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城乡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河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价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河南;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91.3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十七大又再次强调了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任务。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实现城乡统筹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河南人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1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乡统筹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如何将其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并科学地分析和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量化测度。依据科学性、操作性、综合性、简洁性、可比性的评价原则,选取经济、社会、空间、基础设施4方面信息作为反应城乡统筹水平的一级指标,选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指数等15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采用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即AHP法),可得最后一级指标权重为:城乡经济统筹指数0.42、城乡社会统筹指数0.24、城乡基础设施统筹指数0.24、城乡空间统筹指数0.10。城乡经济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权重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为0.31(逆指标)、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为0.22(正指标)、人均财政收入为0.25(正指标)、第二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为0.22(正指标);城乡社会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权重为:城乡思格尔系数比为0.38(正指标)、城乡万人拥有医疗人员数比为0.19(正指标)、人均邮电业务量为0.21(正指标)、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为0.12(正指标);城乡基础设施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为0.33(逆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为0.26(正指标)、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0.17为(正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0.24(正指标);城乡空间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权重为:城镇密度为0.42(正指标)、公路网密度为0.30(正指标)、客流量(旅客人数与运送距离的乘积)为0.28(正指标)。
2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评价
首先对河南省各省辖市城乡统筹度评价基础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值,然后利用AHP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对所得标准值集成,得河南省各省辖市城乡统筹综合评价结果,见表1。
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地区发展也较快,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而洛阳市从经济总量来看稳居全省第二位,城市发展水平很高,但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指数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对比指数两个大权重指标,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均排末尾,所以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等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也不高,但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并未排在后四名。
从上面的有关结论可以看出,有些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很高,但由于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城乡差距大,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反而靠后;有些地区城乡发展水平都很高,但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并不是很高;而有些地区虽然城乡发展水平都并是很高,但由于城乡之间相对比较协调,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并不落后;还有些地区虽然城市发展不足,但由于其农村发展比较好,弥补了其城市发展的不足,从而城乡统筹水平也比
较靠前。可见,农村发展对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
3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要坚持规划衔接、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等原则,逐步实现全省城乡统筹发展。
3.1 转变城乡分治的观念
长期以来,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形态,人为地割裂了城与乡的有机联系。今后工作重点要从“以城市工作为主”,转向“城乡并重”,既重效率,又兼顾公平。
3.2 构筑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机制
财政体制的创新。坚持在完善“少取”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步伐。
户籍制度的创新。建立健全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方面困难的制度和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抓好现有社会保障的“扩面”工作,并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探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保险账号可自由流动的制度。
教育制度的创新。确立城乡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的政策理念,实施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3 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基本联结点,覆盖城乡的电力、给水、通信、公交、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郑州: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4):62-65.
陈翠平.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J].北京:时代经贸,2007(5):93-94.
【关键词】 河南;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91.3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十七大又再次强调了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任务。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实现城乡统筹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河南人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1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乡统筹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如何将其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并科学地分析和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量化测度。依据科学性、操作性、综合性、简洁性、可比性的评价原则,选取经济、社会、空间、基础设施4方面信息作为反应城乡统筹水平的一级指标,选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指数等15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采用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即AHP法),可得最后一级指标权重为:城乡经济统筹指数0.42、城乡社会统筹指数0.24、城乡基础设施统筹指数0.24、城乡空间统筹指数0.10。城乡经济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权重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为0.31(逆指标)、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为0.22(正指标)、人均财政收入为0.25(正指标)、第二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为0.22(正指标);城乡社会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权重为:城乡思格尔系数比为0.38(正指标)、城乡万人拥有医疗人员数比为0.19(正指标)、人均邮电业务量为0.21(正指标)、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为0.12(正指标);城乡基础设施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为0.33(逆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为0.26(正指标)、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0.17为(正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0.24(正指标);城乡空间统筹指数的二级指标权重为:城镇密度为0.42(正指标)、公路网密度为0.30(正指标)、客流量(旅客人数与运送距离的乘积)为0.28(正指标)。
2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评价
首先对河南省各省辖市城乡统筹度评价基础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值,然后利用AHP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对所得标准值集成,得河南省各省辖市城乡统筹综合评价结果,见表1。
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地区发展也较快,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而洛阳市从经济总量来看稳居全省第二位,城市发展水平很高,但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指数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对比指数两个大权重指标,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均排末尾,所以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等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也不高,但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并未排在后四名。
从上面的有关结论可以看出,有些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很高,但由于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城乡差距大,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反而靠后;有些地区城乡发展水平都很高,但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并不是很高;而有些地区虽然城乡发展水平都并是很高,但由于城乡之间相对比较协调,因此城乡统筹水平并不落后;还有些地区虽然城市发展不足,但由于其农村发展比较好,弥补了其城市发展的不足,从而城乡统筹水平也比
较靠前。可见,农村发展对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
3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要坚持规划衔接、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等原则,逐步实现全省城乡统筹发展。
3.1 转变城乡分治的观念
长期以来,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形态,人为地割裂了城与乡的有机联系。今后工作重点要从“以城市工作为主”,转向“城乡并重”,既重效率,又兼顾公平。
3.2 构筑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机制
财政体制的创新。坚持在完善“少取”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步伐。
户籍制度的创新。建立健全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方面困难的制度和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抓好现有社会保障的“扩面”工作,并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探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保险账号可自由流动的制度。
教育制度的创新。确立城乡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的政策理念,实施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3 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基本联结点,覆盖城乡的电力、给水、通信、公交、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郑州: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4):62-65.
陈翠平.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J].北京:时代经贸,2007(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