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其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对当前被动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彻底革命。《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自主学习方式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引擎
1、课始激发兴趣。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学生胃口,能让他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策略,采用精当的导入方法,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兴趣,生发情感。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1)问题导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2)语言描绘。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感粱情绪,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3)故事引路。小故事导入新课,能活跃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强化兴趣。要使兴趣能够保持并不断强化,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激励和评价激励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发展变化;既要关注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教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3、课尾再激兴趣。学习过程中要消耗很多脑力,若以刚习得的成功来补偿学生的辛劳,便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满足和愉快,使学习兴趣再次激发。朗读、介绍、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再一次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能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学习——成功——兴趣——学习。
二、引导参与——自主学习的前提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1)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特别是课题确定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确定学习目标。(3)指导学生参照课后问题确定学习目标。(4)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范围确定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选择。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时间单一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疲劳懈怠。如果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主动选择学习方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調整。美国心理学家绅弗拉维尔在《认知和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审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之成为学生思想升华的过程。
三、开展活动——自主学习的平台
1、演演。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教师提供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演一演,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苏教版第二册《江南》一课后五行是写莲叶间的鱼儿。五个“戏”传神地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莲叶间飘忽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因此。学课文时,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进行角色扮演,在优美的江南乐曲声中,再现莲叶间的小鱼游水嬉戏的情景,有助于学生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姑娘的愉悦心情。
2、画画。这尤其适合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研究发现,六岁左右的儿童特别喜欢绘画。针对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常采用读文画画的方法。如教学《家》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用彩笔寥寥几笔画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不到一分钟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教师的简笔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
3、唱唱。音乐对激荡学生的隋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长江之歌》时,教师让会唱《长江之歌》的同学一起跟着录音机唱一唱,这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昂,跃跃欲试。
4、访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如教学完了第十一册《习作2》的采访稿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采访班级中两位在金钥匙比赛中取得全市前十名的同学。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了采访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能力,增长了才干。
当然活动形式还有很多,如找找、做做、读读、记记、辨辨等,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自主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自主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标志。因此要从实现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高度,让语文学习充满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师精妙的引导下,学生能有所思、有质疑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其想学、能学、会学。语文课只有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引擎
1、课始激发兴趣。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学生胃口,能让他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策略,采用精当的导入方法,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兴趣,生发情感。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1)问题导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2)语言描绘。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感粱情绪,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3)故事引路。小故事导入新课,能活跃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强化兴趣。要使兴趣能够保持并不断强化,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激励和评价激励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发展变化;既要关注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教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3、课尾再激兴趣。学习过程中要消耗很多脑力,若以刚习得的成功来补偿学生的辛劳,便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满足和愉快,使学习兴趣再次激发。朗读、介绍、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再一次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能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学习——成功——兴趣——学习。
二、引导参与——自主学习的前提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1)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特别是课题确定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确定学习目标。(3)指导学生参照课后问题确定学习目标。(4)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范围确定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选择。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时间单一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疲劳懈怠。如果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主动选择学习方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調整。美国心理学家绅弗拉维尔在《认知和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元认知”理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审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之成为学生思想升华的过程。
三、开展活动——自主学习的平台
1、演演。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教师提供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演一演,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苏教版第二册《江南》一课后五行是写莲叶间的鱼儿。五个“戏”传神地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莲叶间飘忽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因此。学课文时,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进行角色扮演,在优美的江南乐曲声中,再现莲叶间的小鱼游水嬉戏的情景,有助于学生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姑娘的愉悦心情。
2、画画。这尤其适合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研究发现,六岁左右的儿童特别喜欢绘画。针对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常采用读文画画的方法。如教学《家》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用彩笔寥寥几笔画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不到一分钟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教师的简笔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
3、唱唱。音乐对激荡学生的隋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长江之歌》时,教师让会唱《长江之歌》的同学一起跟着录音机唱一唱,这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昂,跃跃欲试。
4、访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如教学完了第十一册《习作2》的采访稿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采访班级中两位在金钥匙比赛中取得全市前十名的同学。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了采访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能力,增长了才干。
当然活动形式还有很多,如找找、做做、读读、记记、辨辨等,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自主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自主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标志。因此要从实现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高度,让语文学习充满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师精妙的引导下,学生能有所思、有质疑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其想学、能学、会学。语文课只有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