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皮糖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n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老家屋后,有两棵橙树,每年树上都会挂满果实。
  橙是野生的,橙肉很酸,母亲把它们挑到集市上卖,人们只买橙皮熬糖,没人要橙肉。母亲只好把橙皮剥下来贱卖,然后再从小店买上一大碗亮晶晶的橙皮糖,拿回家给我们吃。
  外婆和我都特别喜欢吃酸甜醇香的橙皮糖。母亲说:“娘,您那么喜欢吃,要不,我们自己来做。反正这两棵大橙树结出的酸橙,也賣不了多少钱。”外婆一听,自是欢喜地应允。
  制作橙皮糖需要橙皮、谷芽粉末和红薯熬制的糖浆。等到次年橙树结果,要将橙皮剥好、洗净、晾干;把瘪谷放在小箩筐里,淋温水,催谷芽,晒干研成粉末备用;红薯则需等到霜降后挖出,放上几天,就特别香甜了。
  最花时间的要数洗橙皮。橙皮要先用水泡软,然后放进竹篓,浸在池塘的浅水处,用脚去踩,踩几下,把橙皮翻过来,再踩一踩。这样,才能去除橙皮的苦涩味。踩橙皮时最有趣,我不是往母親身上泼些水珠,便是往外婆脸上溅些水花。外婆嗔怪我,用力捉稳竹篓,怕我滑进池塘。母亲则扬起手,一边装模作样地拍打我白嫩的小脚丫,一边说:“就你这小丫头顽皮,你看哥哥比你老实多了。”踩了一下午,母亲拿起一块橙皮,用清水洗净,尝了下,递给外婆说:“娘,您尝下,好像没有苦味了。”外婆说:“拿回家用井水再揉两次就行了。”
  接下来,是熬糖。母亲会把红薯放进大锅里煮熟,再抱一捆新竹条,用力将锅里的红薯插烂。这时母亲会叫父亲帮忙,父亲很不情愿地说:“为了吃这橙皮糖,忙活了一天还没忙完,你们也不嫌折腾?”母亲抹着汗,笑着把竹条递给父亲说:“快点,咱娘和孩子们喜欢吃。”
  等红薯浓稠至糖汁状,需用布滤掉残渣,把谷芽粉末撒到糖汁里搅匀,用小火温着。第二天,把橙皮倒进去,略加温,来回翻滚让橙皮均匀地沾上糖汁。当橙皮成了晶莹剔透的黄色,细软、甘甜又带些许苦味的橙皮糖便做好了。
  橙皮糖晾凉后,除了给自家人解馋,母亲还会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送上一些。这个一小碗,那个一大碗,等给大家都送完,家里便所剩不多了。即便是这样,只要有人从家门前经过,母亲还是会很热情地给她们盛些橙皮糖。秋末冬初,只要有人来我家,第一句话便问,“还有橙糖不?” 多年过去,母亲不在了,我再也没吃过橙皮糖。跟亲戚邻居聊天,她们都会说,“好想你妈做的橙糖,街上卖的,都没那个味道,没你妈做的好吃。”
  ……
  “妈,谷芽是做什么的?”
  “甜的,可当白糖!”
  “妈,为什么用红薯熬橙糖?”
  “红薯有营养,对身体好,还甜香柔润!”
  与母一别九年,儿时的话犹在耳边。我常常于不经意间,怀念母亲做的橙皮糖。
其他文献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国,具有明显差异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不同的饮食偏好,进而形成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如今,虽然交通发展,人口流动加大,各地饮食出现了大融合趋向,但总的原则依旧没有发生变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反映出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南方清淡  清朝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南方天气热,夏季易出汗,人体外热内虚,脾胃消化
期刊
小时候很喜欢吃爆米花。老师傅制作的时候往往会在其中添加一种“神秘材料”,爆出来的玉米花不仅特别甜,整个空气都会随着砰的一声响,弥漫开香甜诱人的味道。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个“神秘材料”原来是糖精,其甜度是蔗糖的上百倍,只需一點点,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在那個物质生活稍显匮乏的年代,它给我们这些孩子增加了不少的乐趣。但在今天,那些被打上“人工”“合成”“不健康”烙印的各种食物“精”——食品添加剂,则
期刊
大多地方小吃的名号都由其地名而起,“大柳面”也不例外。山东宁津县城往北约10公里处有个大柳镇,此面就是这个镇上的张家面铺所创,因此得名。更巧的是这面的颜色颇似初夏嫩黄的柳叶,“地利”加上“色和”,所以这“大柳面”的名称便非它莫属了。  关于大柳面的来历,坊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泰山脚下住着一个叫石敢当的石匠,力大无穷,心地善良。因为平日里常常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所以他不但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