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现古韵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印章就现有资料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公文往来中已普遍使用官印。当时由于纸张尚未发明,书写主要用竹简,在书写好后用麻绳将简卷扎好,在绳结处用粘土压住并盖上印记,然后烘干,称之为“封泥”,从而保证书信、文件的真实性。因此,这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印的作用极其重要。此时的官印尺寸都不大,印文多为阴文,有铸造也有刻凿。印钮都有穿孔,便于系绳随身携带。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其用途、形制更加广泛,艺术特色更加突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融进万千气象,印工们精湛的技艺、杰出的构思,创造性地发展了印章的艺术形式。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空前繁荣阶段。汉印以它洋洋大观的形式,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动沉稳、浑穆玲珑中,产生印章艺术美的享受。
  到隋唐时,随着纸张的出现并普及,人们在书信、文件往来中已不再单单使用竹简了,官印也已不再是用来压印封泥了,而是出现了用印泥盖印文于纸上。故而印的尺寸开始变大,印文也不再是常见的阴刻,而改为阳文,由于尺寸变大,已不再便于随身携带,其印钮也开始改成了柱形,并用专门的盒子盛放。
  汉代是我国最早比较系统规范地以法定形式制作颁发官印,汉制秩万石金印紫绶,秩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绶,以下铜印。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空前繁荣阶段。
  部曲将印:方形,瓦钮,印面长为2.5厘米,宽亦为2.5厘米,通高2.2厘米(图1),印面文字为“部曲将印”,文字凿刻稚拙古朴,保存完好(图2、3)。
  部曲都印:方形,瓦钮,印面长为2.5厘米,宽亦为2.5厘米,通高2.3厘米(图4),印面文字为“部曲都印”,整体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文字凿刻古朴粗放,保存较好(图5、6)。
  “部曲”原系汉代军队编制名称。“部曲将”这一官职设置在东汉末年,普及于魏晋时期。《后汉书·百官志》载:“将军下有其领军,皆有部曲”;后汉书·献帝纪:“董卓部曲将李豏,郭汜等反”。统领部曲的将领为“部曲将”。“部曲将”归部曲督管。《通典·职官十九》:“晋官品列部曲督第七品,部曲将第八品。”部曲将印常于新旧印谱中著录,如其中旧谱以《十钟山房印举》著录部曲将印计有五十四方为最多。新谱中以《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著录部曲将印十一方。此外历年考古发掘中,又有大量出土,故部曲将印存世较多,可作为史籍佐证。
  永贵亭侯印:印体扁方,印面长为2.5厘米,宽亦为2.5厘米,通高2.4厘米(图7)。印为爬行龟钮,龟背饰羽状纹、曲折纹与圆点纹组合,龟首双目圆睁前视,形象栩栩如生。印面阴刻“永贵亭侯”四字(图8)。 四字印文系东汉印中常见。印文布局整齐匀称,字体疏放厚实,笔划方折有度,与东汉官印“平都亭侯”、“常乐亭侯”,文字风格甚似。
  “亭侯”系汉代爵位名称,它不同于同时代的“关中侯”等名号侯,仅为虚设的爵位,而是等级较低,“食禄于乡、亭的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载:“列侯……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小者食乡”。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有较详的考释:“考西京虽有乡亭侯,而无其名,故与列侯为通称。至东汉始有乡侯、亭侯之目,然乡亭之侯有称某乡某亭之名者,也有称某乡侯某县亭侯而无乡名亭名者。又顾氏《日知录》云:《通典·献帝》建安初封曹操为费亭侯,亭侯之制自此始也。恐不然。汉末,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豪强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皇帝为笼络人心,牵制外戚、宦官和豪强,频封爵位,其中包括县侯、乡侯与亭侯。这些侯有的有食邑,有的则是空有虚名。
  关内侯印:印面正方,印面长为2.4厘米,宽亦为2.4厘米,通高2.3厘米(图9)。印为爬行龟钮,龟背饰羽状纹、曲折纹与圆点纹组合,龟首双目圆睁前视,形象栩栩如生。印面阴刻“关内侯印”四字(图10),阴文铸刻,布局严谨,字体笔画圆润遒劲,用笔寓方于圆,落笔收笔顿挫有力,总体呈现出庄严大度,精美浑穆之感。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汉代大将卫青、李息等都曾被封为关内侯。 汉朝时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的金印上,都以龟为雕饰,称为龟钮。唐朝时,武则天改前朝旧制,命五品以上的官员用龟为佩饰,三品以上的龟印用金饰,四品用铁饰,五品用铜饰。由此,李商隐才在《为有》诗中写下了“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的诗句。
