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奋斗目标,重点突出,鲜明有力,既符合中央“两个率先”的要求,又切合江苏实际;既鼓舞人心,又十分务实。江苏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巨大,有目共睹。泰州的发展和全省同步,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3亿元,是200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实现财政收入114亿元,是2001年的3倍,年均增长31.1%;实际利用外资4.9亿美元,是2001年的4.1倍;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1亿美元,是“九五”总量的3.1倍。这为我们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新一届省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把泰州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全省的发展大局多作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全面小康进程,走率先发展之路
培育大企业。发挥泰州工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推进产业集聚和整合,着力培植和发展规模经济,全市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其中,春兰、扬子江、陵光、正太集团进入1000家中国大企业集团前500强,4家医药企业成为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家企业年利税过亿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05家,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同比增长30%。我们已规划,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医药、机电、化工、船舶四大产业基地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达到700亿元,十大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
主攻大项目。去年实施了40个重大技改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2.28亿元,且多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两年来,累计开发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9项。建成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实施大开发。扎实组织好沿江开发和跨江联动开发,初步形成了靖江开发区以船舶修造、新材料、现代物流为重点,泰兴开发区以精细化工为重点,泰州经济开发区以石化、制药、建材为重点的三大经济集群。沿江地区投资在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重大项目达20个。
构筑大通道。有6条始发线路的宁启铁路泰州站建成启用;总投资18亿元的沿江高等级公路已全线开工建设;泰州港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营运;泰州过江通道今年即将开工。大企业、大项目、大开发、大交通带动和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今年前三季度,泰州市工业经济增幅居全省第四位,连续四年呈现销售收入增幅高于生产增幅,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的良好态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
城乡协调发展。积极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形成了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等十大特色产业,建成了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个省级示范区,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农户创办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个、亿元以上的30个。加快培育民营经济群体,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今年前三季度,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的73%。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市劳务转移人数已超过80万,农民年收入的3/4来自二、三产业。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去年在投资60亿元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多着并举,加快农村新型村镇建设,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6%,比1996年建市初期上升6.6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心镇5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家,省级重点中心镇7家,有22个乡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区域协调发展。在鼓励和支持沿江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同时,积极加快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步伐。对30个经济薄弱乡镇继续实施市委常委分工挂钩负责制,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经济薄弱乡镇的农民自主创业。去年,30个乡镇人均GDP同比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3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建成了两所本科院校,高教园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5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动工建设。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去年全市累计投入60亿元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增长30%。积极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在全国率先实行环保信访听证会制度,所辖四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制定并组织实施科学的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到集约、节约发展,去年全市能耗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全省最低。着力打造“绿色泰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森林公园、江苏最大的水上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15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标准。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和谐发展之路
领导接待听民声。由市四套班子领导组成10个信访值班小组,轮流参加信访值班,每个小组值班一星期。去年,市领导参加信访值班接待上访群众40批、335人次,接访的绝大多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和处理。同时,在全市实行律师参与信访制度,引导上访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由此避免群体上访事件40多次。
干部下访察民情。深入推行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以“下访”促“和谐”,下发了《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实施意见》,并制定下访预告制、限时办结制、双向承诺办理制、及时反馈报告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去年,全市各级干部累计下访2.6万人次,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近万件,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我市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得到了中纪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信访局长张云泉成为全国重大典型。
百姓论坛知民意。在基层建立百姓论坛和民主恳谈制度,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座谈对话、征求意见和民主协商,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近3年来,全市基层和社区开设各类论坛和恳谈800多期,消除群众各种疑虑、解决各类“疑难杂症”1300多个。在开辟《行风热线》,接受群众咨询、投诉的基础上,今年还创办了“百姓议事园”,定期邀请市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共商发展计策,受到干部群众欢迎。
不遗余力解民困。着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去年仅为3.8%,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被国务院表彰为再就业先进集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98%和95%。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保率达82.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前实现应保尽保。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开展“快乐从心开始”爱心医疗救助活动,免费为20名家庭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做手术治疗。
