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冉振爱的时候,是他参加三峡移民精神报告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了精彩报告后回到家乡的第二天。
这位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村主任一见面就说,处理完三峡工程三期移民库底清理有关问题,全村库底清理的句号就“画圆了”。
黑儿梁上抢先机
五溪村搬迁涉及8个组、150户移民,规划安置人口670人,淹没土地657亩。冉振爱的家比江水仅仅高140米,属于二期移民搬迁范畴。
1992年8月,从小脑袋灵活,一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冉振爱想到,修建三峡工程,“冯家码头”将来要被江水淹没,五溪村肯定要搬迁。
“江边的好田好地要全部淹没,剩下的都是荒山野岭?我们往哪里搬哟?”通情达理的父母表示赞同,但就是拿不定主意往哪里搬。
冉振爱作出了让全家人都感到惊讶的选择:搬到离老家两公里远的乱石岗黑儿梁建房安家。
一家人都难以理解。
冉振爱说,“黑儿梁”以前叫“梨树林”,那里地势开阔,便于种植果树。
“黑儿梁,乱石岗,坡坡坎坎草不长。”要想在那里建房和种果树,不是件容易的事。冉振爱一边用前几年种蘑菇赚来的钱请人帮忙建房,一边托人从成都引进优质水蜜桃等栽种在房前屋后。一幢400多平方米的新房矗立在“梨树林”,几乎同时,水蜜桃、梨子、李子和枇杷也种满了房前屋后。
冉振爱栽种的果树3年后见到了实效。他在移民搬迁中抢占了先机,成了致富的榜样。
抓住良机走富路
冉振爱发现,长江边的气候很适于水果生长发育。于是,他先后到重庆、成都、上海等地考察水果市场行情,引进了在市场上颇受青睐的1000多株桂圆和荔枝苗,黑儿梁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
随着果园的发展,只有高中文化的冉振爱深感“充电”的重要,于是他自费到浙江学习果树栽培技术。
在浙江农业大学,听着教授们的讲解,冉振爱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他对园艺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引起了教授们的关注。当时,该大学园艺系正在研究如何把他们培育的优良水果品种投放到三峡库区,帮助当地移民致富。要做这个课题,首先得建立一个基地,教授们认为,年轻的冉振爱是最佳人选。
当教授们把这一想法告诉冉振爱时,他高兴极了。双方协议:由浙江农业大学为冉振爱引进2300株“西子李”、“西子桃”和技术服务,果苗每株价格6元。如果栽种成功,则免收树苗款;假如不成功,由冉振爱“损一赔二”。
冉振爱暗下决心,一定要借机做大水果业。两个月后,浙江农业大学的张方教授带领3位专家赶到五溪村考察。他们发现,五溪村的土壤、气候条件,很适合大规模种植,为此,当即将五溪村确定为“浙江农业大学新品种中试基地和技术依托基地”。
张方教授一行走后,信心十足的冉振爱把村民手中的土地租过来,2个月后种上了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的“西子李”和“西子梨”,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如今,冉振爱的果园已达到了500多亩,拥有各类果树2万多株,春天到来,四处花香扑鼻。去年,他实现了产值30多万元。
干部要为大家富
“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只顾个人富,不是好干部。”这是冉振爱的口头禅。
冉振爱时时牢记自己的使命,带领五溪村人在致富路上艰辛求索。1997年,当村民们不把引进的桂圆当一回事时,冉振爱总是千方百计劝村民们栽种。60多岁的移民徐海华对冉振爱说:“我才不种那东西呢,等它结果时,恐怕我都不在人世了。”冉振爱把苗子送到老徐家里。可等冉振爱一转身,老徐就把苗子扔了。冉振爱就守在老徐家的承包地里,迫使老徐极不情愿地种下了20多株桂圆苗。事后徐海华说:“还是冉主任有头脑、有远见,要不是他,我一年果树也收入不到2000多块钱。”
五溪村后靠移民居住比较分散,村民外出,走上公路一般都要半个多小时,到河边至少要20分钟,交通不便,“拦路虎”一样困扰着村里的发展。
2004年初,冉振爱发动村民从半山腰修建公路。然而,沿线要占地30多亩、要砍1万多株柑橘树和迁7座祖坟,对人多地少和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五溪村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了。村民张廷国公开在动员大会上说:“冉主任,你若把这条路修通了,我给你立块碑!”
