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针对性”教育的理念,旨在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教学;针对性;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85
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教师的教育只是基础性的教育,不能马上带来经济效益,但对塑造一个学生的人品、规范学生的行为来说,这种教育所受到的效益比所有的效益都高,因为孩子的成长将影响到一生的幸福。下面,笔者就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谈谈教育的针对性。
一、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往往不同,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因材施教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检测、调整所制定的学生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让学生针对性地说,然后教师针对性地教,最后师生共同针对性地练,让每一个学生针对性地学到各自需要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1. 针对性地说
本学期笔者进行的是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初步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只有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学好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教师课前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五分钟的自学。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已有的认知水平发生了改变,如果教师还当学生一无所知,对学情的分析不准确,课堂上喋喋不休地满堂灌,即使讲得再好,也是浪费时间。因此,课堂的开始阶段应该多让学生谈谈通过自学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是实际生活中就有的、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笔者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有针对性地汇报自己自学的成果,这样,他们更容易有成就感,更乐于自学。同时,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自学情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为以后针对性地教打下基础。
2. 针对性地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用教,或者教师教了学生还不会的知识,教師也不用教。
那么课堂都让学生汇报,这不教、那不教,教师干什么呢?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汇报时,学生哪里说的不够完整,哪个定义只知道照课本念,哪道题的计算只会套公式,哪个地方的理解有争议……这些都是教师课堂上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如,在透镜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放大镜的一些用法,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表述使用的方法、使用的感受;而对于学生对所带眼镜分不清的情况,教师就有必要进行区别;而对于投影仪,学生只是见过,里边的结构却一无所知,教师就需要重点讲解结构及使用方法。由此可见,教师通过针对性地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教师通过针对性地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3. 针对性地练
学生课前通过自学,一部分内容教师不用教了,课堂教学时间自然就有了空余,此时,我们可以进行针对性地练习,也就是在一节课最后的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练习。课堂作业和当堂测试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造“假”的可能性较低,能够较准确地显示出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十分重要。如:在进行电路的教学中,学生对电路图的画法是一个新的认知,此时的课堂作业是真实的反映,教师进行批改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的辅导,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想学”、“会学”,进而“学会”的过程,它真正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二、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
班主任面对的是五十多个性格各异的学生,若要对每一个学生施以同等的关爱,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又是不可或缺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在于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特长,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针对性教育,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自己的某方面特长的期望和鼓励,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进而推进班主任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1.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初中学生具有敏感、叛逆、活泼、忧郁、渴望成熟等特点。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达到激励、感化、调节、榜样的作用,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特长,首先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其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其次要求班主任必须尽量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掌握学生心理、身体的成长动态,了解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趋势。同时,班主任可以深入教室、、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友爱情谊,消除师生的代沟、隔阂,真正关心体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 针对学生心理动态及特长进行针对性教育
班主任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特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以公正、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期望,会更加自尊、自强、自信、自爱,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取得如教师期望的效果。
教师有意识地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宣扬学生的某方面特长,并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有目的的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开学之初,笔者通过让学生自我介绍等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从而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在特定的场合给其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
3. 对有错误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批评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批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注意批评的艺术技巧,实事求是,就可以避免一些令人难堪的局面,维护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批评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情绪
人在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强烈地兴奋着,而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情绪下,人往往偏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倘若教师在学生这种情绪下实施批评教育,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火上浇油,造成“顶牛”现象。所以,当学生激动时,教师不能跟着激动,只有使学生平静下来,再进行批评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2)批评要注意环境
从心理学理论来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尤其注意自身的大众形象,爱面子,喜欢打扮,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加之心理还不成熟,往往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等特点。所以,教师的批评要注意环境、场合,要避免可能发生的学生对批评不服的现象。
(3)批评要注意与表扬、信任相结合
对犯错误的学生,尤其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如果对他们只是批评、指责,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他们,于是,他们不愿意接近教师,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批评往往是起不到作用的。因此,要使批评达到目的,就必须通过表扬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通过真诚的信任,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真心,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针对性关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特长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针对性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自己某方面特长的期望和鼓励,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关键词:教学;针对性;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85