  武原令印:石质,黑色,印面长为2.3厘米,宽亦为2.3厘米,厚1厘米(图11)。白文篆体,双面皆刻“武原令印”四字(图12、13)。
  武原县,始建于西汉高祖时,隶属楚国,南朝宋初废,泰始二年,张永等进军逼彭城,分道别将王穆之守辎重于武原,即故城也,后魏复置,东魏(东徐州治所下邳)兼置武原郡,隋郡废,改武原县曰良城县,故城在今江苏邳州西北。
  此印出土地点正是汉时武原故地。《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凡吏秩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此武原令印即为石质,显与印制不合,它应该是印母。两面均收凹刻同一内容,以它作为范铸印母,浇铸的印必是又粗又拙的阳文,汉官印中不见此风。况且,印母也用不着两面。细观此印文,一面刻得较好,另一面刻得较差,显然是因为没有看中刻坏的一面,才又重刻了另一面。由此,可知汉印的通常铸造工序是:先用易刻的滑石或铅块凿刻出稿坯来,然后用稿翻成印文外凸的泥质印母——印范,待需修整的地方细加修整后,方可浇铸成白文铜印。一方白文印周折三遍工序。   奉车都尉印:两枚, 印面正方,印面长为2.9厘米,宽亦为2.9厘米,通高2.5厘米(图14、16)。印为爬行龟钮,钮龟伸脖昂头,眼嘴以阴线刻画,龟背隆起,阴刻多边形纹饰。腹下有穿孔,可穿系印绶,伸着四条粗壮的腿,威风凛凛站立于印座台上。通体锈斑质坚色美,使整个印章多了几分古朴与鲜活灵动。印面布局严整,有边栏。篆书阴文“奉车都尉”四字(图15、17)。字体饱满,笔画挺健,颇具汉风神韵。
  奉车、驸马、骑三都尉。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旧无员,或以冠常侍,或卿尹校尉左迁为之:奉车掌御乘舆车;驸马掌驸马;骑都尉本监羽林骑。皆武冠绛朝服,银章青绶。秩比二千石。“奉车都尉”铜印其文,其钮制作甚精,似为生前准备之物。这类官职印,不同于服官生前所佩死后陪葬的执官印。过去不明其用途,而发生强解、误解。
  宋金辽西夏时期是官印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出现了九叠篆文,还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入印。由于当时史料的大量缺失,此时期的官印研究对填补许多历史空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得以发号施令的权力象征——官印,也采取了既保持本族特色又借鉴宋朝制度,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金代官印。金代官印,其样式一般为方形印面,长方形柱状钮,印面铸汉字阳文九叠篆,竖行右书,印背、印侧镌刻汉字楷书年号。
  元帅左监军印: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长宽为8.2厘米,通高5.4厘米,印背阴刻楷书五字:“山东行部造”(图18),印面阳文汉字九叠篆书“元帅左监军印”六字(图19)。九叠朱文,笔画平正,转折适度,布局匀称,边栏粗壮。显示一种凌然不犯的威严和庄重。历史时空的自然剥蚀又注入一种浑然苍茫的韵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艺术品。
  元帅为统兵作战的最高将领。始置于春秋,历代皆沿置。金代设都元帅府,置都元帅一员,为最高军政军令长官,从一品,以谙版孛极烈为之,恒居守而不出。另设左、右副元帅各一员,皆正二品。元帅府掌征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兵志》为天会三年),伐宋始置,泰和八年,复改为枢密院。然一遇战事,“枢密院每行兵则更为元帅府,罢则复为院。”金宣宗南迁以后,为抗击北敌南侵,于黄河沿岸各城设置了元帅府。
  都元帅府下还置元帅左监军和元帅右监军各一员,正三品。亦权任重大,地位显赫。此印左侧刻楷书“山东行部造”五字,行部又称为行省,是行六部的简称。它初为临时机构,后成为常设官府。宣宗、哀宗时期,金朝廷内外矛盾突出,政权力量衰败,制度混乱,行部也能颁造官印,在数量上仅次于行宫礼部。
  副提控肆字印: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长为7厘米,宽亦为7厘米,通高5厘米(图20),印纹篆书“副提控肆字印”六字,印背左刻“行宫礼部造”(图21、22)。
  据《金史·宣宗上》载,宣宗时元兵大举南进,山东、河北诸郡失守,河东州县亦多残毁,惟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徐、海数城仅存而已。金政权危在旦夕,形势严峻。贞祐二年四月乙卯,“尚书省奏巡南京(宋之汴京,今开封),诏从之。……五月,上决意南迁,诏告国内。……壬午,车驾发中都(今北京)。六月……南京行宫宝镇阁灾。……秋七月车驾至南京。”贞祐五年改元兴定,九月甲申,“罢规运所,设行六部,礼部为其一。故知金印背镌“行宫礼部造”者,皆为金宣宗避元兵之扰迁都南京之后物也。
