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要具有高素质、具有创新性,还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教学能力;注重实践探索,以实践引导自己的教学反思;勤于反思,善于总结,让教学带有自己的闪光点;善于交流,勤于合作,让科研在集体中萌芽。
关键词:教育科研能力;农村学校;教学
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好书、上好课,而科研则是专家学者的事,与己无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而,农村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理论素养
教师强化基本理论素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提升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建功立业之基。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来自对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来自对社会历史进程规律性的把握。而要达到这些,离不开对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思想成果的充分吸纳。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历史进程的看法,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态度,更多的表现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上。理论素养好,政治立场才会明确坚定,意志品质才会坚韧豁达,情趣品位才会纯洁高尚,人际关系才会和谐顺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自己的精神境界有问题,显然难以做好教学工作。
第二,提升工作能力。
对教师来说,科学的理论素养是自身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工作能力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教师在完成具体任务和解决具体问题时,直接应用的是一系列“规则”和“技能”,但背后起作用且对工作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基本理论素养。强调理论素养,实质是强调理性思考,特别是规律性思考,避免就事论事,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办事。有人说:“对事物的认识越透彻,你所站的角度就越高。当你站得越高,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执行力。”随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师经常苦于缺少“笔杆子”,教师经常头疼写不出“好教案”,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素养薄弱。“教案”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水平问题,如果面对教学内容,既发现不了问题,也分析不了问题,更拿不出对策,何以做好“教案”。
第三,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履行职责是以启發学生的自觉性为基础的。“启发自觉性”要靠制度、靠典型,还要靠自身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这种影响力和感染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率先垂范,二是以理服人。教师的“有水平”,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有思想”,“思想”在“征服人”的同时,也使其所有者获得了一种“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学生就会敬佩你、信服你,你的教学就容易取得实效。“人格的力量”来自“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來自哪里?主要来自基本理论素养。
二、注重实践探索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戴娜等许多优秀教师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语文教师应善于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增强研究意识,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必须积极投身于科研实践中进行探索。首先,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要勤于实践。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课题,着手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再次,要善于实践。要学习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科研的实效性。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针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也可以针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开展个案研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三、勤于反思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曾用一个公式表达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勤于反思总结不但是培养学生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四、善于交流合作
马卡连柯说:在一个紧密连结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一个最年轻的、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由此可见,教师之间的合作对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让教科研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应成为教师个人的一种追求。为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的素质和能力,每位教师都应付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欧用生.教师专业成长[M].台北:师大书苑,1997:124.
[2]刘岩.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魏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N].中国教育报,1991-6-6
[5]转引自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作者简介:
陈凯(1983.12~),男,汉族,山东省临沭人,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石门镇石门初级中学。
关键词:教育科研能力;农村学校;教学
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好书、上好课,而科研则是专家学者的事,与己无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而,农村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理论素养
教师强化基本理论素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提升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建功立业之基。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来自对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来自对社会历史进程规律性的把握。而要达到这些,离不开对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思想成果的充分吸纳。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历史进程的看法,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态度,更多的表现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上。理论素养好,政治立场才会明确坚定,意志品质才会坚韧豁达,情趣品位才会纯洁高尚,人际关系才会和谐顺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自己的精神境界有问题,显然难以做好教学工作。
第二,提升工作能力。
对教师来说,科学的理论素养是自身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工作能力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教师在完成具体任务和解决具体问题时,直接应用的是一系列“规则”和“技能”,但背后起作用且对工作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基本理论素养。强调理论素养,实质是强调理性思考,特别是规律性思考,避免就事论事,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办事。有人说:“对事物的认识越透彻,你所站的角度就越高。当你站得越高,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执行力。”随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师经常苦于缺少“笔杆子”,教师经常头疼写不出“好教案”,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素养薄弱。“教案”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水平问题,如果面对教学内容,既发现不了问题,也分析不了问题,更拿不出对策,何以做好“教案”。
第三,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履行职责是以启發学生的自觉性为基础的。“启发自觉性”要靠制度、靠典型,还要靠自身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这种影响力和感染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率先垂范,二是以理服人。教师的“有水平”,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有思想”,“思想”在“征服人”的同时,也使其所有者获得了一种“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学生就会敬佩你、信服你,你的教学就容易取得实效。“人格的力量”来自“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來自哪里?主要来自基本理论素养。
二、注重实践探索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戴娜等许多优秀教师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语文教师应善于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增强研究意识,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必须积极投身于科研实践中进行探索。首先,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要勤于实践。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课题,着手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再次,要善于实践。要学习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科研的实效性。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针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也可以针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开展个案研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三、勤于反思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曾用一个公式表达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勤于反思总结不但是培养学生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四、善于交流合作
马卡连柯说:在一个紧密连结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一个最年轻的、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由此可见,教师之间的合作对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让教科研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应成为教师个人的一种追求。为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的素质和能力,每位教师都应付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欧用生.教师专业成长[M].台北:师大书苑,1997:124.
[2]刘岩.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魏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N].中国教育报,1991-6-6
[5]转引自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作者简介:
陈凯(1983.12~),男,汉族,山东省临沭人,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石门镇石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