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洪水 顺势而为 古人智慧
【素材任意门·李冰的更多“战绩”】除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等。李冰任蜀守期间,还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如创造了凿井造盐的方法,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橋。
长江的自然河道在天府门前拐了个弯,所以现在的成都能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安逸。不靠天公作美,全在人力所为。
李冰设计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在2000多年前将岷江河水人为改道,引向成都。如今,成都已经是一个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万级人口城市。
如果你是当年的蜀郡太守李冰,由你来把岷江的河水引向成都,你会怎么做呢?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对不对?你只需要带上弟兄,挖出通向成都的人工河道,再开个口子,把岷江的河水引进河道,不就完事了吗?但是岷江是长江径流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在汛期流量暴涨,这么一来,都江堰就必须给洪水限流。
第一个分洪办法是修建鱼嘴。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岷江分隔为内江和外江,你要怎么做才能既确保汛期时外江可以分洪,又确保枯水期时内江供水充足?说真的,太守李冰是不是治水老师傅就体现在这儿了。当年只听太守一声令下:“兄弟们给我冲进外江,把河道挖宽!”想必当时冲进外江挖河床的兄弟们也是一脸问号:“太守这是干啥哩?”但是洪水一来他们就全看明白了,原来洪水来时速度很快,会直接涌进较宽一边的河道,而等到了枯水期,水流放缓,又顺着低处流向内江,从而保证了内江向成都的供水。李冰通过对鱼嘴两边河道在宽度和深度上的调整,就基本解决了都江堰的泄洪和供水两大难题。
但这还不够,洪水一来泥沙俱下,所以李冰还要考虑防洪清淤,于是就有了飞沙堰。全世界的河水在转弯的时候都会形成侵蚀岸和堆积岸,都江堰的弯道也一样。洪水的势头很大,每一次入弯都很不自然,在内江的弯道,泥沙总是拿不准最佳的过弯路线,所以导致每一次都大量淤积在弯道对面。但是普通人在困难中看见困难,而创造者在困难中看见机会。没错,我指的就是李冰。除非,李冰在2000多年前也懂弯道环流的流体力学,否则,他是怎么想到在泥沙淤积的地方顺势开出一条叫作飞沙堰的排水渠呢?飞沙堰借着水势就可以把泥沙冲走,保证了内江河道的相对畅通。所以在李冰手中,泥沙淤积的问题反而为集中排沙提供了便利。并且除了排沙,飞沙堰还是鱼嘴之后的第二次分洪保障。
但这还不够,李冰为了保障成都平原的安全,还设计了第三次分洪。李冰是一个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热胀冷缩的人。所以他带着劳工,火烧水浇玉垒山,从而凿出宝瓶口,使得岷江水从此可以流到天府之国。宝瓶口之所以开在玉垒山,是因为此山位于岷江河道的侧面,而河道正面是李冰为分洪所预留的两条泄洪道,因为洪水来的速度越快,正面的河道就会承接越多的洪峰,所以宝瓶口开在河道侧面是为了在汛期保证成都平原的安全。
我们如今回看都江堰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可能受益的是成都,但作为文化,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就像是修河道,顺境时可以顺势而为,逆境时亦可以顺势而为。
(摘自抖音号“川游不息cuanvel”)
【素材任意门·李冰的更多“战绩”】除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等。李冰任蜀守期间,还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如创造了凿井造盐的方法,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橋。
长江的自然河道在天府门前拐了个弯,所以现在的成都能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安逸。不靠天公作美,全在人力所为。
李冰设计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在2000多年前将岷江河水人为改道,引向成都。如今,成都已经是一个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万级人口城市。
如果你是当年的蜀郡太守李冰,由你来把岷江的河水引向成都,你会怎么做呢?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对不对?你只需要带上弟兄,挖出通向成都的人工河道,再开个口子,把岷江的河水引进河道,不就完事了吗?但是岷江是长江径流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在汛期流量暴涨,这么一来,都江堰就必须给洪水限流。
第一个分洪办法是修建鱼嘴。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岷江分隔为内江和外江,你要怎么做才能既确保汛期时外江可以分洪,又确保枯水期时内江供水充足?说真的,太守李冰是不是治水老师傅就体现在这儿了。当年只听太守一声令下:“兄弟们给我冲进外江,把河道挖宽!”想必当时冲进外江挖河床的兄弟们也是一脸问号:“太守这是干啥哩?”但是洪水一来他们就全看明白了,原来洪水来时速度很快,会直接涌进较宽一边的河道,而等到了枯水期,水流放缓,又顺着低处流向内江,从而保证了内江向成都的供水。李冰通过对鱼嘴两边河道在宽度和深度上的调整,就基本解决了都江堰的泄洪和供水两大难题。
但这还不够,洪水一来泥沙俱下,所以李冰还要考虑防洪清淤,于是就有了飞沙堰。全世界的河水在转弯的时候都会形成侵蚀岸和堆积岸,都江堰的弯道也一样。洪水的势头很大,每一次入弯都很不自然,在内江的弯道,泥沙总是拿不准最佳的过弯路线,所以导致每一次都大量淤积在弯道对面。但是普通人在困难中看见困难,而创造者在困难中看见机会。没错,我指的就是李冰。除非,李冰在2000多年前也懂弯道环流的流体力学,否则,他是怎么想到在泥沙淤积的地方顺势开出一条叫作飞沙堰的排水渠呢?飞沙堰借着水势就可以把泥沙冲走,保证了内江河道的相对畅通。所以在李冰手中,泥沙淤积的问题反而为集中排沙提供了便利。并且除了排沙,飞沙堰还是鱼嘴之后的第二次分洪保障。
但这还不够,李冰为了保障成都平原的安全,还设计了第三次分洪。李冰是一个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热胀冷缩的人。所以他带着劳工,火烧水浇玉垒山,从而凿出宝瓶口,使得岷江水从此可以流到天府之国。宝瓶口之所以开在玉垒山,是因为此山位于岷江河道的侧面,而河道正面是李冰为分洪所预留的两条泄洪道,因为洪水来的速度越快,正面的河道就会承接越多的洪峰,所以宝瓶口开在河道侧面是为了在汛期保证成都平原的安全。
我们如今回看都江堰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可能受益的是成都,但作为文化,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就像是修河道,顺境时可以顺势而为,逆境时亦可以顺势而为。
(摘自抖音号“川游不息cuan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