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假日整理书桌时,在一个绿竹翁的笔筒里,翻出一张纸,上面是儿子小润小时候一次反思时列出的“十一条保证”,字体还很稚嫩:
玩电脑必须向父母申请;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脸上不流露消极情绪;快乐地吃饭、学习;不抱怨生活;不自作主张;不坚持私欲,以大局考虑为主;懂得感恩;多做家务;真心对周围每一个人好;遵从父母要求指挥,不大声顶嘴。
大概是他五六年级的时候吧,这张纸条,有近半个学期的时间,曾经被贴在门旁的墙壁上。每天早晨,他必须读一遍,然后才能上学去。
实属黔驴技穷,无奈之举。那时候的他,不肯好好吃饭。喜欢边吃边玩,喜欢磨蹭很长时间,喜欢光吃米粒不吃菜;还喜欢顶嘴,一批评,他便找出种种理由耍起无赖。每次为了让他多吃一些,我只有两招,一招,夹夹夹,不停地为他夹菜,他的碗就像聚宝盆,总堆起尖儿;另一招,喂喂喂,趁他玩得专注时,大勺的饭菜往他嘴里喂去,他专注于玩,无暇反感,但有时回过神来,便咬紧牙齿扭过头去。每次我都累得不行,且火冒三丈,眉毛倒立。一个周末,加班回去,匆匆忙碌完午餐,吃饭的战斗号角便又吹响,也许是工作疲劳心情烦躁,我一下子委屈起来,失了耐心,拿起竹饭铲子,高高举起,狠狠落下,由他不肯吃饭数落开去,一通教训,勒令不许吃饭,进书房反思,反思到位方能过关。
一个多小时过去,小润交出了这张纸条。我把它贴到了墙上,要求他每天出门前读一遍。
也许是慑于竹板的威力,他同意了。有时他会读得很认真,有时他飞速地小和尚念经,有时他象征性地动动嘴巴,发出嗯嗯嗯的声音。
有好一段时间,我沾沾自喜,为自己的“妙招”暗暗得意。
有一天,偶然听到办公室两位年长的同事谈论各自的孩子。一位说,自她女儿进入高中以后,她就和先生约法三章,绝不在女儿面前吵架,绝不乱发脾气,绝不滥看电视。她原本是个电视迷,几乎没有她不知道的电视剧,可是,每次当女儿夜自修结束到家前的五分钟,无论是怎样精彩的镜头,她和先生都会关机,然后,一个做出忙碌家务的样子,一个坐在沙发上翻翻报刊,读读书。孩子一进门,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极好的温馨场景。她女儿高考发挥得很好,现就读于武汉大学。另一位说,每次她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都会先静一静,忍一忍,平复语气之后再开口。
犹如醍醐灌顶。从某种程度来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若他身上有某种缺点,做父母的,一定难辞其咎。小润动辄爱生气,是不是源于我常常也受不得委屈爱情绪化呢?小润爱顶撞,是不是源于我也缺乏耐心说话常常很冲呢?至于吃饭,我总担心他吃得太少,老想着喂他一点,再喂一点儿,是不是这才助长了他吃饭拖拉的坏习惯呢?在我心情愉悦时,我顺着他甚至纵容他,可以多玩电脑,可以要什么买什么;在我工作太累或不顺心的时候,我动辄会一声雷霆,任由坏情绪蔓延……
惊出一声冷汗,我撤下了墙上的保证书。这“十一条保证”,一定是我数落他时常常提起并要求的,他记住并明白了,可是,为什么却没有落实到言行之中呢?我在他的生活中到底提供了怎样的范本呢?
2
自此,我试着开始改变自己。我学会了克制情绪,生气时不再轻易变脸;我学会了说话轻声细语;我学会了对他的吃饭放手,只由饱饿来掌管他的胃。
我还改变了自己的许多趣味。
我不再嫌弃小润超级喜欢的《海绵宝宝》声音吵闹颜色杂乱,而是安静地坐下来和他一起收看。我发现《海绵宝宝》拍得真是好,自己以前根本没有看懂过,在这部貌似吵闹的动画里,生活和做人的许多道理表现得如此智慧和高妙,小润戏谑地来了一句:这就是妈妈你的智商呦!
