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进入高职院校后,人际交往比高中阶段更为复杂,加之由于认知、个性因素的影响,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自我意识较强,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影响和困扰他们健康学习、成长的一个严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学业、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拟就高职学生人际交往常见不良心理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帮助高职学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际交往 不良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19-02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自卑心理在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认知上的偏差产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多疑、敏感、恐惧、焦虑的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羞怯、退让、被动,过多地在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常交往过程中不能坦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诸如此类问题,在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成绩偏下或家庭贫困的高职学生中较为常见。
2.孤独及封闭心理
高职学生孤独心理是指他们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致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心理会使高职学生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严重者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厌世情绪,进而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健康成长。长期的孤独心理会使他们感到孤独无援,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他们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不愿意和别人主动交往,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和社团组织,交往的对象和范围相当狭窄,常表现为独来独往,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3.功利性心理
部分高职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在交往中无视他人存在,如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不高兴时,郁郁寡欢或任性、胡乱发脾气。
4.心理角色冲突
高职院校现在普遍实行“2+1”工学交替模式(2年在校+1年实习)。定岗实习学生在身份上有两种角色,他们同时扮演学生和员工的角色,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在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面前会出现心理冲突和不适,这种双重角色使他们在为人处事时表现得与众不同——无所适从或固步自封,这种不同成为影响他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5.宿舍人际关系冲突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室友关系最难处,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不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最大。”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由于宿舍成员相对固定,朝夕相处,相互之间频繁接触,很多私密袒露其间,室友之间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室友间产生误会,直至爆发“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理疾病。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成因探讨
1.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包括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认知。这种认识能力一旦出现偏差,就会使得行为主题在行动和心理上出现各种异常的反应。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他人和环境正确积极的认知有利于人际交往。不良认知是影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之一。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引起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妄自菲薄、低人一等的不屑交往、不敢交往;对自己、他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造成的不平等交往场景,对交往本身的错误认知,觉得交往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引发的交往不畅甚至中断。
(2)交往能力的欠缺。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造成他们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学时,迫于升学压力,埋头苦学,忽视与别人的交往、沟通。一旦进入大学,随着学习压力的解除,生活、交往对象多样化,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怎样才能让同学喜欢我?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对他们挺好的,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们,为什么他们对我还是不理不睬?”许多高职生在咨询时常问到这些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群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无所适从或直接选择回避退缩,加之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经验来处理各种人际问题,经常会弄巧成拙,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
(3)性格缺点。有的高职生性格外向,有什么说什么,但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让人难以接受,导致正面冲突;有的高职生性格内向,有什么话憋在心里,既不和老师说,也没有朋友可倾诉,独来独往,自我封闭。
2.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是造成高职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之一。“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聚餐、出手阔绰”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小刘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如说起流行品牌和时尚,自己无法插上嘴,只能把自己“藏”在图书馆啃书本,这让他越来越压抑。
目前许多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小家庭中的“自我中心”,加之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养过分纵容和娇惯,处处顺从、迁就,使部分人树立了“一切皆为我”的中心观念,不会替别人着想。一旦脱离父母的襁褓,面对集体生活,他们尚未做好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沿袭他们以前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如,有的学生晚上睡得很晚,弄出很大声响影响别人休息,但如果别人影响到他睡觉却不行;有的学生戴着耳机却把电脑弄出很大声音;有的同学在半夜三更接听和拨打手机;有些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室友的反感却浑然不知等,待老师提醒时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3.学校环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职院校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管理相对宽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分数不再是每个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他们思考的内容更为广阔和丰富,尤其对人际交往中的细节较为注重。加之高职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语言、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便会产生矛盾。
应试教育被认为是导致高职生人际关系堪忧的另一个原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曾针对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4.94%的被调查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只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小学要上市重点,中学要上省重点,大学要上国家重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这种过度保护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另外,在这种背景下,高中阶段学生、家长、老师更多的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其中要素之一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它是社会人必备素质。一旦进入高职院校,随着环境的改变,大学的智商、小学的情商,这些都直接使高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体现了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和匮乏。
