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当今科技社会,艺术都始终伴随着我们不断发展。艺术是人在生存环境当中,对世界的认识、认知、感知以及对于美的一种表达。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有用”艺术这个词语已经离不开人们的视线,它会帮助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给人们带来现实看得见的最大利益。但是一些所谓的有用艺术并不能最大程度上的满足或是治愈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反而一些看似对生产生活没有现实意义的无用艺术却能带领人们脱离物质世界进入到精神世界,给人以灵魂的上的契合。因此,本文将通过无用艺术作品的案例探讨其无用艺术带给人们的真正的脱离现实的精神意义。
关键词:无用艺术;精神世界
1.绪论
一种好的艺术,不仅会使观者产生一种视觉感觉,还有精神上的体验,甚而通过艺术的体验达到精神的净化。艺术说起来是无用,其实是无用之用。王尔德说:人制造一件有用之物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他不爱上它。人创造一件无用之物的唯一借口是:他热爱着它。一切艺术都是相当无用的。王尔德说了这样的话,可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中,他的墓碑被口红印和鲜花堆满。当你身临其境,站在秋天寂寥的公墓园中,看到只有他的墓碑前永远不间断地站着小群的悼念者,年轻的女人笑着,补过唇膏挨上去满怀地抱住他的墓碑,亲吻冰凉的石头,印下鲜艳的唇印时,你是不得不为他震撼的。那是对即使逝去也能将灵魂留在世间的震撼,是艺术可以让时间停驻的最好证明。
2.无用艺术到底有何用处?
阿诺德在他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的开始就列举了种种加诸于艺术的责难。他说在多数人看来,艺术微不足道,别无所长,仅仅是“涂抹在人类伤痛上的加了香料的油膏,是为优雅的懒惰呆钝状态大作宣传的宗教,而且使它的信徒拒绝致力于消除罪恶[1] 艺术的缺陷经常被概括为脱离实际,或者——如同很多批评家熟悉的说法一样——都是胡言乱语,不可理喻”。可阿诺德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绝对不是不可理喻的胡言乱语。而是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他说,艺术是“对生的批判”。
生活是一个需要批判的现象。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所做的却并不是批判,而是抱怨。对外界不满,埋怨社会的不公,仿佛世上除了自己一切都是有缺陷的。我們对外有太多的要求,却很少向内拷问自己。我们,一个个充满了焦虑和困惑的矛盾体,我们究竟向往什么样的美好,我们又可以为这种向往付出什么呢?
我们犯有原罪,具有各种缺陷,每时每刻都有犯错误的危险。对错误的目标进行顶礼膜拜、对自己蒙昧无知、对他人一昧误解、毫无必要地满怀焦虑或贪欲重重,以及让虚荣和错误蒙蔽了自己的本性。当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自身是多么的需要被拯救时,我们萌生了强烈的创造的欲望,理解这个世界,描述这个世界,然后供给有相同感知和共鸣的人,通过他们的感受再一次理解自身,理解世界。
3.国内外无用艺术的研究动态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如果知道一件事没有用,你还会选择花时间在上面吗?如果你去做所谓“没用的事”,会被一种无形的压力解读为为“浪费生命浪费时间”。我们也似乎从来不做无用的事,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考虑其功用性。然而庄子早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的话。也正是“无用”的艺术,为隐藏于iPhone系列产品背后那一套严苛美学带来了艺术价值,彻底颠覆了手机的概念,当然,iPhone里面也包含了那些炫目快捷的科技属性,但你不得不承认,超级理工男乔布斯有很高的艺术天分,就像达芬奇,除了在工学、医学方面的不凡造诣外,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也正是“无用”的艺术,使时间沉淀,文化传承。在六百多年前的浙江富阳一带,一个被边缘化的老人,已年过半百,才拿起画笔,说他要学画画,这一笔下去,竟使得自己名留青史,被后人列为“元四家”之首——他就是黄公望,别号“大痴道人”(老爷子皈依了“全真教”)。而那幅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艺术杰作便是《富春山居图》——当年80岁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然后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当《富春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一声:我完成了。这幅画完成后,恰巧老爷子的师弟在身边,于是将此画赠与了他,更巧的是,师弟号“无用”。六百多年过去,富阳城中的达官贵人已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这幅无用的人画的无用的画却成了如今这个城市招商引资的最大名片。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我国古代文人曾经深谙无用之用这个道理。文人不种地,不放牧,整天写诗作画,有什么用呢?但却正是这些琴棋书画,构成了我们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
4.结论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却营造了“无用”的精神世界。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无用之大用。
参考文献:
[1]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J].2008-10
作者简介:
刘恋,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无用艺术;精神世界
1.绪论
一种好的艺术,不仅会使观者产生一种视觉感觉,还有精神上的体验,甚而通过艺术的体验达到精神的净化。艺术说起来是无用,其实是无用之用。王尔德说:人制造一件有用之物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他不爱上它。人创造一件无用之物的唯一借口是:他热爱着它。一切艺术都是相当无用的。王尔德说了这样的话,可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中,他的墓碑被口红印和鲜花堆满。当你身临其境,站在秋天寂寥的公墓园中,看到只有他的墓碑前永远不间断地站着小群的悼念者,年轻的女人笑着,补过唇膏挨上去满怀地抱住他的墓碑,亲吻冰凉的石头,印下鲜艳的唇印时,你是不得不为他震撼的。那是对即使逝去也能将灵魂留在世间的震撼,是艺术可以让时间停驻的最好证明。
2.无用艺术到底有何用处?
