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一家专门从事金箔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在南京成立,凭借着祖传工艺,在小作坊艰难生存的近30年间,始终不温不火,捱到1983年,这家小作坊资不抵债、濒临倒闭。也就在1983年,江宝全接过金箔这一千古工艺的历史重担,披荆斩棘,革故鼎新,经过30多年“凤凰涅槃”般的蝶变,将一个仅有30多万元资产的金箔小作坊,多元发展成年销售额80亿规模的南京金箔集团。
三十载风雨兼程,谱写了金箔集团和谐发展的华美篇章,也见证了金箔集团掌舵人——集团董事局主席江宝全作为“企业家常青树”的光荣历程。
回忆起当年正式掌管金箔厂的日子,江宝全感叹道:“当时的情况不容乐观,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技术落后、设备老旧,企业外部债台高筑,每年入不敷出。”面前的种种困难对于当时的江宝全来说,是一道道难题,更是一次次锤炼。他先后通过制造金箔工艺的乌金纸、挖掘培育金箔艺人、引入现代科技改造工艺、制定并实施金箔行业标准等一系列方法来改善工艺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江宝全敢为天下先,大胆改革:分厂承包、联利计奖、用人“十不分”等一系列奇招、险招,终使南京金箔得以重放光芒。
1985年初,江宝全通过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的金字招牌而突发奇想,创办了第一家贴金工艺厂,后又指派四名爱好书画的职工,拎着涂料桶,北到沈阳、南至广州,四处刷广告:“江宁金箔、名扬全国”,“金字招牌、豪华气派”。就这样,几年时间,金字招牌风靡全中国,大量业务纷至沓来,中央电视台、银行系统、大型商场、高楼大厦几乎全部选用金字招牌。香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澳门盛世莲花、国家首脑送的外宾国礼,国务院指定由金箔集团贴金承制。
从1985年起,江宝全便瞄准了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个产品——金拉线,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金拉线厂,花费三年多的时间,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卷烟金拉线。产品送到上海、云南、安徽、南京等烟厂上机试用,竟然一炮打响,迅速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在中国的烟草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拉开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序幕,打响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炮。金箔集团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烟草物资公司联营企业,“一包中华烟,5个产品在上边”,当时全国36个最著名的名牌香烟,金箔集团为35个产品做配套。长期稳定的配套关系,使金箔集团在烟草界声名显赫。
1990年代后期,江宝全在江宁一带果断发展三产商贸业,先后创办了金宝市场、金宝食品城、金宝大排档、金宝天印山农贸、金宝装饰城、金宝商业街、金宝旧货市场、金宝家具城等,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不仅使一两万下岗待业人员有了生活出路,而且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集镇建设成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节点,江宝全立即着手把企业的三产连锁单位——金宝市场向全国做集镇式布局,草拟“金路计划”,触角直指全国集镇,此举使得金箔集团的三产发展迎来了广阔的空间。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卓越,不仅在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更在于为社会带来精神文化财富。江宝全思维超颖,著书立说,笔耕不辍,30年来,连续出版多部著作:《边干边吹集》、《信口开河集》、《鱼塘理论集》、《奇谈怪论集》等,书中概括的“鱼塘理论”、“篮球场理论”、“抢喜糖理论”、“扑克牌理论”等,每一条都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企业家辛勤探索的结晶,也是金箔集团60年来虽经历风雨却仍矢志前行的不竭动力。他的47万言的长篇小说《上金山》描绘的,即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
在江宝全的带领下,金箔集团不仅成为当地支柱型本土企业,而且持续20年成为本土企业缴税第一名。江宝全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1986年南京评选出的20名优秀企业家,目前也只有江宝全一人还活跃在舞台上——30年来,他成了江苏省地地道道的企业常青树。
三十载风雨兼程,谱写了金箔集团和谐发展的华美篇章,也见证了金箔集团掌舵人——集团董事局主席江宝全作为“企业家常青树”的光荣历程。
回忆起当年正式掌管金箔厂的日子,江宝全感叹道:“当时的情况不容乐观,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技术落后、设备老旧,企业外部债台高筑,每年入不敷出。”面前的种种困难对于当时的江宝全来说,是一道道难题,更是一次次锤炼。他先后通过制造金箔工艺的乌金纸、挖掘培育金箔艺人、引入现代科技改造工艺、制定并实施金箔行业标准等一系列方法来改善工艺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江宝全敢为天下先,大胆改革:分厂承包、联利计奖、用人“十不分”等一系列奇招、险招,终使南京金箔得以重放光芒。
1985年初,江宝全通过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的金字招牌而突发奇想,创办了第一家贴金工艺厂,后又指派四名爱好书画的职工,拎着涂料桶,北到沈阳、南至广州,四处刷广告:“江宁金箔、名扬全国”,“金字招牌、豪华气派”。就这样,几年时间,金字招牌风靡全中国,大量业务纷至沓来,中央电视台、银行系统、大型商场、高楼大厦几乎全部选用金字招牌。香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澳门盛世莲花、国家首脑送的外宾国礼,国务院指定由金箔集团贴金承制。
从1985年起,江宝全便瞄准了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个产品——金拉线,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金拉线厂,花费三年多的时间,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卷烟金拉线。产品送到上海、云南、安徽、南京等烟厂上机试用,竟然一炮打响,迅速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在中国的烟草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拉开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序幕,打响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炮。金箔集团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烟草物资公司联营企业,“一包中华烟,5个产品在上边”,当时全国36个最著名的名牌香烟,金箔集团为35个产品做配套。长期稳定的配套关系,使金箔集团在烟草界声名显赫。
1990年代后期,江宝全在江宁一带果断发展三产商贸业,先后创办了金宝市场、金宝食品城、金宝大排档、金宝天印山农贸、金宝装饰城、金宝商业街、金宝旧货市场、金宝家具城等,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不仅使一两万下岗待业人员有了生活出路,而且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集镇建设成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节点,江宝全立即着手把企业的三产连锁单位——金宝市场向全国做集镇式布局,草拟“金路计划”,触角直指全国集镇,此举使得金箔集团的三产发展迎来了广阔的空间。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卓越,不仅在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更在于为社会带来精神文化财富。江宝全思维超颖,著书立说,笔耕不辍,30年来,连续出版多部著作:《边干边吹集》、《信口开河集》、《鱼塘理论集》、《奇谈怪论集》等,书中概括的“鱼塘理论”、“篮球场理论”、“抢喜糖理论”、“扑克牌理论”等,每一条都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企业家辛勤探索的结晶,也是金箔集团60年来虽经历风雨却仍矢志前行的不竭动力。他的47万言的长篇小说《上金山》描绘的,即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
在江宝全的带领下,金箔集团不仅成为当地支柱型本土企业,而且持续20年成为本土企业缴税第一名。江宝全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1986年南京评选出的20名优秀企业家,目前也只有江宝全一人还活跃在舞台上——30年来,他成了江苏省地地道道的企业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