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遂宁步云和雅安的有关工作都是一个团队的共同作为,如果只对我个人嘉奖可能不太合适,如果那样我对不起那些风雨同舟的战友。所以,我目前不方便接受媒体采访。”现在,张锦明刻意回避与外地媒体的接触,主动藏起了她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对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新闻媒体。
早在去年7月,在《南方周末》记者朱红军的报道《倾力推民主十年触坚冰,女书记艰难试验不言悔》付印前的最后一刻,张锦明要求删去文中儿子在博客里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争民主的女人”。由此朱红军认为:“谨言慎行,这大概是她10年来游走在敏感地带,仕途却大体平稳的原因。”
作为市场产品的干部
2002年底,雅安市雨城区进行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县级党代表的直选。以往代表选举时“定调子”、“划框框”的做法已被改变,党员参与党代会选举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激发。拥有11440名党员的雨城区就有1380人报名,选举结果产生159名区党代表,“选举的巨大差额,使整个选举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一些领导干部落选党代表的事情发生了”。
2003年3月,中纪委研究室潜心研究制度建党的学者李永忠在对雅安市雨城区和荥经县的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后认为:雅安市的试点工作开展得不错,关键是突出地抓了代表选举、代表大会、代表日常行权三个重要环节。李永忠用“作用积极、效果明显”概括了雅安市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效果。
2004年1月,130名县政协委员应邀列席中共雅安市荥经县委第十一届二次代表大会,而不再列席同级人代会。雅安市的组织干部刘雪松认为,“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精神。”
这一系列改革的推动者,时任雅安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的张锦明,在2006年全国实行副书记“减负”后担任专职副书记,按照常委分工负责制不再分管组织工作,而作为主要试点区的雨城区委书记也已三易其人,而常任制仍然在继续进行。
张锦明认为,按照其多年的学习和理解,真正的共产党组织是不应该有任何私利的,在中国作为执政党,这样的面目和实质应该表现得更清晰。由此,共产党的干部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不需要多说的。众所周知的情况是现在党的许多干部让老百姓很不满意,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而更有干部来源及自身修养的原因。
她经常喜欢用经济的观点来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比喻干部问题:体制和组织部门是负责制造干部的,其就像市场上的一件产品,质量好不好,得由消费者来说;那么体制和组织部门制造的干部好不好,也得由老百姓来评判。道理很简单,如果老是制造一些不合格的产品让老百姓不满意,短期内老百姓只会对产品有意见,长久就一定会对生产厂家有意见,甚至怀疑其能力和信誉了。
张锦明表示,“通过很多经验和教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之后,自己深刻体会到我们的体制和组织必须制造出合格、优秀的干部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于执政党的需要,真正成为为广大老百姓谋利益的一分子。”
女书记的风采
女书记张锦明是一位积聚着诸多问号的“神秘官员”,10年来,她在中国内地掀起的每一场基层政治改革,都会有海内外大批记者“不请自来”。她表示,只有执政党的成员不断探询改革出路,才能保证党的生机和活力,“自己是体制的受益者,党给自己太多,而自己却没有给党太多,为此常有负疚之感”。
张锦明认为,中国把政治和政治人物神秘化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让老百姓充分了解政治的含义,了解政治人物所作所为的原因,其实是把许多复杂事情简单化的办法。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是得到广大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而不能靠神秘、靠体制来保障自己的地位和权威。
在多年的具体工作中,张锦明还感受到其实老百姓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求政府为他做到什么,而是希望有人能够耐心听听他们的诉求,所以她相信老百姓愿意选择的干部,肯定是愿意听其表达意见的人。
事实上,在闺中密友眼里,张锦明还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女人,不囿陈规,对新生事物包容接纳。在遂宁当了书记后,有一次张锦明去成都开会,把头发染成了黄红色,竟然成了遂寧市市中区第一个染头发的公务员。拥有女性爱美之心的张锦明还常去淑女屋之类的小店,买公主裙。有时去街头地摊,看到好的艺术戒指,买了就戴,还染指甲,手上、脚上都做。
朋友和她开玩笑,“党的女书记怎么这样?”张锦明反问道:“党的女书记为什么不能这样?”
