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上语文课时,张老师微笑地读着一个造句“一辆辆汽车在阔宽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并问:“这句话有没有错,错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思考。”
张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两字颠倒丢性命》:
清朝末年,有一位农夫叫王武,上山砍毛竹。不料,他砍的毛竹中,有一根毛竹溜下山,毛竹尾巴正巧刺中了过路人李华的心脏,李华当场身亡。王武进了监牢,他写悔过书时,竟把“竹溜死人”,写成“溜竹死人”。“竹溜死人”的意思是指竹自己溜下去,刺死了人。而“溜竹死人”是指人把竹子故意溜下去伤害别人,犯了故意伤害罪。粗心的县官,就据此悔过书把王武定为死罪。“竹溜”和“溜竹”,仅两字颠倒,王武竟把自己的命送了。
另一个故事是《颠倒语序救百人》:云南解放前夕,有近百名爱国人士被军统特务逮捕。当时任国民党云南省主席的卢汉将军,打电报给蒋介石,为这些爱国人士说情。蒋介石回电说:“情有可原,罪无可逭。”“逭”的意思是逃、避。卢将军看到回电后,知道蒋介石一定要杀害这些爱国人士,心里很焦急,便拿着这份电文找李根源先生。李先生看了电文后,便提笔把语序改为:“罪无可逭,情有可原。”于是,意思变了过来。军统特务头目看了修改后的电文,理解为“他们虽罪责难逃,但先生您替他们说情,只好赦免。”便把这些爱国人士全都放了。
你们听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首先举手的是张芳同学,她站起来说:“词语顺序正确与否,事关重大。第一大故事中的那个农夫把‘竹溜死人’写为‘溜竹死人’,结果掉了脑袋,丢了性命;而卢汉将军请求李根源先生改电文,将‘情有可原,罪无可逭’改为‘罪无可逭,情有可原’。结果,语序一改,救出近百名爱国人士。”李华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你开头例举的造句是我写的,‘阔宽’应改为‘宽阔’这才对。今后我在造句、作文中一定要注意词语的顺序。”张老师高兴地点点头。
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时造句、写作文,用词语要推敲,要注意正确地使用语序。
(千子/编辑)
张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两字颠倒丢性命》:
清朝末年,有一位农夫叫王武,上山砍毛竹。不料,他砍的毛竹中,有一根毛竹溜下山,毛竹尾巴正巧刺中了过路人李华的心脏,李华当场身亡。王武进了监牢,他写悔过书时,竟把“竹溜死人”,写成“溜竹死人”。“竹溜死人”的意思是指竹自己溜下去,刺死了人。而“溜竹死人”是指人把竹子故意溜下去伤害别人,犯了故意伤害罪。粗心的县官,就据此悔过书把王武定为死罪。“竹溜”和“溜竹”,仅两字颠倒,王武竟把自己的命送了。
另一个故事是《颠倒语序救百人》:云南解放前夕,有近百名爱国人士被军统特务逮捕。当时任国民党云南省主席的卢汉将军,打电报给蒋介石,为这些爱国人士说情。蒋介石回电说:“情有可原,罪无可逭。”“逭”的意思是逃、避。卢将军看到回电后,知道蒋介石一定要杀害这些爱国人士,心里很焦急,便拿着这份电文找李根源先生。李先生看了电文后,便提笔把语序改为:“罪无可逭,情有可原。”于是,意思变了过来。军统特务头目看了修改后的电文,理解为“他们虽罪责难逃,但先生您替他们说情,只好赦免。”便把这些爱国人士全都放了。
你们听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首先举手的是张芳同学,她站起来说:“词语顺序正确与否,事关重大。第一大故事中的那个农夫把‘竹溜死人’写为‘溜竹死人’,结果掉了脑袋,丢了性命;而卢汉将军请求李根源先生改电文,将‘情有可原,罪无可逭’改为‘罪无可逭,情有可原’。结果,语序一改,救出近百名爱国人士。”李华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你开头例举的造句是我写的,‘阔宽’应改为‘宽阔’这才对。今后我在造句、作文中一定要注意词语的顺序。”张老师高兴地点点头。
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时造句、写作文,用词语要推敲,要注意正确地使用语序。
(千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