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西藏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001年10月11日被世界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公布并录入了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她和我国古长城、陕西大秦基督教宝塔及修道院和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大教堂位列伯仲之间。
蜚声海内外的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剑川石窟也就盘结在沙溪古镇紧倚的石钟山间。由于沙溪隶属的剑川县紧邻著名的玉龙雪山,境内又有老君山和海拔4212米的雪斑山,终年积雪,水冷草枯,农作物生长不济,故历史上一直比较寒苦贫脊,但是这里却文风鼎盛,四千年来人才辈出,星汉灿烂,源远流长。在这清一色白族聚居的坝子里,聚结着一个全国乡镇一级罕见的文学团体——沙溪诗社。沙溪诗社创立于1990年。现有社员近百人,其中虽有部分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但绝大多数是在田间陌上扶犁牵牛、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粮农。诗社社员中不但有年近九秩的乡里学究,也有稚气未脱的村童,儿孙绕膝的白族农家大妈。就是这样一个滇西北高原上水冷草枯的地方,这样一群稼穑田陌的白族子孙,由于二千年儒家文化的薰陶,白族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的美好风化,尽管他们的物质生产相对滞后,物质生活还正在温饱向小康的路上,但是他们却超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遵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化,在诗歌王国里构筑和追求着精神家园的皈依。
白族。不但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能诗善文的民族。不论是耕种、读书、欢度传统节日,重大社会活动,抑或是红白喜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他们口中笔下流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苦、乐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或长歌当哭或放歌抒情,沙溪诗社15年中创作了近万首诗,编选出版了《沙溪诗草》15集。《“古镇新韵”》集中反映了沙溪人文历史自然风物。这对于一个城市衣食足而礼仪兴的科班出身的诗歌团体也许并不是什么大的成果,但对于躬耕陇亩,汗水浇禾的农家诗社来说,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特别是在当今麻将风靡,不屑诗书的时下,更显得凤毛麟角。在他们的诗作中,既有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如歌颂中共“十六大”、“构建和谐社会”、“神舟上天”、“西部开发”、“建设文化大州”等重大题材;也有“自然风光”、“农村精神文明”、“故乡揽胜”、“七彩人生”的吟咏;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题赠唱和”、“言事抒怀”、“校园诗歌”。似乎诗歌在沙溪的白族农民中已经成了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连孙子考上大学这样的家事也赋诗志喜。在文学的特色上,沙溪诗社创作的作品不但大都遵从近体诗的对仗、平仄、韵律,其中还保留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古老的白族“三七一五”的山花体诗作。即便是部分格律稍宽的古体诗,也大都上口押韵,特别是诗作大都吟咏人间情,身边事,读来又格外亲切,大有《诗经·十五国风》的遗韵。正如毛泽东主席生前给陈毅元帅谈诗的《信》中所说一样,《古镇新韵》中的诗歌善于从民歌中吸收养料,这正应了一方水土产生一方文化的规律。剑川一年一度的石宝山万人歌会就在沙溪镇境内。届时万人云集,数千歌者都是独具才情的农民诗人,他们见景生情,随口咏唱,满山曲韵辞章。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沙溪诗社的应运而生和不断壮大,《沙溪诗草》的年年结集出版就是白族文化的新时代的必然。他们的诗作以及在诗作中的诗言志、歌咏情,是当代白族农民文化的一个窗口之一,是白族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和折射!
沙溪诗社的创立和发展,《沙溪诗草》的年年集结出版,凝结着州、县(乡)镇三级党委政府以及关心支持他们的有关部门的心血,凝结着诗社全体社员的共同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诗社的成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这些关爱。
让我们共同祝愿《沙溪诗草》这株大理文学园中的山茶傲雪绽放,花枝不断四时春。
蜚声海内外的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剑川石窟也就盘结在沙溪古镇紧倚的石钟山间。由于沙溪隶属的剑川县紧邻著名的玉龙雪山,境内又有老君山和海拔4212米的雪斑山,终年积雪,水冷草枯,农作物生长不济,故历史上一直比较寒苦贫脊,但是这里却文风鼎盛,四千年来人才辈出,星汉灿烂,源远流长。在这清一色白族聚居的坝子里,聚结着一个全国乡镇一级罕见的文学团体——沙溪诗社。沙溪诗社创立于1990年。现有社员近百人,其中虽有部分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但绝大多数是在田间陌上扶犁牵牛、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粮农。诗社社员中不但有年近九秩的乡里学究,也有稚气未脱的村童,儿孙绕膝的白族农家大妈。就是这样一个滇西北高原上水冷草枯的地方,这样一群稼穑田陌的白族子孙,由于二千年儒家文化的薰陶,白族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的美好风化,尽管他们的物质生产相对滞后,物质生活还正在温饱向小康的路上,但是他们却超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遵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化,在诗歌王国里构筑和追求着精神家园的皈依。
白族。不但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能诗善文的民族。不论是耕种、读书、欢度传统节日,重大社会活动,抑或是红白喜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他们口中笔下流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苦、乐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或长歌当哭或放歌抒情,沙溪诗社15年中创作了近万首诗,编选出版了《沙溪诗草》15集。《“古镇新韵”》集中反映了沙溪人文历史自然风物。这对于一个城市衣食足而礼仪兴的科班出身的诗歌团体也许并不是什么大的成果,但对于躬耕陇亩,汗水浇禾的农家诗社来说,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特别是在当今麻将风靡,不屑诗书的时下,更显得凤毛麟角。在他们的诗作中,既有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如歌颂中共“十六大”、“构建和谐社会”、“神舟上天”、“西部开发”、“建设文化大州”等重大题材;也有“自然风光”、“农村精神文明”、“故乡揽胜”、“七彩人生”的吟咏;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题赠唱和”、“言事抒怀”、“校园诗歌”。似乎诗歌在沙溪的白族农民中已经成了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连孙子考上大学这样的家事也赋诗志喜。在文学的特色上,沙溪诗社创作的作品不但大都遵从近体诗的对仗、平仄、韵律,其中还保留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古老的白族“三七一五”的山花体诗作。即便是部分格律稍宽的古体诗,也大都上口押韵,特别是诗作大都吟咏人间情,身边事,读来又格外亲切,大有《诗经·十五国风》的遗韵。正如毛泽东主席生前给陈毅元帅谈诗的《信》中所说一样,《古镇新韵》中的诗歌善于从民歌中吸收养料,这正应了一方水土产生一方文化的规律。剑川一年一度的石宝山万人歌会就在沙溪镇境内。届时万人云集,数千歌者都是独具才情的农民诗人,他们见景生情,随口咏唱,满山曲韵辞章。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沙溪诗社的应运而生和不断壮大,《沙溪诗草》的年年结集出版就是白族文化的新时代的必然。他们的诗作以及在诗作中的诗言志、歌咏情,是当代白族农民文化的一个窗口之一,是白族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和折射!
沙溪诗社的创立和发展,《沙溪诗草》的年年集结出版,凝结着州、县(乡)镇三级党委政府以及关心支持他们的有关部门的心血,凝结着诗社全体社员的共同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诗社的成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这些关爱。
让我们共同祝愿《沙溪诗草》这株大理文学园中的山茶傲雪绽放,花枝不断四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