三、解决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对策
1.自身提高认识、纠正认知偏差,在实践中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接受和理解,这种需要在大学期间尤为迫切。因此,学会与人相处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是可改变的。通过有目的练习和训练,他们可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高职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个人心态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人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并且对自我有合理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领悟人生,才是人际交往的内涵所在。
(1)学会客观、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与他人,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地评价自己,避免自负或自卑心理的产生。
(2)不断调整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偏差,纠正不合理的认知理念,取而代之以科学理性的认知理念,消除人际交往中观念上的障碍,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
(3)遵守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
(4)加强实践,多与同学、同伴交流,在交往中提高交际能力,培养交往技巧。
(5)心理相容,接纳欣赏对方,在交往过程中互利互助,真诚大度,豁达开朗。
2.学校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1)开展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解决人际交往困惑。如:在新生班级中,为了增强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组织开展“滚雪球”团体心理活动,为了增强对人的信任与接纳,可开展“信任之旅”团体心理活动。通过活动参与体验及分享,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和共鸣,解决人际交往困惑。
(2)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培养的。学校通过各种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团队合作的机会,对高职学生完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在活动中加强交流与沟通,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从孤独狭窄的个人圈子里脱离出来,参与到高尚的活动中来,活动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人际交往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必要技巧。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渴望与人交往又不敢主动交往,建议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条件欠缺的高职院校,积极创设条件开设《人际交流》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开设,系统讲授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4)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搭建沟通平台。高职学生宿舍中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可以说,寝室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在寝室度过的时光,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将会对他的大学生活,对他的学习,乃至未来发展都有巨大影响。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是理顺学生工作的最基本脉络,寝室的和谐不仅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而且有利于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寝室为单位举办寝室文化节、寝室情景剧汇演及各项体育活动,如通过宿舍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宿舍生活的种种矛盾,然后通过寝室同学间的默契配合来完成各个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寝室同学的凝聚力。在欢声笑语中,寝室同学的心贴得更近了。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搭建沟通平台,不仅有利于同学之间矛盾和摩擦的化解,而且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渴望能被社会和他人接纳和认同,渴求和谐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交往意识,这不仅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高职学生应克服和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度过美好的三年高职生涯。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际交往 不良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19-02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1.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自卑心理在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认知上的偏差产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多疑、敏感、恐惧、焦虑的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羞怯、退让、被动,过多地在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常交往过程中不能坦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诸如此类问题,在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成绩偏下或家庭贫困的高职学生中较为常见。
2.孤独及封闭心理
高职学生孤独心理是指他们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致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心理会使高职学生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严重者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厌世情绪,进而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健康成长。长期的孤独心理会使他们感到孤独无援,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他们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不愿意和别人主动交往,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和社团组织,交往的对象和范围相当狭窄,常表现为独来独往,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3.功利性心理
部分高职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在交往中无视他人存在,如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不高兴时,郁郁寡欢或任性、胡乱发脾气。
4.心理角色冲突
高职院校现在普遍实行“2+1”工学交替模式(2年在校+1年实习)。定岗实习学生在身份上有两种角色,他们同时扮演学生和员工的角色,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在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面前会出现心理冲突和不适,这种双重角色使他们在为人处事时表现得与众不同——无所适从或固步自封,这种不同成为影响他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5.宿舍人际关系冲突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室友关系最难处,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不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最大。”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由于宿舍成员相对固定,朝夕相处,相互之间频繁接触,很多私密袒露其间,室友之间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室友间产生误会,直至爆发“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理疾病。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成因探讨
1.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包括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认知。这种认识能力一旦出现偏差,就会使得行为主题在行动和心理上出现各种异常的反应。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他人和环境正确积极的认知有利于人际交往。不良认知是影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之一。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引起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妄自菲薄、低人一等的不屑交往、不敢交往;对自己、他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造成的不平等交往场景,对交往本身的错误认知,觉得交往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引发的交往不畅甚至中断。