也是在出任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时,张锦明开始加入救助贫困学子的行列。在2000调到雅安工作后,她在网络上欣喜地发现了一个叫做“爱心世界”,旨在帮助穷苦孩子的小团体,是由雅安几个善良青年发起的,于是张锦明就注册了一个网名与他们交流,后来还参加了他们的扶贫助困活动,网友们不叫她张书记,叫她“张师”。张师曾对这几个青年人说,他们是“雅安市最好的青年”,这也是她爱上雅安的原因之一。
“爱心世界”虽然有了张锦明这个领导做网友,却一点没有沾上光。他们往往要奔走几个小时才能去到某个山区,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个发起人的旧奥托车。反而是张锦明经常沾他们的光,坐那辆小车。
2008年,张锦明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但她仍很注意自己的仪表,在听到别人“年轻”、“有魅力”的赞扬后,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个热爱生活的女书记和所有女同胞们一样,希望岁月的沧桑不会抹去女性的美丽与骄傲。
敏感官员
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上任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马上遭遇了下辖4个乡镇领导班子多名成员相继出现经济问题的窘况。中国官场腐败现象的严重,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有关。面对群众的非议和责难,她也很窝火,但是“当时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挽回一个基层党组织的信誉”。
“我是被逼无奈,才误入民主试验田”。后来张锦明一直这样解释。1998年4月,市中区保石镇实行镇长公选,600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再经乡镇人代会投票决定最终镇长人选。较之过往组织意图主导的历史,民意被公然推上了前台。随后,四川电视台的《共产党人》栏目公开赞誉其为四川省第一次乡镇公选试验。
随后,横山镇取消了党内提名限制,东禅镇和莲花镇则是从行政长官层面转为真正的“一把手”党委书记的党内公选。于是,横山镇非共产党员的邓少斌在公选中胜出,成为遂宁市有史以来第一个党外镇长。
“党的宗旨告诉我,必须把群众普遍性的合理要求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并组织他们以相对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开展下去。”张锦明后来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
早在去年7月,在《南方周末》记者朱红军的报道《倾力推民主十年触坚冰,女书记艰难试验不言悔》付印前的最后一刻,张锦明要求删去文中儿子在博客里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争民主的女人”。由此朱红军认为:“谨言慎行,这大概是她10年来游走在敏感地带,仕途却大体平稳的原因。”
作为市场产品的干部
2002年底,雅安市雨城区进行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县级党代表的直选。以往代表选举时“定调子”、“划框框”的做法已被改变,党员参与党代会选举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激发。拥有11440名党员的雨城区就有1380人报名,选举结果产生159名区党代表,“选举的巨大差额,使整个选举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一些领导干部落选党代表的事情发生了”。
2003年3月,中纪委研究室潜心研究制度建党的学者李永忠在对雅安市雨城区和荥经县的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后认为:雅安市的试点工作开展得不错,关键是突出地抓了代表选举、代表大会、代表日常行权三个重要环节。李永忠用“作用积极、效果明显”概括了雅安市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效果。
2004年1月,130名县政协委员应邀列席中共雅安市荥经县委第十一届二次代表大会,而不再列席同级人代会。雅安市的组织干部刘雪松认为,“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精神。”
这一系列改革的推动者,时任雅安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的张锦明,在2006年全国实行副书记“减负”后担任专职副书记,按照常委分工负责制不再分管组织工作,而作为主要试点区的雨城区委书记也已三易其人,而常任制仍然在继续进行。
张锦明认为,按照其多年的学习和理解,真正的共产党组织是不应该有任何私利的,在中国作为执政党,这样的面目和实质应该表现得更清晰。由此,共产党的干部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不需要多说的。众所周知的情况是现在党的许多干部让老百姓很不满意,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而更有干部来源及自身修养的原因。
