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切实遵循生本理念,坚决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有效地开展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不断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 阐明学习历史的意义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识记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富有激情的讲述、巧妙的设疑、精彩的点评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深入阐明学习历史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熏陶、能力的提升。可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以新颖的形式进行导入,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将成语、名言警句、故事等引入教学之中,并创造性地运用分组竞赛、快速抢答等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或是一味地勾画知识点,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进而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避免说教式与灌输式的表述方式,积极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想方设法地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要力求生动、具体。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如,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整合课内外多种历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让他们表演历史剧,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思想和历史事件意义的认识,或让他们结合历史人物生平为其写墓志铭,使他们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牢固而又准确地记忆史实,使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本前提。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其间,应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应引导他们通过教材的学习进入历史情景,由浅入深地感受和认识历史。
五、实行开放式教学
要想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教师应打破课堂、教材的束缚,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让学生喜闻乐见,又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着力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让他们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
六、渗透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做到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要关注和把握学生在情感、态度及观点、信念上的变化与发展的趋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实践,以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能力,使其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应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切实地遵循生本理念,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编辑:孟刚
一、 阐明学习历史的意义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识记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富有激情的讲述、巧妙的设疑、精彩的点评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深入阐明学习历史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熏陶、能力的提升。可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以新颖的形式进行导入,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将成语、名言警句、故事等引入教学之中,并创造性地运用分组竞赛、快速抢答等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或是一味地勾画知识点,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进而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避免说教式与灌输式的表述方式,积极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想方设法地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要力求生动、具体。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如,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整合课内外多种历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让他们表演历史剧,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思想和历史事件意义的认识,或让他们结合历史人物生平为其写墓志铭,使他们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牢固而又准确地记忆史实,使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本前提。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其间,应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应引导他们通过教材的学习进入历史情景,由浅入深地感受和认识历史。
五、实行开放式教学
要想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教师应打破课堂、教材的束缚,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让学生喜闻乐见,又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着力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让他们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
六、渗透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做到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要关注和把握学生在情感、态度及观点、信念上的变化与发展的趋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实践,以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能力,使其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应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切实地遵循生本理念,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