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材,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如何进行改革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教学 内容
近几年的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其落脚点大都在教材的理解深化方面。试题的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渗透着大量引申出的知识和观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传统的“以本为本”式的教学早已过时,脱离教材搞“题海战术”也难以奏效,出路在于改革历史教学内容,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
1.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配有较详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需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的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2.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
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全面了。
3.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现象从某一特定方面的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行教材,采用的是叙事为主的体裁,对众多的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这就给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留下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权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认清本来面目,必须揭示每一项内容的实质:①对任何条约、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着中国的海关管理权;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实质上是美国企业凭借的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进而占有中国市场,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美国“门户开放”完全是根据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其结果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非但未减轻,反而进一步加深。
4.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历史才成为科学。我们的教材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对大量史实的表述与评论,只是体现某一观点,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述,许多问题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把有关史实归类总结,然后揭示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史实的理解主要靠建立知识体系,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设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示意图——根据韩连琪主编的《中国历史问题全解》第479页图表改制(齐鲁书社出版),从图中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企业的投资,从1895年开始到1897年出现第一次高峰,1901年跌落到谷底,1906年又出现更大的高峰,到1911年又一次回落到谷底。这一大起大落波浪式发展的现象说明,外国资本输出初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的投产和扩大,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会受极大摧残,迅速走向萧条、衰落。因此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中国的民族工业就永远发展不起来,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途径很多。但体现在每一节课上的确不容易,需要教师有超于教材几倍的水平。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另一方面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就一定会使历史教学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教学 内容
近几年的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其落脚点大都在教材的理解深化方面。试题的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渗透着大量引申出的知识和观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传统的“以本为本”式的教学早已过时,脱离教材搞“题海战术”也难以奏效,出路在于改革历史教学内容,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
1.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配有较详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需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的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2.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
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全面了。
3.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现象从某一特定方面的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行教材,采用的是叙事为主的体裁,对众多的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这就给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留下了十分广阔的天地。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国的权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认清本来面目,必须揭示每一项内容的实质:①对任何条约、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着中国的海关管理权;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实质上是美国企业凭借的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进而占有中国市场,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美国“门户开放”完全是根据列强,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没有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其结果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非但未减轻,反而进一步加深。
4.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历史才成为科学。我们的教材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编写的,但对大量史实的表述与评论,只是体现某一观点,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章节中,缺乏系统完整的表述,许多问题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上,把有关史实归类总结,然后揭示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史实的理解主要靠建立知识体系,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增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分析,学生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外国对华资本输出越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越发展。为了讲清二者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把两件事同时放到一定的历史空间中对比,设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示意图——根据韩连琪主编的《中国历史问题全解》第479页图表改制(齐鲁书社出版),从图中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企业的投资,从1895年开始到1897年出现第一次高峰,1901年跌落到谷底,1906年又出现更大的高峰,到1911年又一次回落到谷底。这一大起大落波浪式发展的现象说明,外国资本输出初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随着外资企业的投产和扩大,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会受极大摧残,迅速走向萧条、衰落。因此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赶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中国的民族工业就永远发展不起来,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规律。
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途径很多。但体现在每一节课上的确不容易,需要教师有超于教材几倍的水平。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另一方面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就一定会使历史教学出现一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