  “提控”一词,作为武官,初见于《金史·纥石烈鹤寿传》,云纥石烈鹤寿于大安三年(1211)“迁尚方署令,充行军副统,升充行省左翼都统。转武卫军都统,充马军副提控。转钤辖,充都城东面宣差副提控。”贞祐二年,宣宗南迁之后,与辽兵连年战争不断,为集中兵乃,朝廷频置提控一职。当时的编制大约是“三十人为一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设一总领提控”。
  行军万户垣字号印: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长宽各为6.6厘米,通高5.54厘米(图23)。印文九叠篆书“行军万户垣字号印”八字。印背右刻“贞元元年”,左刻“礼部造”(图24、25)。
  我国军职官称以“行军”字样,自三国始。《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万户”之设则首于金代。金初以百夫长称谋克,千夫长称猛安,“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金太宗伐宋,万户是元帅之下“所统军士不下数万人,专制一路”的军事长官,地位相当重要。金代万户名号不一,行军万户为其一种。此印印背左刻“礼部造”,礼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符印等。右刻“贞元元年”(1153),贞元为金海陵王完颜亮年号。
  管军万户府印: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长宽各为8厘米,通高9.5厘米(图26)。印文为九叠篆书“管军万户府印”六字,印背右刻“管军万户府印”,左刻“中书礼部造”、“龙凤五年(1359)二月日”字,印台侧面阴刻“端字十七号”(图27、28)。此印为元末起义军韩林儿政权所铸,为研究元末起义军重要的实物资料,十分珍贵,极为少见。
  元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起义。在元军镇压下,韩山童牺牲,起义军暂时失利。稍后,元军转移力量镇压南方红巾军。刘福通乘机复起,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在亳州(今安徽省亳县)建立农民政权,号小明王,建国号宋,年号龙凤。宋政权的机构与称谓仿效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军职则分别称为元帅、总管、万户、千户、百户等。
  永昌元年宁阳县契:印系黄铜质,正方形,长宽各6.6厘米,厚1.2厘米,有椭圆形柱柄长9.4厘米(图29)。正面刻“宁阳县契”阳篆,背面左右分刻阴文楷书“宁阳县契”及“永昌元年贰月造”,左侧刻阴文楷书“宇字贰百叁拾壹号”八字(图30)。
  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1644)建元永昌,以西安为西京,“改印,曰符、曰契、曰劵、曰章,凡四等”,二月,即“宁阳县契铸造的年月,李自成亲帅主力军,自陕西渡河东向,山西州县望风归附,攻占城邑即设置官吏,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的同时,也派军队南下,“畿内府县悉附,山东、河南设置官吏”。宁阳县在山东西南部,明属兖州府。
  古代官印不同于其他古玩收藏,因为每方官印都有其唯一性,一个职位只会铸一方官印,只有当原印遗失损坏才会另行铸造,且不会有两方一模一样。每一方官印都是王朝兴衰更替经历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虽早已不再具有其往日的功用,但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却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水平,是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时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对照资料,是我们解开许多历史之谜的金钥匙。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服饰史中,以带钩连接的腰带,是中国的特有发明,王充《论衡》记载,“带约其要(腰),钩挂于带”,由此可见,带钩是古代贵族、文人武士用于扣结腰带的器物,用于系结并装饰衣着。带钩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基本形状为“S”形。用法是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  带钩最初单称“钩”,《左传》、《国语》、《管子》等书中
