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开发思想和步骤,建立了《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内容的模型,并就项目式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项目式课程;工作任务;模型;技能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改变传统学科导向的课程模式,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开发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课程。
设计思想
在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为依据,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中心,有机地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结合进来,三位一体,贯穿于工作任务的实现中。
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其设计思路是:(1)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2)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3)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开发步骤
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开发是一项深入而细致的工作,时间长,人员多,工作量大。具体步骤如下:(1)依据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表,广泛调研IT制造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目标。(2)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组织行业专家、课程专家、教研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根据行业专家对IT制造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根据IT制造业的工位结构构建课程结构,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3)依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工作项目。(4)依据工作项目,确定知识和能力所需模块。(5)依据知识和能力所需模块,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6)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确定评价体系。(7)依据课程目标,实施实验样本,得出初步数据。(8)依据学生岗位能力、企业反馈,修正偏差。(9)改进标准,定型教学体系。
课程开发模型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电器产品的操作、测量、维修和检验处理这一工作程序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电器产品的测量和维修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其项目设置原则是:
规范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有统一的规范,文字表达要规范准确。
操作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要简洁、明了,学习目标与工作分析等内容表述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
实用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要切合实际,项目与模块选择要具有典型性,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引导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要具有前瞻性,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深度、广度发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IT制造业提供宽广的发展空间。
覆盖性原则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项目与模块要全面而合理地覆盖该任务领域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看,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递进式(按复杂程度)、流程式(按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从具体项目看,项目与模块的关系是分解关系。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项目式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金明(1964—),男,南京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
(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
关键词:项目式课程;工作任务;模型;技能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改变传统学科导向的课程模式,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开发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课程。
设计思想
在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为依据,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中心,有机地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结合进来,三位一体,贯穿于工作任务的实现中。
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其设计思路是:(1)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2)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3)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开发步骤
项目式《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开发是一项深入而细致的工作,时间长,人员多,工作量大。具体步骤如下:(1)依据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表,广泛调研IT制造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目标。(2)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组织行业专家、课程专家、教研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根据行业专家对IT制造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根据IT制造业的工位结构构建课程结构,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3)依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工作项目。(4)依据工作项目,确定知识和能力所需模块。(5)依据知识和能力所需模块,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6)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确定评价体系。(7)依据课程目标,实施实验样本,得出初步数据。(8)依据学生岗位能力、企业反馈,修正偏差。(9)改进标准,定型教学体系。
课程开发模型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电器产品的操作、测量、维修和检验处理这一工作程序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电器产品的测量和维修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其项目设置原则是:
规范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有统一的规范,文字表达要规范准确。
操作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要简洁、明了,学习目标与工作分析等内容表述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
实用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要切合实际,项目与模块选择要具有典型性,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引导性原则项目课程标准要具有前瞻性,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深度、广度发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IT制造业提供宽广的发展空间。
覆盖性原则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项目与模块要全面而合理地覆盖该任务领域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如图1所示,从整体上看,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递进式(按复杂程度)、流程式(按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从具体项目看,项目与模块的关系是分解关系。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项目式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金明(1964—),男,南京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
(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