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1999年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以来,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项目不仅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政府预期的”扶贫”目标。此项业务的成功运行不仅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的一大法宝。但是,在农户小额贷款的实施中,也出现了像农户还款困难、信贷人员不照章办事等严重影响贷款安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保障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安全。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安全策略
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信用级别低,缺乏还款积极性
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借款合同到期后,部分不能及时还贷的农户自行推迟还贷时间,对于此种状况,信用社在管理不过来的情况下,便会放弃管理,如果贷户的还款意愿不强,此类不良贷款将最终形成损失。部分农户对贷款的理解不足,随意将贷款证和授信额度转借他人,当贷款到期时双方则相互推卸还贷责任,引发债务纠纷,增加了信用社的收贷难度。
(二)发放贷款费用高,性价比低
小额贷款虽然省去了不少环节,但管理费用相对企业贷款来说要高得多,一笔小额贷款和一笔企业贷款在贷前和贷中费用大致相等,可收入的差距很大。在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按年利率6%算,100万元的企业贷款年收入6万元,可小额贷款的收入要达到6万,则需要发放100笔,管理100笔贷款的费用和管理1笔贷款的费用差距就太大了。
(三)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不到位
一些信贷工作人员不能真正履行职责、照章办事,为有利益关系的人开辟特别通道,致使国家集体资金遭到损失。大多数农户没有建立家庭收支帐目经济活动档案,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对农户评级底细不清,导致小额农贷信用评定失真.评级授信把关不严,等级比例失调。
(四)利率政策僵化
农村信用社从事风险大、管理运营成本高的小额信贷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提高利率无可厚非。低利率难以抵冲小额农贷成本,长期利差的减少造成利润空间缩小,在没有国家利息补贴的情况下,会使农村信用社本来资产质量低下和亏损严重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期下去,既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可持续性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也将难以为继。
二、农信社小額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的对象大多是农民,而农民贷款主要用于对种植及养殖业的投入,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自然及市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贷款就难以清收,从而转化为贷款风险。
(二)大部分农户将小额贷款当做扶贫项目
由于教育引导不力,社会宣传教育不够,在全国各地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中,大部分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认识不清,把小额信用贷款与扶贫款、救济款、赈灾款混淆起来。很多农户存在”不贷白不贷”的心理,甚至有些农户认为这种贷款可以不付利息甚至把它当成了补贴。
(三)农村信用社管理上先天不足
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较,自身的硬件设施和员工素质及管理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面对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在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金融需求能力明显不足。在产权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问题,致使农村信用社长期在政府隐性担保下运行,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事经营活动。
(四)政策缺失及法律地位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本来就资产质量不高,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后,由于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资金需求量大增,信用社在开户上受到限制,如财政性存款、社会保险存款等规定不能到信用社存款,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得不到相应的增长。人民银行为支持”三农”,规定优惠利率,但政府在税收上却没有给农村信用社必要的照顾,这使农村信用社负担加大。
三、提高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安全性策略
(一)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如减免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等,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建立农户贷款保险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第一,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三,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
(三)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 ,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三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保证较高的收贷率。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把不良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严格规范贷款操作,加大处罚力度,对在贷款运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要严加查处,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五)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金额、利率与期限
应适应农业生产周期,针对农户具体投入的项目资金回笼周期来确定农户贷款期限。同时,对由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的,应允许借款户申请展期一次,以保证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在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以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确定应充分考虑农户生产经营资金的实际需求量。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利率具有补偿的功能,即贷款利息必须能弥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徐军燕,秦怀平.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管理[J].科技资讯,2010(28):141-142.
[2] 彭珍芬.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1(1):121-122.
[3] 李丽平.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史博采,2009(4):27-28.
[4] 周强.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问题探析[J] .中国保险, 2011(6):16-19.
作者简介:
鞠倩丽,女,1992.2—,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0级金融学专业学生。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安全策略
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信用级别低,缺乏还款积极性
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借款合同到期后,部分不能及时还贷的农户自行推迟还贷时间,对于此种状况,信用社在管理不过来的情况下,便会放弃管理,如果贷户的还款意愿不强,此类不良贷款将最终形成损失。部分农户对贷款的理解不足,随意将贷款证和授信额度转借他人,当贷款到期时双方则相互推卸还贷责任,引发债务纠纷,增加了信用社的收贷难度。
(二)发放贷款费用高,性价比低
小额贷款虽然省去了不少环节,但管理费用相对企业贷款来说要高得多,一笔小额贷款和一笔企业贷款在贷前和贷中费用大致相等,可收入的差距很大。在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按年利率6%算,100万元的企业贷款年收入6万元,可小额贷款的收入要达到6万,则需要发放100笔,管理100笔贷款的费用和管理1笔贷款的费用差距就太大了。
(三)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不到位
一些信贷工作人员不能真正履行职责、照章办事,为有利益关系的人开辟特别通道,致使国家集体资金遭到损失。大多数农户没有建立家庭收支帐目经济活动档案,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对农户评级底细不清,导致小额农贷信用评定失真.评级授信把关不严,等级比例失调。
(四)利率政策僵化
农村信用社从事风险大、管理运营成本高的小额信贷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提高利率无可厚非。低利率难以抵冲小额农贷成本,长期利差的减少造成利润空间缩小,在没有国家利息补贴的情况下,会使农村信用社本来资产质量低下和亏损严重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期下去,既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可持续性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也将难以为继。
二、农信社小額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的对象大多是农民,而农民贷款主要用于对种植及养殖业的投入,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自然及市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贷款就难以清收,从而转化为贷款风险。
(二)大部分农户将小额贷款当做扶贫项目
由于教育引导不力,社会宣传教育不够,在全国各地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中,大部分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认识不清,把小额信用贷款与扶贫款、救济款、赈灾款混淆起来。很多农户存在”不贷白不贷”的心理,甚至有些农户认为这种贷款可以不付利息甚至把它当成了补贴。
(三)农村信用社管理上先天不足
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较,自身的硬件设施和员工素质及管理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面对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在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金融需求能力明显不足。在产权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问题,致使农村信用社长期在政府隐性担保下运行,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事经营活动。
(四)政策缺失及法律地位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本来就资产质量不高,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后,由于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资金需求量大增,信用社在开户上受到限制,如财政性存款、社会保险存款等规定不能到信用社存款,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得不到相应的增长。人民银行为支持”三农”,规定优惠利率,但政府在税收上却没有给农村信用社必要的照顾,这使农村信用社负担加大。
三、提高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安全性策略
(一)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如减免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等,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建立农户贷款保险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第一,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三,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
(三)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 ,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三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保证较高的收贷率。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把不良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严格规范贷款操作,加大处罚力度,对在贷款运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要严加查处,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五)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金额、利率与期限
应适应农业生产周期,针对农户具体投入的项目资金回笼周期来确定农户贷款期限。同时,对由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的,应允许借款户申请展期一次,以保证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在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以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确定应充分考虑农户生产经营资金的实际需求量。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利率具有补偿的功能,即贷款利息必须能弥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徐军燕,秦怀平.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管理[J].科技资讯,2010(28):141-142.
[2] 彭珍芬.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1(1):121-122.
[3] 李丽平.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史博采,2009(4):27-28.
[4] 周强.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问题探析[J] .中国保险, 2011(6):16-19.
作者简介:
鞠倩丽,女,1992.2—,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0级金融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