“这条路是我们的致富路、振兴路,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把这条路修通!”冉振爱的态度非常坚决,并向全村人民作了铿锵有力的承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接下来的日子,冉振爱连续2个月奔赴村民家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给他们算对比账。硬是凭自己金子一般的心,打动了村民,筹资了15万元,于当年3月8日拉开了修路序幕。
工期正紧,冉振爱身患重病,需住院治疗。在医院,冉振爱只呆了4天,自己拔下输液针头,偷偷跑回了工地。众人见他脸色苍白,劝他回医院去,但冉振爱坚持与村民们一同奋战在工地。4月18日晚上9时多,因伤口感染,高烧不止,导致全身颤抖,被村民们送进了镇卫生院抢救,险些送了性命。
经过两个多月奋战,5月25日,9.2公里的村级公路贯通。原来嚷着要给冉振爱立碑的村民张廷国竖起大拇指说:“冉主任,你真有本事,我服了你!以后我们村的发展全靠你了。”
路通了,昔日挂在树上烂果的事成了历史。当年底,从湖南、安徽等省来的柑橘收购商将车子开进村里收购柑橘。村民徐世新坐在家里,仅帮人收购柑橘就得到了代收费2500多元;以前对修路抱有想法的冉振爱的表弟徐世平也终于理解了冉振爱的这一做法,买了一辆农用车搞起了运输。
全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4年9月,冉振爱把着力点放在了改良柑橘品种上,引导村民种植柑橘4万株共1000亩,以股份制的形式引导村民入股,让柑橘发展规模化、品牌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柑橘现在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2004年底,冉振爱走“大户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雷竹,栽种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地里,全村目前共栽种了雷竹3670亩,这一项,去年试产又为村民增收10多万元。
扶贫济困为乡亲
五溪村的面貌在一天天地改变,但全村1400多农户中,有123户贫困户,涉及人口368人,如果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必将影响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村民徐世田,原老家是两间土坯房,1999年下半年,为了改变他家的处境,冉振爱主动给他捐款8100元,在百忙中为徐世田送去了100多立方米、价值4000多元的条石,帮助他建起了新房。
五溪村五组的贫困户向福珍,父母都是残疾人,小孩仅4岁,一家人在贫困线上苦苦地挣扎。冉振爱帮他制定了发展柑橘、桂圆的规划,无偿为他家栽种桂圆56株,柑橘近100株。去年,村里在引进养殖大白鹅中,冉振爱垫资为他家提供苗种,然后包回收,仅此一项,向福珍去年就实现纯收入1000多元,今年有望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收500元。
对一些实在扶持不起来的贫困户,冉振爱就把他们安置到自己的家里打工。村里有个吴永成,脑筋不灵活,只能干一点粗活,前段时间外出打工没有挣到钱,回到家已经3天没吃饭了。
“我的妈哟,3天没吃饭怎么得了?解决一点救济最多也不过200块钱,他今后怎么生存?”冉振爱心里很不是滋味:村里还有这么穷的人,我这个村主任是有责任的。思考片刻后,冉振爱对大家说:“我看这样,干脆叫他到我家里去帮我喂鹅,既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生计问题。”
当天,冉振爱就把吴永成带到了家里,不仅供他吃,而且每月还给他300元工资。冉振爱说:“对这些缺少生存手段的人,我不图他们回报什么,只要他们能有衣穿和饭吃,我就感到满足了。”
(万州区信息中心供图)
这位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村主任一见面就说,处理完三峡工程三期移民库底清理有关问题,全村库底清理的句号就“画圆了”。
