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报道1例血管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提高对血管内淋巴瘤(IVL)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ALK+ALCL的临床资料、组织
【机 构】
: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617000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617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道1例血管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提高对血管内淋巴瘤(IVL)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ALK+ALCL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1岁.CT示右侧顶枕叶不规则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壁结节及边缘明显强化;磁共振(MRI)示右顶枕叶斑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影,累及右侧胼胝体压部,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规则强化.血常规示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压积减少.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实质小血管管腔内多量明显异型性大单核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核圆形或不规则,可见马蹄形或肾形核,核仁清楚.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LCA(+)、CD,(+)、ALK-1(+)、EMA(+)、粒酶B(+)、CD20(-)、CD79a(-)、CD30(-)、CD56(-)、GFAP(-)、AE1/AE3(-)、HMB45(-),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患者手术后8个月死亡,未行放化疗.结论 血管内ALK+ ALCL是IVL的一种罕见亚型,细胞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类似于淋巴结或结外ALCL,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预后差,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人类淋巴瘤细胞株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Real-time PCR)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TO作用前后淋巴瘤细胞株Raji及Jurkat内VEGF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在ATO诱导淋巴瘤细胞株凋亡过程中,两种细胞未经ATO处理前均高表达VEGF mRNA(Raji加药2 μmol/L 12
目的 研究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DAC)单用或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NB4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DAC、As2O3以及两药联合作用于NB4细胞,不加药为对照组,采用四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ATRA每天25mg/m2联合As2O310mg/d(联合组)治疗的35例APL患者
临床上 ,常常通过纤维支气管镜 (以下简称纤友镜 )活检所取小标本来诊断肺癌 ,为探讨纤支镜活检小标本组织学类型的准确性 ,作者收集了我院从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间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98例初发APL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评估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化疗联合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采用ATRA、As2O3、化疗三联疗法治疗的APL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免疫法检测74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e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
目的 研究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中FGR和TP73的基因改变,验证前期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研究结果,为PTCL-NOS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4例PTCL-NOS(其中19例经过a-CGH检测)中FGR和TP73的基因改变,所用探针为缺口平移法自制的FGR和TP73特异位点探针以及商品化1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
目的 探讨病例引导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在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法 以安徽医科大学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本科各10个小班为研究对象,每年级各5个小班,分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