(2)交往能力的欠缺。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造成他们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学时,迫于升学压力,埋头苦学,忽视与别人的交往、沟通。一旦进入大学,随着学习压力的解除,生活、交往对象多样化,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怎样才能让同学喜欢我?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对他们挺好的,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们,为什么他们对我还是不理不睬?”许多高职生在咨询时常问到这些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群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无所适从或直接选择回避退缩,加之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经验来处理各种人际问题,经常会弄巧成拙,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
(3)性格缺点。有的高职生性格外向,有什么说什么,但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让人难以接受,导致正面冲突;有的高职生性格内向,有什么话憋在心里,既不和老师说,也没有朋友可倾诉,独来独往,自我封闭。
2.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是造成高职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之一。“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聚餐、出手阔绰”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小刘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如说起流行品牌和时尚,自己无法插上嘴,只能把自己“藏”在图书馆啃书本,这让他越来越压抑。
目前许多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小家庭中的“自我中心”,加之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养过分纵容和娇惯,处处顺从、迁就,使部分人树立了“一切皆为我”的中心观念,不会替别人着想。一旦脱离父母的襁褓,面对集体生活,他们尚未做好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沿袭他们以前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如,有的学生晚上睡得很晚,弄出很大声响影响别人休息,但如果别人影响到他睡觉却不行;有的学生戴着耳机却把电脑弄出很大声音;有的同学在半夜三更接听和拨打手机;有些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室友的反感却浑然不知等,待老师提醒时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3.学校环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职院校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管理相对宽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分数不再是每个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他们思考的内容更为广阔和丰富,尤其对人际交往中的细节较为注重。加之高职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语言、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便会产生矛盾。
应试教育被认为是导致高职生人际关系堪忧的另一个原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曾针对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4.94%的被调查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只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小学要上市重点,中学要上省重点,大学要上国家重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这种过度保护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另外,在这种背景下,高中阶段学生、家长、老师更多的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其中要素之一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它是社会人必备素质。一旦进入高职院校,随着环境的改变,大学的智商、小学的情商,这些都直接使高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体现了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一种缺失和匮乏。
三、解决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对策
1.自身提高认识、纠正认知偏差,在实践中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接受和理解,这种需要在大学期间尤为迫切。因此,学会与人相处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是可改变的。通过有目的练习和训练,他们可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高职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个人心态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人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并且对自我有合理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领悟人生,才是人际交往的内涵所在。
(1)学会客观、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与他人,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地评价自己,避免自负或自卑心理的产生。
(2)不断调整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偏差,纠正不合理的认知理念,取而代之以科学理性的认知理念,消除人际交往中观念上的障碍,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
(3)遵守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
(4)加强实践,多与同学、同伴交流,在交往中提高交际能力,培养交往技巧。
(5)心理相容,接纳欣赏对方,在交往过程中互利互助,真诚大度,豁达开朗。
2.学校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1)开展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解决人际交往困惑。如:在新生班级中,为了增强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组织开展“滚雪球”团体心理活动,为了增强对人的信任与接纳,可开展“信任之旅”团体心理活动。通过活动参与体验及分享,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和共鸣,解决人际交往困惑。
(2)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培养的。学校通过各种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团队合作的机会,对高职学生完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在活动中加强交流与沟通,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从孤独狭窄的个人圈子里脱离出来,参与到高尚的活动中来,活动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人际交往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必要技巧。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渴望与人交往又不敢主动交往,建议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条件欠缺的高职院校,积极创设条件开设《人际交流》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开设,系统讲授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4)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搭建沟通平台。高职学生宿舍中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可以说,寝室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在寝室度过的时光,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将会对他的大学生活,对他的学习,乃至未来发展都有巨大影响。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是理顺学生工作的最基本脉络,寝室的和谐不仅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而且有利于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寝室为单位举办寝室文化节、寝室情景剧汇演及各项体育活动,如通过宿舍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宿舍生活的种种矛盾,然后通过寝室同学间的默契配合来完成各个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寝室同学的凝聚力。在欢声笑语中,寝室同学的心贴得更近了。以寝室文化为抓手,搭建沟通平台,不仅有利于同学之间矛盾和摩擦的化解,而且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渴望能被社会和他人接纳和认同,渴求和谐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交往意识,这不仅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高职学生应克服和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度过美好的三年高职生涯。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