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否具有有效性,能否吸引学生,是音乐教师一直以来思考和探寻的问题。目前,音乐课枯燥乏力,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的情感潜力,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兴趣、创设意境、因材施教、自主探究、创造实践等方面入手,巧妙设计每堂音乐课,使教学课堂实现有效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 “活” 教学方式
福禄培尔强调艺术和艺术学科有其更深刻的意义,主张开设艺术学科。他认为,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努力,或是希望在内部世界中求得安稳和生存的宗教性努力;或是将外部世界纳入自身之中的自然观察的努力;或是将内在的东西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省察的能力。其中的三种努力便是艺术。艺术是人的内心世界和人自身的纯美表现。
在艺术素质中,音乐素质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素质,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创造了音乐,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没有了考试和分数的压力,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音乐、学好音乐呢?我认为能否上好音乐课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让音乐课“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快乐出发,感悟音乐的美。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灵活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在每节课上都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解决问题导入,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高中音乐课程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1]。而精心设计的合理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例如在《黄河大合唱》欣赏这一课中,我首先在教室中挂了几幅作者的肖像、生平简介和作品创作的简介等带文字介绍的图片,课前在钢琴协奏曲《黄河颂》的背景音乐中,多媒体画面呈现出黄河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这样的导入能直接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感悟音乐
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创设良好的意境来服务于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之美。例如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泉清月冷的图片,请学生根据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设置情境:在一个泉清月冷的夜晚,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艺人来到泉水边,对着泉水、对着冷月,他想用音乐来描述自己辛酸的人生。根据情境请从以下三段音乐中为老人选出一段最能表现他此刻心情的音乐。这样的导入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阿炳凄楚的人生中。音乐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三、因材施教,扬其所长
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因材施教,使其各扬所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跳舞,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学生喜欢表演,有的学生有灵敏的音乐耳朵,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要拘于一种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可以百花齐放。有唱歌的,有伴舞的,有伴奏的,使每个学生都活起来,都有自己的音乐。在学唱《啊,朋友》时,我鼓励会吹口哨的同学用口哨声来为歌曲伴奏。全体学生其乐融融,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四、积极主动,自主探究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中提出自主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学习活动。自主型学习活动是指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拥有的能力和知识,正确地将课题及其解决方法互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之下,学生自发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其典型特点在于:一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决课题,并提供适当的时间;二是课题一旦提出,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2]。在如今如火如荼进行着的课程改革中,自主型学习也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音乐课也是如此。如在《中国民族乐器》欣赏这一课中,课前我先请学生分小组去查找我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及各类乐器的特点,在课上进行交流。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途径去查询资料。课上有的学生以课件形式,有的自己能弹奏的学生便带上乐器,边介绍边演奏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另外,我在很多课例的最后设计一个问题延伸的环节,在下课前布置给学生一个问题思考,作为本课主题的拓展升华。
五、创造实践,体验成功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对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反应敏锐,并富有想象,勇于创新。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激发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亚洲音乐》欣赏这一课中,讲到了日本民歌中非常有特色的“都节调式”。在欣赏完音乐后,我启发学生用都节调式结合我国民间歌曲《小白菜》的节奏,进行音乐创作,并且通过演唱或弹奏表现出来。通过创编活动,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格外高涨,教学效果也显著增强。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如课前给学生五分钟的表演;每学期安排一次音乐课件展示课,让学生分组准备音乐课件在课上交流;期中安排一次才艺大比拼;期末考试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等等。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无形中搭建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增强了师生间的感情。
六、结语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方法、手段需要灵活多样,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最佳选择与灵活运用。根据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来巧妙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活”音乐,让音乐课 “活”起来,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2]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7.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 “活” 教学方式
福禄培尔强调艺术和艺术学科有其更深刻的意义,主张开设艺术学科。他认为,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努力,或是希望在内部世界中求得安稳和生存的宗教性努力;或是将外部世界纳入自身之中的自然观察的努力;或是将内在的东西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省察的能力。其中的三种努力便是艺术。艺术是人的内心世界和人自身的纯美表现。
在艺术素质中,音乐素质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素质,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创造了音乐,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没有了考试和分数的压力,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音乐、学好音乐呢?我认为能否上好音乐课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让音乐课“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快乐出发,感悟音乐的美。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灵活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在每节课上都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解决问题导入,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高中音乐课程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1]。而精心设计的合理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例如在《黄河大合唱》欣赏这一课中,我首先在教室中挂了几幅作者的肖像、生平简介和作品创作的简介等带文字介绍的图片,课前在钢琴协奏曲《黄河颂》的背景音乐中,多媒体画面呈现出黄河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这样的导入能直接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感悟音乐
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创设良好的意境来服务于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之美。例如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泉清月冷的图片,请学生根据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设置情境:在一个泉清月冷的夜晚,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艺人来到泉水边,对着泉水、对着冷月,他想用音乐来描述自己辛酸的人生。根据情境请从以下三段音乐中为老人选出一段最能表现他此刻心情的音乐。这样的导入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阿炳凄楚的人生中。音乐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三、因材施教,扬其所长
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因材施教,使其各扬所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跳舞,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学生喜欢表演,有的学生有灵敏的音乐耳朵,所以课堂上教师不要拘于一种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可以百花齐放。有唱歌的,有伴舞的,有伴奏的,使每个学生都活起来,都有自己的音乐。在学唱《啊,朋友》时,我鼓励会吹口哨的同学用口哨声来为歌曲伴奏。全体学生其乐融融,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四、积极主动,自主探究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中提出自主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学习活动。自主型学习活动是指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拥有的能力和知识,正确地将课题及其解决方法互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之下,学生自发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其典型特点在于:一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决课题,并提供适当的时间;二是课题一旦提出,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2]。在如今如火如荼进行着的课程改革中,自主型学习也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音乐课也是如此。如在《中国民族乐器》欣赏这一课中,课前我先请学生分小组去查找我国民族乐器的分类及各类乐器的特点,在课上进行交流。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途径去查询资料。课上有的学生以课件形式,有的自己能弹奏的学生便带上乐器,边介绍边演奏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另外,我在很多课例的最后设计一个问题延伸的环节,在下课前布置给学生一个问题思考,作为本课主题的拓展升华。
五、创造实践,体验成功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对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反应敏锐,并富有想象,勇于创新。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激发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亚洲音乐》欣赏这一课中,讲到了日本民歌中非常有特色的“都节调式”。在欣赏完音乐后,我启发学生用都节调式结合我国民间歌曲《小白菜》的节奏,进行音乐创作,并且通过演唱或弹奏表现出来。通过创编活动,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格外高涨,教学效果也显著增强。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如课前给学生五分钟的表演;每学期安排一次音乐课件展示课,让学生分组准备音乐课件在课上交流;期中安排一次才艺大比拼;期末考试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等等。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无形中搭建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增强了师生间的感情。
六、结语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方法、手段需要灵活多样,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最佳选择与灵活运用。根据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来巧妙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活”音乐,让音乐课 “活”起来,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2]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