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教师的教育只是基础性的教育,不能马上带来经济效益,但对塑造一个学生的人品、规范学生的行为来说,这种教育所受到的效益比所有的效益都高,因为孩子的成长将影响到一生的幸福。下面,笔者就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谈谈教育的针对性。
一、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往往不同,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因材施教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检测、调整所制定的学生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让学生针对性地说,然后教师针对性地教,最后师生共同针对性地练,让每一个学生针对性地学到各自需要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1. 针对性地说
本学期笔者进行的是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初步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只有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学好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教师课前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五分钟的自学。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已有的认知水平发生了改变,如果教师还当学生一无所知,对学情的分析不准确,课堂上喋喋不休地满堂灌,即使讲得再好,也是浪费时间。因此,课堂的开始阶段应该多让学生谈谈通过自学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是实际生活中就有的、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笔者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有针对性地汇报自己自学的成果,这样,他们更容易有成就感,更乐于自学。同时,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自学情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为以后针对性地教打下基础。
2. 针对性地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用教,或者教师教了学生还不会的知识,教師也不用教。
那么课堂都让学生汇报,这不教、那不教,教师干什么呢?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汇报时,学生哪里说的不够完整,哪个定义只知道照课本念,哪道题的计算只会套公式,哪个地方的理解有争议……这些都是教师课堂上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如,在透镜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放大镜的一些用法,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表述使用的方法、使用的感受;而对于学生对所带眼镜分不清的情况,教师就有必要进行区别;而对于投影仪,学生只是见过,里边的结构却一无所知,教师就需要重点讲解结构及使用方法。由此可见,教师通过针对性地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教师通过针对性地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3. 针对性地练
学生课前通过自学,一部分内容教师不用教了,课堂教学时间自然就有了空余,此时,我们可以进行针对性地练习,也就是在一节课最后的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练习。课堂作业和当堂测试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造“假”的可能性较低,能够较准确地显示出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十分重要。如:在进行电路的教学中,学生对电路图的画法是一个新的认知,此时的课堂作业是真实的反映,教师进行批改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的辅导,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想学”、“会学”,进而“学会”的过程,它真正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二、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
班主任面对的是五十多个性格各异的学生,若要对每一个学生施以同等的关爱,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又是不可或缺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在于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特长,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针对性教育,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自己的某方面特长的期望和鼓励,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进而推进班主任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1.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初中学生具有敏感、叛逆、活泼、忧郁、渴望成熟等特点。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达到激励、感化、调节、榜样的作用,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特长,首先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其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其次要求班主任必须尽量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掌握学生心理、身体的成长动态,了解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趋势。同时,班主任可以深入教室、、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友爱情谊,消除师生的代沟、隔阂,真正关心体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 针对学生心理动态及特长进行针对性教育
班主任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特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以公正、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期望,会更加自尊、自强、自信、自爱,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取得如教师期望的效果。
教师有意识地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宣扬学生的某方面特长,并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有目的的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开学之初,笔者通过让学生自我介绍等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从而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在特定的场合给其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
3. 对有错误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批评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批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注意批评的艺术技巧,实事求是,就可以避免一些令人难堪的局面,维护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批评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情绪
人在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强烈地兴奋着,而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情绪下,人往往偏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倘若教师在学生这种情绪下实施批评教育,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火上浇油,造成“顶牛”现象。所以,当学生激动时,教师不能跟着激动,只有使学生平静下来,再进行批评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2)批评要注意环境
从心理学理论来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尤其注意自身的大众形象,爱面子,喜欢打扮,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加之心理还不成熟,往往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等特点。所以,教师的批评要注意环境、场合,要避免可能发生的学生对批评不服的现象。
(3)批评要注意与表扬、信任相结合
对犯错误的学生,尤其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如果对他们只是批评、指责,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他们,于是,他们不愿意接近教师,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批评往往是起不到作用的。因此,要使批评达到目的,就必须通过表扬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通过真诚的信任,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真心,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针对性关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特长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针对性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自己某方面特长的期望和鼓励,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和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