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格思想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全面加强实践的重要课程。负责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该正确面对教学方面的不足与困境,积极调整教学思想,不断开创新的教学成果。本文着重探讨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困境,并指出了具体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探讨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全面提高小学生道德、思想、为人等各方面素质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步入现代社会,小学思想品德课已经成为了帮助小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全面加强实践的重要课程。很显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功开设足以改变每一位小学生的未来。但从现阶段的整体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阻碍,需要更多的教学工作者不断思考获得更多的改善对策。
一、小學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困境中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教学得不到更多重视
目前,国内很多小学开设思想教育课程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这些误区主要反映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准确定位其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方面,往往受压于“唯分数论”和“高升学率”,校领导和老师都会把学科教育的重心放在几门主课上,从而对思品教育的排课、讲授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课堂中,很多教师都直接对思品的教学材料进行解读,把问题的答案全部告诉学生,丝毫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家长方面,也普遍认为思品课程教学并不能直接提高孩子的综合成绩,这样的观念也助推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退化。
(二)教师层次不一,教学方式守旧
我国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更加权威的教学观念指引完成教学,表现出层次不一。很多教师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成,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守旧,在课程质量上也缺少不要的掌控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训话的说教方式,这样的形式自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也没有让学生对所学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没有真正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因为教师的教学层次差异化,使得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考核下往往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过于书面缺少新意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没有结合到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很多学生虽然看似在课堂上对答如流,但课下处理相关事情或回答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有时还难以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因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内容一旦失去了对不同背景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调研,就无法真正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程有所收获。
(四)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完成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旦下课或放学,教师更不会注意到学生的其他表现。因而,学生的思品课学习效果并没有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来进行考评。思品课的教学质量一旦缺少科学的衡量标准,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性,学生的思品课教学形同虚设。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一)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监护人和责任人,应当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全面开放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从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整个课堂都处于死板守旧的教学氛围中,因为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是相对封闭的。教师没有及时引入新的理论和案例,让学生在贴合自身实际生活的案例解析中接受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许多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用自己的师德来影响学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用更加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对照社会发展现象,让学生能深入浅出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发言和讨论中,理清自身思路,共同提高。
(三)课程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认知。整个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更好地增加他们对人和事的认知,全面培养对国家、人民、长辈、朋友等对象的情感。所有的理论来自于生活实际,自然也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展示和运用。教师应该重视将生活实例与课程理论相结合。完成教学的同时,应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对不同的主题进行活动尝试,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教师的教学质量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考评机制的监督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如果教师对学生课程的掌握考察,只是通过考试来测验,只能让学生为提高分数应付考试开始死记硬背,没有培养到良好的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通过更多思考和学习,丰富其考评手段,让整个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影响国民大计的基础工程,小学教育更是其中的基础。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能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积极地认清困境,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突破转变,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践不断融合,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欢.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霍金霞.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困境与出路[J].学周刊,2016(5):157-157.
[3]应庆义.浅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5(34):12-12.
作者简介:
杨绍兴(1959—),男,汉族,四川西充县人,四川行政学院毕业,大专,四川省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思想品德。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探讨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全面提高小学生道德、思想、为人等各方面素质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步入现代社会,小学思想品德课已经成为了帮助小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全面加强实践的重要课程。很显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功开设足以改变每一位小学生的未来。但从现阶段的整体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阻碍,需要更多的教学工作者不断思考获得更多的改善对策。
一、小學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困境中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教学得不到更多重视
目前,国内很多小学开设思想教育课程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这些误区主要反映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准确定位其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方面,往往受压于“唯分数论”和“高升学率”,校领导和老师都会把学科教育的重心放在几门主课上,从而对思品教育的排课、讲授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课堂中,很多教师都直接对思品的教学材料进行解读,把问题的答案全部告诉学生,丝毫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家长方面,也普遍认为思品课程教学并不能直接提高孩子的综合成绩,这样的观念也助推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退化。
(二)教师层次不一,教学方式守旧
我国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更加权威的教学观念指引完成教学,表现出层次不一。很多教师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成,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守旧,在课程质量上也缺少不要的掌控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训话的说教方式,这样的形式自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也没有让学生对所学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没有真正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因为教师的教学层次差异化,使得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考核下往往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过于书面缺少新意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没有结合到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很多学生虽然看似在课堂上对答如流,但课下处理相关事情或回答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有时还难以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因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内容一旦失去了对不同背景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调研,就无法真正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程有所收获。
(四)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完成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旦下课或放学,教师更不会注意到学生的其他表现。因而,学生的思品课学习效果并没有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来进行考评。思品课的教学质量一旦缺少科学的衡量标准,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性,学生的思品课教学形同虚设。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一)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监护人和责任人,应当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全面开放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从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整个课堂都处于死板守旧的教学氛围中,因为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是相对封闭的。教师没有及时引入新的理论和案例,让学生在贴合自身实际生活的案例解析中接受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许多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用自己的师德来影响学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用更加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对照社会发展现象,让学生能深入浅出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发言和讨论中,理清自身思路,共同提高。
(三)课程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认知。整个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更好地增加他们对人和事的认知,全面培养对国家、人民、长辈、朋友等对象的情感。所有的理论来自于生活实际,自然也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展示和运用。教师应该重视将生活实例与课程理论相结合。完成教学的同时,应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对不同的主题进行活动尝试,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教师的教学质量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考评机制的监督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如果教师对学生课程的掌握考察,只是通过考试来测验,只能让学生为提高分数应付考试开始死记硬背,没有培养到良好的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通过更多思考和学习,丰富其考评手段,让整个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影响国民大计的基础工程,小学教育更是其中的基础。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能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积极地认清困境,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突破转变,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践不断融合,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欢.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霍金霞.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困境与出路[J].学周刊,2016(5):157-157.
[3]应庆义.浅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5(34):12-12.
作者简介:
杨绍兴(1959—),男,汉族,四川西充县人,四川行政学院毕业,大专,四川省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