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的尿液中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和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PG)含量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20例为排斥组,另选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的受者20例为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起,连续30d留取晨尿,利用Luminex 2000检验操作平台,通过PlexMark三联肾损伤标志物
【机 构】
:
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的尿液中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和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PG)含量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20例为排斥组,另选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的受者20例为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起,连续30d留取晨尿,利用Luminex 2000检验操作平台,通过PlexMark三联肾损伤标志物试剂盒检测两组受者移植后30d内每天的尿液中IP-10、Mig和OPG的水平.结果 排斥组的尿IP-10为(394.7±67.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3.8) ng/L(P<0.05).排斥组的尿Mig水平为(443.0±88.9) ng/L,对照组仅为(15.7±6.99) ng/L,排斥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尿OPG的峰值水平,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斥组在排斥时间段尿IP-10和Mig的水平显著高于非排斥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水平在不同时刻均与血肌酐浓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IP-10与血肌酐的相关系数(R2)=0.8673,P<0.01,Mig与血肌酐的R2=0.7951,P<0.01,IP-10和Mig的变化时间早于血肌酐,而排斥前后OP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液中IP-10和Mig含量的升高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相关,可早期反映亚临床肾小管损伤,且其变化早于血肌酐的升高,有望成为独立指标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和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存活率已达到90%以上,但供肝短缺严重制约了肝移植的应用.我国肝移植供、受者之比高达150∶1.为此,必须致力于扩大供者来源。
目的 探讨年龄≥60岁的老年肝移植受者术前和术后的评估、治疗特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002年6月至2012年3月间单中心共进行肝移植110例,其中年龄≥60岁者12例(占10.9%),为老年组,以年龄<60岁的受者98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肝移植受者术前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肝移植术中情况和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结果 老年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16.4±5.7)分,对照组为(24
大多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发病时年龄较大,因CLL呈惰性病程,临床上通常不将高强度治疗方案作为治疗CLL的一线应用,但少数患者的CLL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较快,必要时需考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鉴于allo-HSCT的风险较高,故明确适应证和选择移植时机至关重要.本文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目的 比较小剂量与常规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肾移植受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26例诊断为IPFI的肾移植受者的资料.患者使用L-AmB治疗,按照药物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0.2~0.5mg·kg-1·d-1,19例)和常规剂量组(1~5 mg· kg-1·d-1,7例).结果 小剂量组药物使用疗程为(20
目的 探讨棉子糖低钾右旋糖酐(RLPD)液保存供肺的效果.方法 自2002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完成肺移植131例,其中单肺移植81例,双肺移植50例.供者129例,其中2例供者的左、右肺分别移植给4例受者.供肺获取时先用RLPD液顺行灌注4L,再逆行灌注1L,随后将供肺保存于3L低温RLPD液中.根据供肺冷缺血时间长短及供肺质量决定是否行二次灌注.手术期间严密监测受者动脉血液气体、平均肺动脉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其修复在肾移植中不可避免,它们是影响移植肾早期功能恢复和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肾脏IRI及其修复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肾脏缺血再灌注(IR)期间多种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因素和途径被激活,一方面促进肾脏细胞凋亡,参与肾脏IRI;另一方面则抑制肾脏细胞凋亡,减轻肾脏IRI,参与损伤后修复.本文就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修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目的 对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技术进行改良,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间41例采用改良的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技术切取供肾的临床资料.改进的方法包括:(1)肾脏游离采用钝性分离加剪刀锐性分离,超声刀间断止血的联合方法进行 ;(2)肾动、静脉及输尿管充分游离完毕后,在侧腹部自Trocar套管孔向下做平行腹直肌切口约5~6 cm长,沿肌纤维走行方向分别钝性分离牵
目的 探讨高渗枸橼酸盐嘌呤Ⅱ( HC-AⅡ)器官保存液保存供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选择9家移植中心等待肾脏移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以HC-AⅡ保存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肾,对照组接受以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盐(HTK)保存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肾.结果 进入全分析人群(FAS)的患者共277例,其中试验组137例,
强效免疫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问世前,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非常高,而移植肾的存活率较低.环孢素A的出现显著降低了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了移植受者的存活率.而他克莫司的出现则进一步降低了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和受者的存活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美国器官分配网络(UNOS)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尸体肾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肾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66.5%和81.3%.与环孢素A相比,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供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间170例活体肝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供肝类型分为右半供肝组和左半供肝组,采用Clavien分类系统对术后早期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间供者年龄、身高体重指数、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半供肝组比较,右半供肝组实际切取的供肝重量较大(P<0.05),残余肝重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