阿诺德在他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的开始就列举了种种加诸于艺术的责难。他说在多数人看来,艺术微不足道,别无所长,仅仅是“涂抹在人类伤痛上的加了香料的油膏,是为优雅的懒惰呆钝状态大作宣传的宗教,而且使它的信徒拒绝致力于消除罪恶[1] 艺术的缺陷经常被概括为脱离实际,或者——如同很多批评家熟悉的说法一样——都是胡言乱语,不可理喻”。可阿诺德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绝对不是不可理喻的胡言乱语。而是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他说,艺术是“对生的批判”。
生活是一个需要批判的现象。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所做的却并不是批判,而是抱怨。对外界不满,埋怨社会的不公,仿佛世上除了自己一切都是有缺陷的。我們对外有太多的要求,却很少向内拷问自己。我们,一个个充满了焦虑和困惑的矛盾体,我们究竟向往什么样的美好,我们又可以为这种向往付出什么呢?
我们犯有原罪,具有各种缺陷,每时每刻都有犯错误的危险。对错误的目标进行顶礼膜拜、对自己蒙昧无知、对他人一昧误解、毫无必要地满怀焦虑或贪欲重重,以及让虚荣和错误蒙蔽了自己的本性。当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自身是多么的需要被拯救时,我们萌生了强烈的创造的欲望,理解这个世界,描述这个世界,然后供给有相同感知和共鸣的人,通过他们的感受再一次理解自身,理解世界。
3.国内外无用艺术的研究动态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如果知道一件事没有用,你还会选择花时间在上面吗?如果你去做所谓“没用的事”,会被一种无形的压力解读为为“浪费生命浪费时间”。我们也似乎从来不做无用的事,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考虑其功用性。然而庄子早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的话。也正是“无用”的艺术,为隐藏于iPhone系列产品背后那一套严苛美学带来了艺术价值,彻底颠覆了手机的概念,当然,iPhone里面也包含了那些炫目快捷的科技属性,但你不得不承认,超级理工男乔布斯有很高的艺术天分,就像达芬奇,除了在工学、医学方面的不凡造诣外,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也正是“无用”的艺术,使时间沉淀,文化传承。在六百多年前的浙江富阳一带,一个被边缘化的老人,已年过半百,才拿起画笔,说他要学画画,这一笔下去,竟使得自己名留青史,被后人列为“元四家”之首——他就是黄公望,别号“大痴道人”(老爷子皈依了“全真教”)。而那幅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艺术杰作便是《富春山居图》——当年80岁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然后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当《富春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一声:我完成了。这幅画完成后,恰巧老爷子的师弟在身边,于是将此画赠与了他,更巧的是,师弟号“无用”。六百多年过去,富阳城中的达官贵人已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这幅无用的人画的无用的画却成了如今这个城市招商引资的最大名片。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我国古代文人曾经深谙无用之用这个道理。文人不种地,不放牧,整天写诗作画,有什么用呢?但却正是这些琴棋书画,构成了我们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
4.结论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却营造了“无用”的精神世界。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无用之大用。
参考文献:
[1]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J].2008-10
作者简介:
刘恋,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