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丑书”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晓岚不善书在当时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昭裢在《啸亭杂录》中说:“近时纪晓岚、袁简斋太史皆以不善书著名。”不善书的除了纪晓岚外还有那个著名的袁枚。袁枚的字见仁见智,但纪晓岚的书法不登大雅却是实情。
  赵慎轸《榆巢杂识》卷上云:“河间师,博洽淹通,今世之刘原父、郑渔仲也。独不善书。即以书求者,亦不应。尝见斋中砚师匣,镌二诗于上云:‘笔札匆匆总似忙,晦翁原自笑钟王。老夫今已头如雪,恕我涂鸦亦未妨。’‘虽云老眼尚无花,其奈疏慵日有加。寄语清河张彦远,此翁原不入书家。’”赵慎轸把纪晓岚比作宋代的著名学者刘敞、郑樵,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可以担当这个比喻。但他因为字写得不好,不为人题字,还很谦虚地说自己“寄语清河张彦远,此翁原不入书家”:告诉那个写《法书要录》的张彦远吧,这个老头儿写不了字。
  纪晓岚晚年的时候说自己“自四岁至今,无一日离笔砚”(《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他对自己的诗颇为自负,但对于写字却很谦虚地说“余稍能诗而不能书”(《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在皇帝赐砚后写诗说自己“笔札从来似墨猪”(《赐砚恭纪八首之四》)。
  他在嘉庆七年十月十日给鲍树堂的信中说:“上次承惠歙砚,已手为铭识,述所自来。石庵相国亦极把玩赞叹,今又承致辞此旧石,欣忭何似。惟一生书似方平,不免有负此二砚耳。”大意说,上次您送我的歙砚真好,我已经刻上了砚铭,述说了缘由,刘墉相国也很喜欢呢。今天您又给题辞,真是高兴啊!只是我这辈子写字很糟,真是对不起这么好的石头啊。
  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说纪晓岚的字“最糟”,“字写得像旧社会小店铺记账本上的那样,他在所撰《阅微草堂笔记》中说自己不善书是实在话而并非谦词,在过去科举时代的文人字中确实可斥之为‘恶书’”(《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尽管字写得不好,但由于他识见甚广,对于书论颇有见识。在他给好朋友刘墉临王羲之帖写的跋语中说:“诗文晚境多颓唐,书画则晚境多高妙。倪迂写竹似芦,石田翁题咏之笔每侵画位,脱略畦封,独以神韵天机,所谓别趣横生,几几乎不自觉也。石庵今岁八十四,余今岁八十,相交之久无如我二人者。余不能书,而喜闻石庵论书。盖其始点规画矩,余见之。久而拟议变化,摆脱蹊径,余亦见之。今则手与笔忘,心与手忘。虽石庵不自知亦不能自言矣。此所临摹,以临摹为寄焉耳,勿以似不似求之。”(《书石庵相国临王右军帖后》,见《纪文达公遗集文集》卷十一)他说,诗文到了晚年会呈现出颓唐的境况,书法、绘画则正相反,人到晚年会渐入佳境。刘墉的字从开始时的点画规矩我见过,后来的独成一家,我也见过,现在晚年的字,已经人书具老,手、笔、心三者俱忘,刘墉自己都意识不到也说不出来了。临摹嘛,意在寄意,不能光看像不像。对老朋友的这番兴到之语,刘墉一定很高兴。
  纪晓岚的字写得虽然不好,但对文房用具却很讲究。
  他有明末著名的制笔专家刘必通所制的硬尖笔,这个品牌据记载“名著一时,起家巨万”(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八),连著名书家董其昌(谥文敏)都为它做过形象代言人。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六四《石画轩草》七有《董文敏书刘必通卖笔木牌》:“礼曹门下缚笔工,百年来说刘必通。卖笔老人为我说,及闻乃祖识董公。董公初擢容台日,声名走卒喧儿童。每逢下直望舆拜,墨本旧作纱橱笼。雕镌挂向市阂口,问价传到沧海东。十年票本笔盈笥,追陪钱七与纪四。纪四自嘲古锦囊(晓岚以锦囊囊之,自题句谓:‘虽不善书,而用此笔,以傲人也’),钱七醉满欹斜字。”(周绍良:《蓄墨小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纪四自嘲古锦囊”,这个“纪四”就是纪晓岚(纪晓岚在兄弟中排行第四),他写的字不好,但有这么好的笔还是很骄傲的,用锦囊装着,还写上:“虽不善书,而用此笔,以傲人也。”
  他的砚台更是著名,有《阅微草堂砚谱》传世,且曾自号书房日“九十九砚斋”。乾隆五十九年,伊秉绶编辑纪晓岚砚铭草稿成册,赵怀玉次韵题后云:“阅微室左拓窗纱,想见挥毫落彩霞。持与柳家新样比,可能敛手笑姜芽。”所以看到他的《笔铭》等,就觉得很好笑了。《笔铭》:“毫毛茂茂中书君,我之役尔良已勤。郛尔管城策尔勋,尔其努力张我军,使我落纸如烟云。”
  由于是当时的名人,即使“以书求者,亦不应”,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难免俗。市面上流传的纪晓岚墨宝颇多,他曾经给书店“声遥堂”题写过匾额,在清末被尊为琉璃厂“八大匾额”之一。但从河北省博物馆藏几幅落款为纪晓岚的字来看,风格很不一致,代笔的可能性很大。