而当后来,他逐渐长大,竟向我推荐《爱情公寓》时,我丝毫也没有大惊小怪,我明白,他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时尚元素,好玩的语言和情节,爱情,只是它附带的一个名词而已,看这样的电视剧与早熟全然无关。
我不再看一地鸡毛式的冗长电视剧,我家的电视频道常常停留在了中央五套的体育频道上,当我可以和他谈论哪个篮球明星的球技更炫时,他自己已经把篮球练习得有模有样了。有两次,为练带球过人,他把摄像机搁桌上,要我张开双臂移动并不苗条的身体对他进行防守,然后他回看镜头,琢磨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那颇为有趣的欢笑瞬间,让我从心底感觉,成为孩子的朋友,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
我还和他一起运动,在乒乓球场地,在羽毛球场地,在操场上……我从不只充当一个旁观者,从不像许多妈妈一样只做一个捡球者或守护者,我是和他一样大小的参与者,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全心投入,为失分吵闹不休,为得分开怀大笑。
我更是常常和他看同一本书,他喜欢的,我喜欢的……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论孩子的小诗,他说,孩子们是住在明日之屋,而我们是住在昨日之屋,“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真的。
我一直以为是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在寻找种种方法塑造一个好孩子形象。慢慢地,我才发现,当我试着向孩子靠近并获得他认可时,我已于不知不觉之中重塑了自己。
原本不爱运动的我,现在羽毛球打得不错,参加了羽协,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我的乒乓球打得也很凑合;因为喜欢动漫,喜欢体育频道,也因为了解孩子的口味,我和我学生的距离很近,课堂很欢乐;因为我常常阅读书刊,喜欢享受那安静的读书时光,我没有因年岁渐长而坠入到很平庸的境地。
有一句歌词这么唱:再清楚不过了,当你开始反省自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我把这一张写有“十一条保证”的纸片折叠好,又继续收藏在了绿竹翁的笔筒里。同时,我也列出了属于自己的“十一条保证”,认真地贴到了自己的心中。我会时时默读,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自身的成长。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假日整理书桌时,在一个绿竹翁的笔筒里,翻出一张纸,上面是儿子小润小时候一次反思时列出的“十一条保证”,字体还很稚嫩:
玩电脑必须向父母申请;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脸上不流露消极情绪;快乐地吃饭、学习;不抱怨生活;不自作主张;不坚持私欲,以大局考虑为主;懂得感恩;多做家务;真心对周围每一个人好;遵从父母要求指挥,不大声顶嘴。
大概是他五六年级的时候吧,这张纸条,有近半个学期的时间,曾经被贴在门旁的墙壁上。每天早晨,他必须读一遍,然后才能上学去。
实属黔驴技穷,无奈之举。那时候的他,不肯好好吃饭。喜欢边吃边玩,喜欢磨蹭很长时间,喜欢光吃米粒不吃菜;还喜欢顶嘴,一批评,他便找出种种理由耍起无赖。每次为了让他多吃一些,我只有两招,一招,夹夹夹,不停地为他夹菜,他的碗就像聚宝盆,总堆起尖儿;另一招,喂喂喂,趁他玩得专注时,大勺的饭菜往他嘴里喂去,他专注于玩,无暇反感,但有时回过神来,便咬紧牙齿扭过头去。每次我都累得不行,且火冒三丈,眉毛倒立。一个周末,加班回去,匆匆忙碌完午餐,吃饭的战斗号角便又吹响,也许是工作疲劳心情烦躁,我一下子委屈起来,失了耐心,拿起竹饭铲子,高高举起,狠狠落下,由他不肯吃饭数落开去,一通教训,勒令不许吃饭,进书房反思,反思到位方能过关。
一个多小时过去,小润交出了这张纸条。我把它贴到了墙上,要求他每天出门前读一遍。
也许是慑于竹板的威力,他同意了。有时他会读得很认真,有时他飞速地小和尚念经,有时他象征性地动动嘴巴,发出嗯嗯嗯的声音。
有好一段时间,我沾沾自喜,为自己的“妙招”暗暗得意。
