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要想控制盈余管理就必须从根源上抓起。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规范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首先剖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然后以辽宁省17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6 . 018
[中图分类号]F275;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06 - 0042 - 03
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外部治理的缺陷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 权益性资本市场
我国权益性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的错位,过于强调其融资功能,弱化了资本市场本应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在我国由于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比重较小,使得公众股东对公司缺乏直接有效的控制力。权益性资本市场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作用基本失效,仅仅成为企业的一个融资场所,上市企业为了融资就有较大盈余管理动机。
2. 债务性资本市场
据统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中,半数以上的负债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这一比例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更高,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基本没有来自商业银行的代表,这种格局导致公司经理人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经理人可以进行盈余管理操作。
3. 经理人市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体制的转轨、人才的培养、观念的变更、市场法制环境的完善仍需时日,而且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是由国家委派、上级政府部门直接任命的官员,因而在上市公司经理人这个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具有全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缺乏使得经理人员没有受到来自经理人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外部压力,加大了盈余管理的可能。
(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 国有股“一股独大”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企改制而来,因而股权结构中的一大特点是国有股比重较大,往往占绝对控股地位,而流通股比重较小。正由于在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得上市公司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掌握国有股控制权的代理人对经理层的控制作用大大削弱,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而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2. 董事会内部人控制问题
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由经理层控制或大股东操纵,没有健全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失去了对经理人的监督约束,逐渐演变成内部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机构。一方面,经理层作为公司经营运作的中心,直接管理公司,控制着上市公司的信息系统,经理层可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需求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调节。另一方面,由于股权高度集中,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东完全支配着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等,主导公司的经营管理,并通过关联交易或担保等方式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掏空,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经理层为了掩饰大股东的行为就要进行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泡沫成分很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相关治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3. 监事会缺乏独立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监事会是对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机构,法律不仅应赋予其必要的职权,还应赋予其行使职权的手段和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和监事会独立性的缺乏,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也就无法为治理盈余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4. 缺乏对经理人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报酬结构形式单一,多以现金激励为主,且激励强度、激励手段的市场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都很差,这样的激励制度对经理人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造成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经理人的工作热情,又没有有力的監督机制约束经理人的局面。经理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从而使得经理人有了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理性依据。
二、以辽宁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作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我们选择了辽宁省18家在沪市上市交易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时间数据为2007和2008年,以6个月为一期、分别取2007年1-6月、2007年7-8月、2008年1-6月三期公司数据,样本公司的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年报和中报数据。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tata 10.0。
根据相关文献和以上分析,我们设计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2 国有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假设3 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4 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5 关联交易次数与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假设6 关联交易金额与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对假设我们设计研究模型为:
var1 = α β1var4 β2var6 β3var9 β4var10 β5var12 β6var14 β7var15 β8var16 ε
其中,var1代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即盈余管理水平;var4代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var6代表国有股比例;var9代表董事会人数;var10代表独立董事比例;var12代表关联交易次数;var14 是关联交易金额的自然对数;var15是控制变量总资产收益率;var16 是控制变量销售收入规模的自然对数。
经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var4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负相关,即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实证分析结果与假设1吻合。企业前十大股东所占股权总和比重较大,且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牵制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降低了公司盈余管理水平。
(2)国有股比例var6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正相关,即国有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也越高,与假设2相符。国有股一股独大容易产生代理人越权以及内部人控制等诸多问题,从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目前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比例很高,而造成了相应的盈余管理问题,侵犯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3)董事会人数var9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与假设3不相符。国内外很多相关文献在董事会人数和盈余管理水平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的实证分析结果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得出肯定的结论,所以我们认为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水平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4)独立董事比例var10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负相关,即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与假设4完全相符。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的水平。
(5)关联交易次数var12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正相关,即关联交易次数越多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与假设5相符。关联交易往往是在集团内部发生,如果对关联交易监管不严,很容易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企业应当认真评估关联交易的类型及金额,及时充分地披露关联交易的信息,使得关联交易公开、透明,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6)关联交易金额var14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负相关,即关联交易金额越大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该分析结果与假设6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本文所选样本较小,且大约一半企业没有关联交易的披露,影響了数据分析的结果。
三、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结合样本实证分析,对于上市公司外部治理,在权益性资本市场,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减少低投资者与公司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关联交易披露,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交易成本;继续鼓励与推进国有股的上市流通,同时出台其他相关政策,如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在债务性资本市场,引入债权人“相机性控制”机制,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借款动机;把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相机性控制”机制引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但有利于提高那些亏损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控制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借款动机的生成和强度。
对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首先,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推进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不断发展完善机构投资者。其次,强化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完善股东选举董事制度,使董事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再次,要明确监事会的职责,使监事会真正发挥作用。最后,还要注重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达到有效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003(2).
[2] 姚伟,黄伟,郭磊.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J]. 经济研究,2003(5).
[3] 魏明海.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 会计研究,2000(2).
[4] 许波.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的互动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
[5] R La Porta,F Lopez-de-Silanes,A Shleifer.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R]. Ha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Paper No. 1840,1998.
[6] Jennifer J Jones.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2).