她经常喜欢用经济的观点来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比喻干部问题:体制和组织部门是负责制造干部的,其就像市场上的一件产品,质量好不好,得由消费者来说;那么体制和组织部门制造的干部好不好,也得由老百姓来评判。道理很简单,如果老是制造一些不合格的产品让老百姓不满意,短期内老百姓只会对产品有意见,长久就一定会对生产厂家有意见,甚至怀疑其能力和信誉了。
张锦明表示,“通过很多经验和教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之后,自己深刻体会到我们的体制和组织必须制造出合格、优秀的干部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于执政党的需要,真正成为为广大老百姓谋利益的一分子。”
女书记的风采
女书记张锦明是一位积聚着诸多问号的“神秘官员”,10年来,她在中国内地掀起的每一场基层政治改革,都会有海内外大批记者“不请自来”。她表示,只有执政党的成员不断探询改革出路,才能保证党的生机和活力,“自己是体制的受益者,党给自己太多,而自己却没有给党太多,为此常有负疚之感”。
张锦明认为,中国把政治和政治人物神秘化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让老百姓充分了解政治的含义,了解政治人物所作所为的原因,其实是把许多复杂事情简单化的办法。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是得到广大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而不能靠神秘、靠体制来保障自己的地位和权威。
在多年的具体工作中,张锦明还感受到其实老百姓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求政府为他做到什么,而是希望有人能够耐心听听他们的诉求,所以她相信老百姓愿意选择的干部,肯定是愿意听其表达意见的人。
事实上,在闺中密友眼里,张锦明还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女人,不囿陈规,对新生事物包容接纳。在遂宁当了书记后,有一次张锦明去成都开会,把头发染成了黄红色,竟然成了遂寧市市中区第一个染头发的公务员。拥有女性爱美之心的张锦明还常去淑女屋之类的小店,买公主裙。有时去街头地摊,看到好的艺术戒指,买了就戴,还染指甲,手上、脚上都做。
朋友和她开玩笑,“党的女书记怎么这样?”张锦明反问道:“党的女书记为什么不能这样?”
也是在出任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时,张锦明开始加入救助贫困学子的行列。在2000调到雅安工作后,她在网络上欣喜地发现了一个叫做“爱心世界”,旨在帮助穷苦孩子的小团体,是由雅安几个善良青年发起的,于是张锦明就注册了一个网名与他们交流,后来还参加了他们的扶贫助困活动,网友们不叫她张书记,叫她“张师”。张师曾对这几个青年人说,他们是“雅安市最好的青年”,这也是她爱上雅安的原因之一。
“爱心世界”虽然有了张锦明这个领导做网友,却一点没有沾上光。他们往往要奔走几个小时才能去到某个山区,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个发起人的旧奥托车。反而是张锦明经常沾他们的光,坐那辆小车。
2008年,张锦明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但她仍很注意自己的仪表,在听到别人“年轻”、“有魅力”的赞扬后,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个热爱生活的女书记和所有女同胞们一样,希望岁月的沧桑不会抹去女性的美丽与骄傲。
敏感官员
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上任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马上遭遇了下辖4个乡镇领导班子多名成员相继出现经济问题的窘况。中国官场腐败现象的严重,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有关。面对群众的非议和责难,她也很窝火,但是“当时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挽回一个基层党组织的信誉”。
“我是被逼无奈,才误入民主试验田”。后来张锦明一直这样解释。1998年4月,市中区保石镇实行镇长公选,600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再经乡镇人代会投票决定最终镇长人选。较之过往组织意图主导的历史,民意被公然推上了前台。随后,四川电视台的《共产党人》栏目公开赞誉其为四川省第一次乡镇公选试验。
随后,横山镇取消了党内提名限制,东禅镇和莲花镇则是从行政长官层面转为真正的“一把手”党委书记的党内公选。于是,横山镇非共产党员的邓少斌在公选中胜出,成为遂宁市有史以来第一个党外镇长。
“党的宗旨告诉我,必须把群众普遍性的合理要求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并组织他们以相对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开展下去。”张锦明后来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