、知识流动等各个方面向纵深网络的方向拓展;价值链的延伸指产业末端发展迅速,诞生出产业新兴的创新领域,提升产业层级,如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由以贸易全球化为基本特征转向了生产、资本、研发、服务等特定领域的全球化整合发展,实现产业的延伸;价值链的闭合指产业实现自己自足,形成独立的子产业生态,如产业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区域界线,通过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和OEM、生产外包等战略合作联盟的新形式形成闭合业态。
融合:产业价值链重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运动从服务业发端,向其他产业不断扩散。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价值链分解越来越细,当遇到重大的问题时,有新的企业出现通过产业融合,作为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最初期的如沃尔玛这种集商品零售、仓储、整合的大卖场模式的出现,以及典型的美国IBM、通用开拓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目前,产业融合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制造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对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价值链不断细分下多重因素驱动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产业分解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 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推动、放松管制等原因,产业、业务不断细分,导致业务边界的模糊化,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出现融合机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联接点。产业融合就是通过价值联接点打通产业链上各企业的价值链,形成新的价值通道。
产业价值链融合路径呈现渗透、交叉、跨界三种方式。渗透融合主要指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促使产业链某一环节的运作模式和过程实现重塑,为传统产业带来价值提升。如20世纪90年代后,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机械仿生、生物芯片、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等新型产业;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渗透则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书店等众多的新产业。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几个子产业之间,通过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例如,农业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产业重新整合,从而融合形成生态农业;金融业的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 也是重组融合的重要代表。交叉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融合。如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形成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向制造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的延伸形成了现代制造业、工业旅游等。 新业态:产业价值链的创构
创新全球化的发展,新业态成为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式,带来的颠覆态势日益明显。新经济时期,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缩短,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也意味着新的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周期也在缩短。新业态作为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完全创新,是新事物、新思想、新办法的体现,在文化创意、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等领域层出不穷,对传统行业往往带来的是颠覆式的影响。
新技术、新需求、新规制驱动新业态的产生。新业态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新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应用、新的消费需求显现或者被挖掘、新的规制变革,推动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流程、新的服务模式出现,继而不断扩大以至全新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即全新业态的出现。如3D打印是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从数字模型到产品实物”的高端制造技术,催生着全新制造业态的出现;众包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基于成本和市场调研等需求驱动,抛弃传统固定的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思路通过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碳交易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企业试错是新业态的产生路径。企业试错,本质上就是企业间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战略的竞争,即是由许多企业针对同一未解问题同时做着不同解决方法的尝试。当初期试错者通过市场的选择和检验取得成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时,并会带动大量企业涌入,彼此结成以同一技术路线为基础的的上下游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即新的产业价值链、产业形态开始展现端倪。因此新业态的诞生往往由创业企业而非传统企业实现,尤其在创新全球化时代,通过原创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创型企业在创业试错方面的尝试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
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价值链的分解、融合和新业态以过去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上演,引发的产业创新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改变世界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在成熟的产业领域内,全球的产业布局业已形成,发达国家长时间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积累使中国只能在产业链上融入全球产业体系。而创新全球化时代,在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融合、新业态运动过程中,通过技术原创、商业模式原创和市场原创的具体作用而诞生的新产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已成为全球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未来,中国要进一步鼓励创新与创业试错,抢抓原创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探索一条适合中国产业原创发展之路,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
(作者系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