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时,人民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需求,开始注重对精神文化的享受。如何在新时期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每个文化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文化设施;文化品牌;队伍建设
一、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能够留下来并被人们记住?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有文化符号的一些东西。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地位不可小视,作用不可低估。“一把手”对文化工作的态度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兴衰,各基层组织应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意识到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具有宣传、教育、协调等功能,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多样性的特征,是实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增进社区交流、改善邻里关系、凸显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正视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愿望,切实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满足群众需求的一件大事,把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好、组织好、开展好。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将文化设施建设切实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同时,要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运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分期分批继续建设和完善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健身室、灯光球场,丰富内容,提高档次,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不足的状态,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基础条件。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大力扶持组建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公共文化阵地中的载体作用,大力繁荣小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加大农业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农村文化工作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幸福村居为契机,加大对农业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和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好农业社区节庆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着力组建各农业社区文艺团体,让农业居民逐步从“看戏者”向“唱戏者”的角色转变,变“输血”为“造血”,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提高农业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不断提高农业居民自身素质。
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基层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和展示,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独创性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从而起到寓教于乐、凝聚人心、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五、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抓骨干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中的业余艺术骨干是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中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业余艺术骨干队伍的生命源泉和成长的沃土。业余艺术骨干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既是发现和培养艺术骨干的途径,也是业余骨干提高和展示文化艺术水平的舞台。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要"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也就是说将这些艺术骨干吸收到业余艺术团和各类协会团体,让他们有培训学习、观摩、演出的机会。同时,安排文化中心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文化艺术修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尤其是对一些热心的、进步快的业余骨干要重点辅导和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放手让他们走向舞台,走向广场,要让他们成为舞台和广场的主角,使得他们逐渐能在自己的社区、单位和各类文化活动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
六、大力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更趋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而目前许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人们依托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等文化优势兴办文化活动实体,引导社区内从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和演出班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拓宽发展空间。
总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滋润百姓心田,不断滿足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基层文化建设谱写出新世纪更加和谐动人的美妙乐章。
参考文献:
[1]张 颖.论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2).
[2]刘芳兵,李路.论群众文化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06(10).
[3]刘琳琳,方超.有关社区群众文化的开展及其意义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03).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文化设施;文化品牌;队伍建设
一、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能够留下来并被人们记住?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有文化符号的一些东西。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地位不可小视,作用不可低估。“一把手”对文化工作的态度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兴衰,各基层组织应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意识到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具有宣传、教育、协调等功能,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多样性的特征,是实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增进社区交流、改善邻里关系、凸显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正视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愿望,切实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满足群众需求的一件大事,把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好、组织好、开展好。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将文化设施建设切实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同时,要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运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分期分批继续建设和完善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健身室、灯光球场,丰富内容,提高档次,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不足的状态,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基础条件。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大力扶持组建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公共文化阵地中的载体作用,大力繁荣小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加大农业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农村文化工作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幸福村居为契机,加大对农业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和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好农业社区节庆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着力组建各农业社区文艺团体,让农业居民逐步从“看戏者”向“唱戏者”的角色转变,变“输血”为“造血”,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提高农业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不断提高农业居民自身素质。
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基层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和展示,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独创性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从而起到寓教于乐、凝聚人心、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五、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抓骨干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中的业余艺术骨干是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中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业余艺术骨干队伍的生命源泉和成长的沃土。业余艺术骨干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既是发现和培养艺术骨干的途径,也是业余骨干提高和展示文化艺术水平的舞台。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要"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也就是说将这些艺术骨干吸收到业余艺术团和各类协会团体,让他们有培训学习、观摩、演出的机会。同时,安排文化中心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文化艺术修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尤其是对一些热心的、进步快的业余骨干要重点辅导和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放手让他们走向舞台,走向广场,要让他们成为舞台和广场的主角,使得他们逐渐能在自己的社区、单位和各类文化活动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
六、大力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更趋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而目前许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人们依托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等文化优势兴办文化活动实体,引导社区内从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和演出班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拓宽发展空间。
总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滋润百姓心田,不断滿足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基层文化建设谱写出新世纪更加和谐动人的美妙乐章。
参考文献:
[1]张 颖.论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2).
[2]刘芳兵,李路.论群众文化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06(10).
[3]刘琳琳,方超.有关社区群众文化的开展及其意义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