泰州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开拓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扎扎实实、又好又快地向着新的目标奋进。我们确定,到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再翻一番,以县级市(区)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努力建设一个产业更加先进、城乡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的新泰州。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
加快全面小康进程,走率先发展之路
培育大企业。发挥泰州工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推进产业集聚和整合,着力培植和发展规模经济,全市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其中,春兰、扬子江、陵光、正太集团进入1000家中国大企业集团前500强,4家医药企业成为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家企业年利税过亿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05家,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同比增长30%。我们已规划,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医药、机电、化工、船舶四大产业基地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达到700亿元,十大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
主攻大项目。去年实施了40个重大技改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2.28亿元,且多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两年来,累计开发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9项。建成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实施大开发。扎实组织好沿江开发和跨江联动开发,初步形成了靖江开发区以船舶修造、新材料、现代物流为重点,泰兴开发区以精细化工为重点,泰州经济开发区以石化、制药、建材为重点的三大经济集群。沿江地区投资在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重大项目达20个。
构筑大通道。有6条始发线路的宁启铁路泰州站建成启用;总投资18亿元的沿江高等级公路已全线开工建设;泰州港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营运;泰州过江通道今年即将开工。大企业、大项目、大开发、大交通带动和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今年前三季度,泰州市工业经济增幅居全省第四位,连续四年呈现销售收入增幅高于生产增幅,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的良好态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
城乡协调发展。积极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形成了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等十大特色产业,建成了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个省级示范区,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农户创办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个、亿元以上的30个。加快培育民营经济群体,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今年前三季度,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的73%。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市劳务转移人数已超过80万,农民年收入的3/4来自二、三产业。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去年在投资60亿元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多着并举,加快农村新型村镇建设,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6%,比1996年建市初期上升6.6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心镇5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家,省级重点中心镇7家,有22个乡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区域协调发展。在鼓励和支持沿江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同时,积极加快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步伐。对30个经济薄弱乡镇继续实施市委常委分工挂钩负责制,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经济薄弱乡镇的农民自主创业。去年,30个乡镇人均GDP同比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3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建成了两所本科院校,高教园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5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动工建设。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去年全市累计投入60亿元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增长30%。积极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在全国率先实行环保信访听证会制度,所辖四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制定并组织实施科学的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到集约、节约发展,去年全市能耗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全省最低。着力打造“绿色泰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森林公园、江苏最大的水上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15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标准。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和谐发展之路
领导接待听民声。由市四套班子领导组成10个信访值班小组,轮流参加信访值班,每个小组值班一星期。去年,市领导参加信访值班接待上访群众40批、335人次,接访的绝大多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和处理。同时,在全市实行律师参与信访制度,引导上访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由此避免群体上访事件40多次。
干部下访察民情。深入推行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以“下访”促“和谐”,下发了《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实施意见》,并制定下访预告制、限时办结制、双向承诺办理制、及时反馈报告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去年,全市各级干部累计下访2.6万人次,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近万件,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我市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得到了中纪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信访局长张云泉成为全国重大典型。
百姓论坛知民意。在基层建立百姓论坛和民主恳谈制度,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座谈对话、征求意见和民主协商,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近3年来,全市基层和社区开设各类论坛和恳谈800多期,消除群众各种疑虑、解决各类“疑难杂症”1300多个。在开辟《行风热线》,接受群众咨询、投诉的基础上,今年还创办了“百姓议事园”,定期邀请市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共商发展计策,受到干部群众欢迎。
不遗余力解民困。着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去年仅为3.8%,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被国务院表彰为再就业先进集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98%和95%。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保率达82.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前实现应保尽保。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失学。开展“快乐从心开始”爱心医疗救助活动,免费为20名家庭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做手术治疗。
泰州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开拓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扎扎实实、又好又快地向着新的目标奋进。我们确定,到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再翻一番,以县级市(区)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努力建设一个产业更加先进、城乡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的新泰州。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