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给母亲一个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120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故去,不忍母亲独守空屋,晚景凄凉,便把母亲接到潞城与我同住。奈何我家楼高梯長,母亲僵硬的老寒腿上下困难,只好给她贱租了一间单身宿舍。
  宿舍在二楼,层次勉强。但十年未修,此间未断杂人短租,皆懒于收拾,墙黑地污,玻璃浑浊,加之,又地处阴面,四季不被阳光照耀,暖气又不好,冬寒夏潮,光线暗。因急于住宿,我也未能赶上好好收拾,也没买任何家具,只把退下的旧家什供母亲凑合使唤。
  母亲并不嫌家具简陋,却因背井离乡,言语不通,又面孔和地方生疏、不识字、看不懂电视而憋闷不安。最关键的是母亲和父亲死别不足一月,空前的孤独和悲伤整日缠绕着母亲刚强的心,不敢在单身宿舍居住,我只得日夜陪伴。一个月过了,两个月过了,母亲依然不能适应现状,日夜牢骚,让我退掉单身宿舍,她要回老家一人居住。没得法,只好向哥哥求教。哥哥说,就依母亲心愿,得让她随心。
  好不容易大包小包地搬到潞城,再大包小包搬回老家,麻烦啊。这人老了,真是愁气。我忧愁的心没能瞒过母亲敏感的心。正准备硬着头皮,再把母亲的“家”搬回老家。母亲却说:“要么换个阳面的宿舍试试?”经过几番托人,给母亲重新租了一间一层朝阳的屋子。玻璃正对单身楼操场,抬头既能见人,隔壁老年人们常来找母亲聊天、纳鞋垫。
  岁月磨人,母亲在一层居住未及两年,找她串门的老太太们非死即离。母亲又提搬家回乡的事。我只得依母心,送她回家。料得母亲在老家一人待不久,然而,只住一礼拜,她就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村上有贼,夜入贫家,强奸了一个老太太,并杀人灭口,想必母亲也是害怕至极。
  春节时,我把母亲接到我家。她睡得早,我睡得晚。她早上五点起床,我七点起床。她想和我唠嗑,我却忙着写作。母亲善做饭,我却挑剔。我不会做饭,也侍候不了母亲的胃口。初二早上,母亲就假言:“你有失眠毛病,怕打扰你,我还是回吧。”母亲独自回了自己的小巢。
  大哥叫母亲到大同,只住一月,说憋疯了。二哥叫她去太原,只住半月,也憋疯。母亲说:“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狗屋。”母亲姑且把异乡一间陋室当作了她的狗屋。
  去年秋天,听闻单身宿舍将被拆除。急急在单元楼给母亲租了一个家,两室一厅。母亲嫌空旷,邻居各管各,她一人害怕,也嫌房租、电费、取暖费贵。刚刚安顿好“新家”,又闻单身宿舍暂时不拆的消息。母亲后悔搬离了单身宿舍,后悔到深处,竟言:“不如死了,省得给你添麻烦。”
  忽一日,母亲对我说:“等我老得不能动了,我不想拖累你们,也不想看你们脸色,给我找个养老院。等我快咽气的时候,一定要及早把我送回老家,我得死在自己的家,葬在自家祖坟……”
  我喟然。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拉扯大,一生节俭,变卖了姥姥给她的陪嫁,来供我们上学,给两个哥哥娶媳妇,又给我找工作,欠一屁股债。如今子女们都有自己居住的大楼房,而母亲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不能给母亲一个满意的家,我愧为子女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家在一个小山村,村子里只有零零星星几户人家,离我家最近的就是一直独居的彭老太,她很喜欢我。  彭老太最拿手的就是种苦瓜。  到了苦瓜下种季节,每一个泥巴球她都会认真地做,种子长成了秧苗,她用小篓子轻轻地运送到菜园里,生怕挤坏了它们。彭老太每天大部分时间待在菜园里,看着她的苦瓜秧一天天长高,给它们搭竹藤架子。终于,苦瓜开花了,竹藤架子上挤满了小黄花,小黄花下面躲着一根根小苦瓜。望呀,盼呀,小苦瓜慢
期刊
出长沙城往东,沿长韶娄高速走一个多小时,便到了娄底。娄底是湖南最年轻的地级市,很多人知道娄底,多半因为娄底人曾国藩,而今天的娄底以矿产资源丰富闻名,著名的冷水江锡矿山产的不是锡,而是锑,储藏量全球第一。娄底还是湖南最重要的煤炭基地,有一段时期,国道、省道上运煤的卡车日夜川流不息,给娄底留下了财富,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成为一个两难的大问题。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中间定有许多艰难和
期刊
