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辅以药物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o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药物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106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相比,治疗组有效率93.4%,对照组有效率80%,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配合药物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麻痹性斜视;针刺;药物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65-2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是一种常见眼病,是由神经核、神经干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可以是单根或多根眼外肌的部分或完全麻痹,按病因大致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和组织牵制性三大类[1]。笔者以针刺为主,药物为辅,两者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2000年9月~2007年7月天津中医一附院、2007年9月~2010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的病人103例(106眼)。07年9月以前病人为对照组(30眼)[2],07年9月以后病人为治疗组。治疗时限最短为16天,最长为76天。按照病因划分,治疗组患者中不同程度的脑血栓、脑梗塞、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者32眼,糖尿病27眼,高血压12眼、病毒感染4眼,鼻息肉及乳突炎等眼周临近组织病变1眼;对照组患者中脑血管病者15眼,糖尿病者9眼,高血压病者6眼。按照受累的神经肌肉划分:治疗组患者中外展神经不全麻痹者37眼,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28眼,滑车神经不全麻痹者11眼;对照组患者中外展神经不全麻痹者16眼,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9眼,滑车神经不全麻痹者5眼。
  诊断标准:(1)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2)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3)第一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4)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5)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像检查确定麻痹肌;(6)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未经针刺治疗属神经原性患者,病程不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不属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眼眶外伤、Graves病、视网膜脱离术后、重症肌无力及颅内肿瘤、鼻咽肿瘤、颅内出血等原因引起的病例;中途进行手术或者不能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针刺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针刺取穴:百会、风池、球后、上精明、太阳、阳白、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内关、外关、合谷及患病的眼肌在眼球上的附着点等。针刺时,应结合受累的神经肌肉、病因以及全身情况辩证取穴,加减配伍。
  方义:球后、太阳为经外奇穴,有疏通眼部经络的作用;百会引领经气上行,滋养目络;风池为足少阳经、阳维脉之会穴,有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散邪的作用,为治疗眼疾的常用穴;精明为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阳蹻脉、阴蹻脉五脉交会穴,有疏通局部经络、通调眼部气血的作用;阳白为胆经之穴,取之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眼周穴位配用有调和局部气血、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之功;内关、外关、合谷有醒脑开窍、疏通气血,属于循经远端取穴;眼肌附着点部位的针刺可以调和气血、帮助麻痹肌肉恢复肌张力的作用。各穴共奏疏风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效。
  手法:眼肌附着点进针时沿着眼球的切线,或点刺30下,或刺入附着肌腱后留针30分钟,其余均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2天1个疗程,连续2~6个疗程。药物给予罂粟碱、葛根素、血塞通、灯盏花素、能量合剂等静脉输液,肌注或口服B族维生素,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一周再继续下一个疗程,持续2~4个疗程。
  2.2对照组采用药物常规治疗。给予罂粟碱、葛根素、血塞通、灯盏花素、能量合剂等静脉输液,肌注或口服B族维生素,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一周再继续下一个疗程,持续2~4个疗程。根据不同情况,也可以适当给与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
  3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
  痊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
  好转:患眼偏斜度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
  无效:眼位偏斜度无好转症状为减轻。
  3.2治疗结果使用spss13软件包,计数资料差异的显著性采用Chi-Square检验,如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麻痹性斜视是以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而引起的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眩晕、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眼病,多一眼发病,发病突然,一般由感染、外伤、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因引起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致。
  药物治疗主要以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等为主,对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进行手术治疗。由先天性或甲亢、重症肌无力及颅内肿瘤、鼻咽肿瘤、颅内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则需进行相应治疗。
  本病属祖国医学“风牵偏视”,“目偏视”等范畴。认为主要是肝脾二脏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风邪外袭或脾胃失调,聚湿生痰,风痰阻络,或因外伤经络受损、伤后气血淤阻、经气雍塞、眼肌功能失调而致目偏视。故以疏风通络,调畅气血为针刺治疗原则。
  《灵枢·刺节真邪》所讲:“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於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贼。”针刺治疗近取眼肌的附着点及睛明、球后等眼周诸穴,远取风池、内关、合谷等穴,并实施针刺的四大要素[4](针刺的深度与方向,前后捻转度,留针的时间以及针感的蓄积作用)共同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作用。
  本观察表明,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李风鸣主编.眼科全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83.
  [2] 李莉,安国兴.针刺辅以中药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1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1-115.
  [4] 石学敏主编.全国醒脑开窍针刺法学习班教材.99-12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唇裂修复的可行性、治疗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30例新-生儿期行唇裂修复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常规拆线后见切口愈合良好,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年以上,发现切口处瘢痕小。结论:新生儿期唇裂一期修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摘要】 目的:观察宣肺理气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宣肺理气为原则,给予自拟宣肺理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10天。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总结低血糖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8例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所有病人症状完全消失,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对中老年患者,无论有无糖尿病病史,如出现意识障碍,建议常规急查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并且进一步查明病因,尤其应做到胰岛β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关键词】低血糖性脑病;诊断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沙参麦冬汤;平胃散;燥润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53-1    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人数占受查人数的1/5以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
【摘 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推出多种疗效显的中成药,但目前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综述了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况  【关键词】:心律失常;缓慢性;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50-02    1 病因病机    本病临床多发
小兒头皮静脉置管是儿科患儿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使用静脉留置针就等于保留了一条静脉通道,它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痛苦。它的导管柔软,易于操作和固定。当患儿躁动或变换体位时,套管针不易滑脱和损伤血管。笔者曾对上百名小儿施行头皮静脉穿刺置管,年龄最小的为新生儿,年龄最大的为5岁左右的儿童,成功率达到90%以上。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置管的技巧介绍如下。
针对面向对象模型管理方法中的两个问题,对DSS中的知识进行了重新划分,对知识的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引入模型置信度的概念,提出了多模型决策的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