期刊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BaselHK)今年第四次与公众见面。纵观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去年开始的泛亚洲之风仍在发酵。就买家而言,香港巴塞尔看重的是亚洲的中国藏家;而针对艺术家,香港巴塞尔更侧重泛亚洲文化。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香港巴塞尔既是秀场,更是卖场;艺术品似乎更像资本游戏。他们对巴塞尔的熟知和了解主要来源是媒体对展品的解读。他们眼中的巴塞尔艺术展新、奇、绚、玄,再加上吐槽类的传播和一些批评家片面性
期刊
目前国内的企业收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目标定位不明确、决策程序随意化、藏品管理意识弱、收藏亟待专业化、缺乏研究五个方面。  目标定位不明确,国内很多的企业收藏依然属于临时性的行为,容易受到市场面的左右;决策程序随意化,由于国内企业收藏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决策和程序的随意化制约了企业收藏的学术性高度;藏品管理意识弱,目前国内企业收藏的藏品管理意识淡薄,管理队伍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期刊
本刊讯 佳士得拍卖行将于5月18日,在日内瓦拍卖全球最大彩钻、重14.62克拉的“奥本海默蓝钻”(Oppenheimer Blue),估价高达3200万英镑,与苏富比去年拍出的“蓝月”钻石成交价相同。  “奥本海默蓝钻”以英国著名钻石贸易商、钻石界巨擘“戴比尔斯”(De Beers)掌舵人菲利浦·奥本海默爵士命名。 (据中新网)
期刊
在青岛老城区信步走来,老树投下树影斑斑,浓郁的文艺气息将城市的喧嚣隔离在心窗外,从大学路拐进宁静安然的窄巷黄县路,一座老舍(shè)——骆驼祥子博物馆便展现在眼前。  70多年前,诞生于青岛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成就了老舍先生一代文坛巨匠的地位。70多年后,骆驼祥子博物馆静静地讲述着大师与文学与历史的故事。老舍先生于1934年9月到1937年8月,在青岛度过了他三年意义深远的教学和文学创作生涯,他
期刊
本刊讯 靳尚谊创作于1994年的《塔吉克姑娘》将亮相北京保利春拍拍场。此画是目前靳尚谊“塔吉克”系列中保存最为完善、品相极佳的一件。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靳尚谊共创作了6幅以塔吉克少女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顶峰之作。靳尚谊于1994年再度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塔吉克姑娘》,这也是“塔吉克”系列中最后一幅作品。 (据新浪收藏)
期刊
本刊讯 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本季春拍将在“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力推徐悲鸿创作的松树、奔马、人物等精品。其中,创作于1934年的《古松》是日本藏家须磨弥吉郎的旧藏之物;创作于1948年的《奔马》堪称徐氏的奔马题材“标准作品”;《费宫人》则是徐悲鸿创作的同类题材中极为罕见的佳作。  徐悲鸿《古松》该作为日本藏家须磨弥吉郎的旧藏之物。须磨弥吉
期刊
本刊讯 香港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将于 5 月 30 日假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香岛殿举行,呈献精品七十帧,重点推出一系列重要私人收藏,包括“密韵楼”蒋氏旧藏、“五十万卷楼”珍藏等,涵盖宋元明清的名家珍品,金石考据,书画纷陈,尤以元《妙法莲花经》、宋张文靖《书札四帖》、石涛《山水册》及郑燮《怀潍县二首》最为难得。  密韵楼早期称“传书堂”,是浙江南浔藏书家蒋汝藻(1876—1954)的藏书楼,因复得祖传宋
期刊
宋人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据此推测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但更确切的记载却要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依此,宜兴紫砂壶至少应该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  明清两代是紫砂发展的鼎盛期。明代时大彬与李仲芳和徐友泉被赋
期刊
金沙寺僧 供春 元畅 时朋 董翰 赵梁 李茂林 时大彬 徐友泉 李仲芳 陈仲美 欧正春 邵文金 邵文银 邵盖 陈信卿 陈正明 闵鲁生 沈君用 徐令音 徐展 陈子畦 陈光甫 沈君盛 项真 陈和之 陈挺生 承云从 周季山 徐次京 陈用卿 惠孟臣 沈子澈 项圣思 邵旭茂 陈辰 梁小玉 蒋时英 邵二孙 闵贤 项子京 陈煌图  清代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录:  王友兰 华凤翔 陈鸣远 袁郁龙 金士恒 许龙文 陈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