有一天,偶然听到办公室两位年长的同事谈论各自的孩子。一位说,自她女儿进入高中以后,她就和先生约法三章,绝不在女儿面前吵架,绝不乱发脾气,绝不滥看电视。她原本是个电视迷,几乎没有她不知道的电视剧,可是,每次当女儿夜自修结束到家前的五分钟,无论是怎样精彩的镜头,她和先生都会关机,然后,一个做出忙碌家务的样子,一个坐在沙发上翻翻报刊,读读书。孩子一进门,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极好的温馨场景。她女儿高考发挥得很好,现就读于武汉大学。另一位说,每次她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都会先静一静,忍一忍,平复语气之后再开口。
犹如醍醐灌顶。从某种程度来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若他身上有某种缺点,做父母的,一定难辞其咎。小润动辄爱生气,是不是源于我常常也受不得委屈爱情绪化呢?小润爱顶撞,是不是源于我也缺乏耐心说话常常很冲呢?至于吃饭,我总担心他吃得太少,老想着喂他一点,再喂一点儿,是不是这才助长了他吃饭拖拉的坏习惯呢?在我心情愉悦时,我顺着他甚至纵容他,可以多玩电脑,可以要什么买什么;在我工作太累或不顺心的时候,我动辄会一声雷霆,任由坏情绪蔓延……
惊出一声冷汗,我撤下了墙上的保证书。这“十一条保证”,一定是我数落他时常常提起并要求的,他记住并明白了,可是,为什么却没有落实到言行之中呢?我在他的生活中到底提供了怎样的范本呢?
2
自此,我试着开始改变自己。我学会了克制情绪,生气时不再轻易变脸;我学会了说话轻声细语;我学会了对他的吃饭放手,只由饱饿来掌管他的胃。
我还改变了自己的许多趣味。
我不再嫌弃小润超级喜欢的《海绵宝宝》声音吵闹颜色杂乱,而是安静地坐下来和他一起收看。我发现《海绵宝宝》拍得真是好,自己以前根本没有看懂过,在这部貌似吵闹的动画里,生活和做人的许多道理表现得如此智慧和高妙,小润戏谑地来了一句:这就是妈妈你的智商呦!
而当后来,他逐渐长大,竟向我推荐《爱情公寓》时,我丝毫也没有大惊小怪,我明白,他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时尚元素,好玩的语言和情节,爱情,只是它附带的一个名词而已,看这样的电视剧与早熟全然无关。
我不再看一地鸡毛式的冗长电视剧,我家的电视频道常常停留在了中央五套的体育频道上,当我可以和他谈论哪个篮球明星的球技更炫时,他自己已经把篮球练习得有模有样了。有两次,为练带球过人,他把摄像机搁桌上,要我张开双臂移动并不苗条的身体对他进行防守,然后他回看镜头,琢磨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那颇为有趣的欢笑瞬间,让我从心底感觉,成为孩子的朋友,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
我还和他一起运动,在乒乓球场地,在羽毛球场地,在操场上……我从不只充当一个旁观者,从不像许多妈妈一样只做一个捡球者或守护者,我是和他一样大小的参与者,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全心投入,为失分吵闹不休,为得分开怀大笑。
我更是常常和他看同一本书,他喜欢的,我喜欢的……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论孩子的小诗,他说,孩子们是住在明日之屋,而我们是住在昨日之屋,“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真的。
我一直以为是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在寻找种种方法塑造一个好孩子形象。慢慢地,我才发现,当我试着向孩子靠近并获得他认可时,我已于不知不觉之中重塑了自己。
原本不爱运动的我,现在羽毛球打得不错,参加了羽协,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我的乒乓球打得也很凑合;因为喜欢动漫,喜欢体育频道,也因为了解孩子的口味,我和我学生的距离很近,课堂很欢乐;因为我常常阅读书刊,喜欢享受那安静的读书时光,我没有因年岁渐长而坠入到很平庸的境地。
有一句歌词这么唱:再清楚不过了,当你开始反省自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我把这一张写有“十一条保证”的纸片折叠好,又继续收藏在了绿竹翁的笔筒里。同时,我也列出了属于自己的“十一条保证”,认真地贴到了自己的心中。我会时时默读,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自身的成长。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