窗外冬雨淅沥,冷风袭人,毕节的冬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更早了一些。  我每周都要驱车几十公里之外去上班,周末又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一晃十年过去了,所有一切,仍然是老式的模样,没有改变的动静,反倒是越来越感到世态炎凉;审美之疲劳,尤其身心之厌倦,早就超过了临界点,谨慎冷静的我,都有点玩世不恭的戏谑了。有时,我也在想,人间如梦,一切皆有定数,每天到什么地方去、处理什么事情、同哪些人见面、做完这些功课需要花费多
期刊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逃避?如果是,我要逃避什么?我不知道。我只是分明地越来越感觉到内心的麻木……  夜已深,四处一片沉寂,窗外的远处,几盏稀稀落落的电灯无精打采地睁着醉眼惺忪的眼。而《埙曲追梦》的埙声还在电脑中固执地唱着,尽情地诉说我的无眠。你不知道我此时此刻在这忧伤的旋律中是怎样椎心泣血地想“你”。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我来到这个世上唯一的理由只是为了找你,找不到你,我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但四十多年了,找
期刊
“叮咚,叮咚,叮叮咚!”货郎的宝贝铁板敲起来了!  货郎挑子的货架上,物品繁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色彩。既有剪刀、锥子、顶针等生活日用品,又有气球、万花筒、水枪等小玩具,还有女孩专用的漂亮纽扣、发夹、香包等。当然,最诱人的是货架篾盘里躺着又圆又大的麦芽糖。  为了吸引小孩,货郎往往会用小刀细心切下一丁点麦芽糖,然后分给小孩,乐此不疲。“家里有破铜烂锡吗?牙膏皮,烂钢勺……还有方孔铜钱吗?就是毽子中间
期刊
阿妈告诉我,女人是田里的庄稼。  说这句话时,是半夜。我睡得正酣,朦胧中却感觉眼前很亮。睁开眼,看到旁边端坐着的阿妈。她右手捻着佛珠,脸上漾着微笑,静静地看着我,眼神安和而慈爱。高原冬天的朔风在外面呼啸,我的周身却笼罩着一层明亮的温暖。  那是我第一次见阿妈,第一次睡土炕。土炕很大,记得阿妈睡在炕那边,我睡在炕这边,有一段儿距离。她什么时候开灯,坐在我旁边,看了多久,我全然不知。  “你长得真心疼
期刊
我的家乡正定县县城内有一座古凌霄塔,塔旁有一座公园。每天的早上,都会有一个骑着自行车的70多岁的老人早早地来到这里,拿出随车带来的毛笔、一小瓶清水,还有一只小凳。几乎与此同时,五六十名小学生、一些青壮年甚至七八十岁的老者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围坐在老人的身旁。老人便一边朗声讲解起有关的汉字的来历、含义、间架结构与写法,一边用毛笔蘸取瓶中的清水,在地上做起了示范。  风景中的老人酷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对
期刊
我22岁那年,正月初六,终于盼到了父母让我到一个小山村去相亲。  父亲与我吃了盐炒饭,拿洗干净的红布袋装了一斤白糖,一斤酥饼,早早便出了门。山前有山,山后有山,顺着山峦的方向,喘着粗气翻山,手撑着膝头上岭,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听见了鸡啼犬吠声,转一个拐弯,就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村口一栋新建的木屋,敞开的大门口,一个戴青箬笠的姑娘,和她矮小的父亲刚好荷锄从田间收工回来。一条小黄狗朝着我和父亲两个陌生
期刊
父亲去世二十年了,铭刻在我心底的是他“挑夫”的身影,念念不忘的是他的两根扁担。  一根楠竹扁担,与父亲朝夕相处了六十多年,可以说是一生因缘。它伴随父亲度过了苦涩、孤伶、饥寒交迫的儿童岁月,见证了旧中国黑暗、贫穷、被侵略的悲惨生活。父亲曾告诉我,他是遗腹子,七岁成了孤儿,这根楠竹扁担是祖父留给他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它带在身边,即使日本鬼子烧杀掳抢时逃难,他也始终挎在背上。后来,这根楠竹扁担成了
期刊
作家林清玄先生一次在谈论茶文化时说:“有人认为喝茶就是养生,把喝茶看得跟‘喝药’一样的绝对。但其实,喝茶对于身心的帮助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这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状态。”  看到此处,心中一喜。文章大匠往往拥有一双秋水慧眼,这个“茶”字拆开,不正是“人”在“草”与“木”之间吗?这一句道穿世情的恬淡话语,犹如一场清雨,洗去了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