[关键词] 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6 . 018
[中图分类号]F275;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06 - 0042 - 03
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外部治理的缺陷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 权益性资本市场
我国权益性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的错位,过于强调其融资功能,弱化了资本市场本应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在我国由于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比重较小,使得公众股东对公司缺乏直接有效的控制力。权益性资本市场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作用基本失效,仅仅成为企业的一个融资场所,上市企业为了融资就有较大盈余管理动机。
2. 债务性资本市场
据统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中,半数以上的负债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这一比例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更高,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基本没有来自商业银行的代表,这种格局导致公司经理人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经理人可以进行盈余管理操作。
3. 经理人市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体制的转轨、人才的培养、观念的变更、市场法制环境的完善仍需时日,而且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是由国家委派、上级政府部门直接任命的官员,因而在上市公司经理人这个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具有全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缺乏使得经理人员没有受到来自经理人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外部压力,加大了盈余管理的可能。
(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 国有股“一股独大”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企改制而来,因而股权结构中的一大特点是国有股比重较大,往往占绝对控股地位,而流通股比重较小。正由于在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得上市公司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掌握国有股控制权的代理人对经理层的控制作用大大削弱,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而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2. 董事会内部人控制问题
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由经理层控制或大股东操纵,没有健全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失去了对经理人的监督约束,逐渐演变成内部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机构。一方面,经理层作为公司经营运作的中心,直接管理公司,控制着上市公司的信息系统,经理层可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需求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调节。另一方面,由于股权高度集中,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东完全支配着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等,主导公司的经营管理,并通过关联交易或担保等方式将上市公司的资产掏空,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经理层为了掩饰大股东的行为就要进行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泡沫成分很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相关治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3. 监事会缺乏独立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监事会是对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机构,法律不仅应赋予其必要的职权,还应赋予其行使职权的手段和措施。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和监事会独立性的缺乏,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也就无法为治理盈余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4. 缺乏对经理人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报酬结构形式单一,多以现金激励为主,且激励强度、激励手段的市场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都很差,这样的激励制度对经理人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造成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经理人的工作热情,又没有有力的監督机制约束经理人的局面。经理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从而使得经理人有了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理性依据。
二、以辽宁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作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我们选择了辽宁省18家在沪市上市交易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时间数据为2007和2008年,以6个月为一期、分别取2007年1-6月、2007年7-8月、2008年1-6月三期公司数据,样本公司的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年报和中报数据。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tata 10.0。
根据相关文献和以上分析,我们设计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2 国有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假设3 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4 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
假设5 关联交易次数与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假设6 关联交易金额与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
对假设我们设计研究模型为:
var1 = α β1var4 β2var6 β3var9 β4var10 β5var12 β6var14 β7var15 β8var16 ε
其中,var1代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即盈余管理水平;var4代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var6代表国有股比例;var9代表董事会人数;var10代表独立董事比例;var12代表关联交易次数;var14 是关联交易金额的自然对数;var15是控制变量总资产收益率;var16 是控制变量销售收入规模的自然对数。
经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var4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负相关,即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实证分析结果与假设1吻合。企业前十大股东所占股权总和比重较大,且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牵制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降低了公司盈余管理水平。
(2)国有股比例var6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正相关,即国有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也越高,与假设2相符。国有股一股独大容易产生代理人越权以及内部人控制等诸多问题,从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目前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比例很高,而造成了相应的盈余管理问题,侵犯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3)董事会人数var9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与假设3不相符。国内外很多相关文献在董事会人数和盈余管理水平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的实证分析结果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得出肯定的结论,所以我们认为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水平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4)独立董事比例var10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负相关,即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与假设4完全相符。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的水平。
(5)关联交易次数var12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显著正相关,即关联交易次数越多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与假设5相符。关联交易往往是在集团内部发生,如果对关联交易监管不严,很容易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企业应当认真评估关联交易的类型及金额,及时充分地披露关联交易的信息,使得关联交易公开、透明,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6)关联交易金额var14与盈余管理水平var1负相关,即关联交易金额越大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该分析结果与假设6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本文所选样本较小,且大约一半企业没有关联交易的披露,影響了数据分析的结果。
三、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结合样本实证分析,对于上市公司外部治理,在权益性资本市场,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减少低投资者与公司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关联交易披露,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交易成本;继续鼓励与推进国有股的上市流通,同时出台其他相关政策,如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在债务性资本市场,引入债权人“相机性控制”机制,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借款动机;把债权人(尤其是银行)的“相机性控制”机制引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但有利于提高那些亏损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控制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借款动机的生成和强度。
对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首先,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推进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不断发展完善机构投资者。其次,强化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完善股东选举董事制度,使董事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再次,要明确监事会的职责,使监事会真正发挥作用。最后,还要注重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达到有效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003(2).
[2] 姚伟,黄伟,郭磊.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J]. 经济研究,2003(5).
[3] 魏明海.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 会计研究,2000(2).
[4] 许波.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的互动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
[5] R La Porta,F Lopez-de-Silanes,A Shleifer.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R]. Ha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Paper No. 1840,1998.
[6] Jennifer J Jones.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