  谢稚柳先生在《北行所见书画琐记》中记载纪晓岚试帖诗手稿一卷:“纪昀试帖诗手稿一卷,诗共十一首,其中有和御制诗,后附一启云:‘请为托相好代书。’诗稿作小楷,稚拙之至,与平日所见者全不类,此定是真笔。纪昀实不能书,即数行馆阁小楷,亦须请人代笔。世所流传其条幅楹联之类,可知其概非出于本人之手。”
  即使《四库全书总目》的精简本《四库简明目录》也是请人代笔的。王钟翰先生在《辨纪晓岚手书(四库简明目录>》(刊于1937年4月23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3期,后收入《清史杂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说:“此本书法清整而署其名。或亦倩人代笔者……试取《阅微草堂砚谱》甲子三月六日晓岚所题‘墨渖浓于漆’一砚与此本相较,足知非出一人手笔。”
  他的“相好”就我们所知有两个。一是刘墉,尽管“刘文清公书名重于当世,但轻易不肯为人书,故时人欲求其墨宝甚难”(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但对于老友还是慷慨的,前人记载:“纪文达公出刘文正公门,与刘文清公相友善,文达凡自制联语皆求文清书。余所知有:‘浮沈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一习气未除犹识字;名心已退不谈文。’‘两登耆宴今犹健,五掌乌台古所无。’”(《思福堂笔记》卷下)另一个就是他的学生赵春涧。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中纪晓岚记载了一件让他很没面子的事。说沧州有个老尼叫慧师父,是个德行严整的高僧,“乾隆甲戌乙亥间,年已七八十矣,忽过余家,云将诣潭柘寺礼佛,为小尼受戒……临行,索余题佛殿一额,余属赵春涧代书。合掌曰:‘谁书即乞题谁名,佛前勿作诳语。’为易赵名,乃持去,后不再来”。说明代笔的事是有的,尽管在比丘尼面前有些“佛法书法两不知”(《刘石庵相国藏经残帙歌》)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喜欢他的字。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编1683》中说:蒋香生藏清代名人尺牍殊富,其与叶鞠裳书,谈及收藏事,云:“纱帽中独纪文达亲笔绝少,此老字虽不佳,然极妙也。我兄有见,切宜珍重,勿轻弃之。”民国时期有一些风雅之士,如孙师郑貌似纪晓岚,丁仁(辅之)藏有纪晓岚烟斗拓片等,郑逸梅《艺林散叶》都有记载,爱屋及乌也在情理之中。
其他文献
一、打碗碗花之异名及传说    80后的一代人,小学的时候大都学过一篇叫做《打碗碗花》的课文,也因此知道了打碗碗花会使人打碗这样的传说。  我原以为我没有见过这种神奇的花朵,因为在我的家乡,并无“打碗碗花”这个名字,也无打碗碗花会打碗这样的说法。然而我在网上找到了打碗碗花的图片,那种普通的小花,在我的家乡,叫做“酒盅盅花”,因其形状像一个小小的酒盅。有时也叫“喇叭叭花”,也是因了形状。不过在我的家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我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设计+应用”的
期刊
二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展开全方位的竞赛,试图用它们的影响力控制整个世界.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
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政治课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具有思维空间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使教学环节衔接紧凑,教学过程通达顺畅。以情境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悲剧,中华民族心理整体缺乏悲剧意识,实际上这是套用西方悲剧理论所得出的片面看法。本文通过西方文艺复兴后期文学与中国晚明后期文学的具体文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不同潜质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性的、有利
期刊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是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争吵过的问题,到今天也没有结束。从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的分野到“革命文学”论争,阶级话语的介入使文学与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