黑儿梁上抢先机
五溪村搬迁涉及8个组、150户移民,规划安置人口670人,淹没土地657亩。冉振爱的家比江水仅仅高140米,属于二期移民搬迁范畴。
1992年8月,从小脑袋灵活,一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冉振爱想到,修建三峡工程,“冯家码头”将来要被江水淹没,五溪村肯定要搬迁。
“江边的好田好地要全部淹没,剩下的都是荒山野岭?我们往哪里搬哟?”通情达理的父母表示赞同,但就是拿不定主意往哪里搬。
冉振爱作出了让全家人都感到惊讶的选择:搬到离老家两公里远的乱石岗黑儿梁建房安家。
一家人都难以理解。
冉振爱说,“黑儿梁”以前叫“梨树林”,那里地势开阔,便于种植果树。
“黑儿梁,乱石岗,坡坡坎坎草不长。”要想在那里建房和种果树,不是件容易的事。冉振爱一边用前几年种蘑菇赚来的钱请人帮忙建房,一边托人从成都引进优质水蜜桃等栽种在房前屋后。一幢400多平方米的新房矗立在“梨树林”,几乎同时,水蜜桃、梨子、李子和枇杷也种满了房前屋后。
冉振爱栽种的果树3年后见到了实效。他在移民搬迁中抢占了先机,成了致富的榜样。
抓住良机走富路
冉振爱发现,长江边的气候很适于水果生长发育。于是,他先后到重庆、成都、上海等地考察水果市场行情,引进了在市场上颇受青睐的1000多株桂圆和荔枝苗,黑儿梁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
随着果园的发展,只有高中文化的冉振爱深感“充电”的重要,于是他自费到浙江学习果树栽培技术。
在浙江农业大学,听着教授们的讲解,冉振爱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他对园艺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引起了教授们的关注。当时,该大学园艺系正在研究如何把他们培育的优良水果品种投放到三峡库区,帮助当地移民致富。要做这个课题,首先得建立一个基地,教授们认为,年轻的冉振爱是最佳人选。
当教授们把这一想法告诉冉振爱时,他高兴极了。双方协议:由浙江农业大学为冉振爱引进2300株“西子李”、“西子桃”和技术服务,果苗每株价格6元。如果栽种成功,则免收树苗款;假如不成功,由冉振爱“损一赔二”。
冉振爱暗下决心,一定要借机做大水果业。两个月后,浙江农业大学的张方教授带领3位专家赶到五溪村考察。他们发现,五溪村的土壤、气候条件,很适合大规模种植,为此,当即将五溪村确定为“浙江农业大学新品种中试基地和技术依托基地”。
张方教授一行走后,信心十足的冉振爱把村民手中的土地租过来,2个月后种上了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的“西子李”和“西子梨”,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如今,冉振爱的果园已达到了500多亩,拥有各类果树2万多株,春天到来,四处花香扑鼻。去年,他实现了产值30多万元。
干部要为大家富
“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只顾个人富,不是好干部。”这是冉振爱的口头禅。
冉振爱时时牢记自己的使命,带领五溪村人在致富路上艰辛求索。1997年,当村民们不把引进的桂圆当一回事时,冉振爱总是千方百计劝村民们栽种。60多岁的移民徐海华对冉振爱说:“我才不种那东西呢,等它结果时,恐怕我都不在人世了。”冉振爱把苗子送到老徐家里。可等冉振爱一转身,老徐就把苗子扔了。冉振爱就守在老徐家的承包地里,迫使老徐极不情愿地种下了20多株桂圆苗。事后徐海华说:“还是冉主任有头脑、有远见,要不是他,我一年果树也收入不到2000多块钱。”
五溪村后靠移民居住比较分散,村民外出,走上公路一般都要半个多小时,到河边至少要20分钟,交通不便,“拦路虎”一样困扰着村里的发展。
2004年初,冉振爱发动村民从半山腰修建公路。然而,沿线要占地30多亩、要砍1万多株柑橘树和迁7座祖坟,对人多地少和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五溪村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了。村民张廷国公开在动员大会上说:“冉主任,你若把这条路修通了,我给你立块碑!”
“这条路是我们的致富路、振兴路,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把这条路修通!”冉振爱的态度非常坚决,并向全村人民作了铿锵有力的承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接下来的日子,冉振爱连续2个月奔赴村民家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给他们算对比账。硬是凭自己金子一般的心,打动了村民,筹资了15万元,于当年3月8日拉开了修路序幕。
工期正紧,冉振爱身患重病,需住院治疗。在医院,冉振爱只呆了4天,自己拔下输液针头,偷偷跑回了工地。众人见他脸色苍白,劝他回医院去,但冉振爱坚持与村民们一同奋战在工地。4月18日晚上9时多,因伤口感染,高烧不止,导致全身颤抖,被村民们送进了镇卫生院抢救,险些送了性命。
经过两个多月奋战,5月25日,9.2公里的村级公路贯通。原来嚷着要给冉振爱立碑的村民张廷国竖起大拇指说:“冉主任,你真有本事,我服了你!以后我们村的发展全靠你了。”
路通了,昔日挂在树上烂果的事成了历史。当年底,从湖南、安徽等省来的柑橘收购商将车子开进村里收购柑橘。村民徐世新坐在家里,仅帮人收购柑橘就得到了代收费2500多元;以前对修路抱有想法的冉振爱的表弟徐世平也终于理解了冉振爱的这一做法,买了一辆农用车搞起了运输。
全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4年9月,冉振爱把着力点放在了改良柑橘品种上,引导村民种植柑橘4万株共1000亩,以股份制的形式引导村民入股,让柑橘发展规模化、品牌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柑橘现在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2004年底,冉振爱走“大户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雷竹,栽种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地里,全村目前共栽种了雷竹3670亩,这一项,去年试产又为村民增收10多万元。
扶贫济困为乡亲
五溪村的面貌在一天天地改变,但全村1400多农户中,有123户贫困户,涉及人口368人,如果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问题,必将影响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村民徐世田,原老家是两间土坯房,1999年下半年,为了改变他家的处境,冉振爱主动给他捐款8100元,在百忙中为徐世田送去了100多立方米、价值4000多元的条石,帮助他建起了新房。
五溪村五组的贫困户向福珍,父母都是残疾人,小孩仅4岁,一家人在贫困线上苦苦地挣扎。冉振爱帮他制定了发展柑橘、桂圆的规划,无偿为他家栽种桂圆56株,柑橘近100株。去年,村里在引进养殖大白鹅中,冉振爱垫资为他家提供苗种,然后包回收,仅此一项,向福珍去年就实现纯收入1000多元,今年有望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收500元。
对一些实在扶持不起来的贫困户,冉振爱就把他们安置到自己的家里打工。村里有个吴永成,脑筋不灵活,只能干一点粗活,前段时间外出打工没有挣到钱,回到家已经3天没吃饭了。
“我的妈哟,3天没吃饭怎么得了?解决一点救济最多也不过200块钱,他今后怎么生存?”冉振爱心里很不是滋味:村里还有这么穷的人,我这个村主任是有责任的。思考片刻后,冉振爱对大家说:“我看这样,干脆叫他到我家里去帮我喂鹅,既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生计问题。”
当天,冉振爱就把吴永成带到了家里,不仅供他吃,而且每月还给他300元工资。冉振爱说:“对这些缺少生存手段的人,我不图他们回报什么,只要他们能有衣穿和饭吃,我就感到满足了。”
(万州区信息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