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尝试差错——让学生畅所欲言
数学学习与尝试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尝试——错误——尝试——错误……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问题时,我列出一组数: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453 186 219。当学生判断做出判断后:我再次提问: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发现问题的不对之处;接着出示第二组数:21、18、51、210能否被3整除?同样学生们经过不断的讨论,举例,论证和争辩后,最后学生一致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想要被3整除,那么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总和能被3整除,最后根据这一论点,我出示第三组数:让学生们按照上述论点判断下面的数能否被3整除……孩子们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尝试改正错误,不断地解决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学生经历了从猜想到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从错误到逐渐逼近正确答案。
二、善待差错——让学生拥有自信
新世纪下的新型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在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这一问题时不仅是要用一颗平等宽容的心去正确对待,更要呵护因为出错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重拾自信,更应让他们了解,在求学过程中出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反而能更好更快的让他们掌握到新知识,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我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给你一个梯形,它的上底长2.5米,下底长4.5米,高2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解答的:2.5 4.5=7m2。这俗人解法引起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感到十分的难堪。老师没否定这位学生的这种解法,反而让他先讲讲他自己的思路,通过它的讲解,知道他是省略了一个乘以2及除以2的这个过程,虽然数字正确,但是结果不一样,一个是长度,一个是面积。但是在进行口算时可以采用该同学的这种算法,比较简便。于是老师继续问:是谁让我们找到了更简便的计算方法的?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全部看向刚刚那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样就使得那位同学产生了自信和对学习的更加投入。
三、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或理解不正确的现象发生,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急于求成轻易地判断学生的对与错,更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也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说出他得出这一论点的想法和根据。让他们自己去找身边所需的验证材料。例如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这样的验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其中一张把它平均分成8小份,把7小份涂上颜色,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另一张平均分成5小份,其中4份涂上颜色,两相比较,可以看出7/8比4/5大:还可以用两根一样长的线段进行比较……这样的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提供自己最喜欢,感到最亲切的验证材料的方法也更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大家得出了7/8比4/5大这一结论。
四、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正视它,研究它,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素材之一。
曾经有位特级老师让学生用圆规先在纸上尝试着画上一个圆,然后,从中选择几幅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们观察这些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把圆的起点和终点画在不同的位置上,有的把圆画成了鸡蛋似的,有的将圆的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还有的画得就比较标准了。同学们看到这些作品时都笑了,纷纷指出哪些不是圆,哪些画错了。然后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像炸开了锅似的,答案百出。这时老师继续问道:“我们在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到底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则美观的圆呢?”这时的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也比较活跃,纷纷提出了画圆的方法。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位老师巧妙的预设了错误,从学生现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出错,并让学生在纠正自己的错误的同量加深对画圆的方法的理解,使得画圆的方法在课堂中自动生成。这样的课堂因为“错误”而精彩、生动,学生的记忆也因为“错误”而深刻、难忘了。
五、结论
歌德曾说过:“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老师在对等学生出现的错误时,不应只是一味的否定或是告知其正确答案,相比较于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了解出错的原因并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性。
数学学习与尝试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尝试——错误——尝试——错误……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问题时,我列出一组数: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453 186 219。当学生判断做出判断后:我再次提问: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发现问题的不对之处;接着出示第二组数:21、18、51、210能否被3整除?同样学生们经过不断的讨论,举例,论证和争辩后,最后学生一致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想要被3整除,那么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总和能被3整除,最后根据这一论点,我出示第三组数:让学生们按照上述论点判断下面的数能否被3整除……孩子们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尝试改正错误,不断地解决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学生经历了从猜想到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从错误到逐渐逼近正确答案。
二、善待差错——让学生拥有自信
新世纪下的新型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在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这一问题时不仅是要用一颗平等宽容的心去正确对待,更要呵护因为出错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重拾自信,更应让他们了解,在求学过程中出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反而能更好更快的让他们掌握到新知识,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我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给你一个梯形,它的上底长2.5米,下底长4.5米,高2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解答的:2.5 4.5=7m2。这俗人解法引起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感到十分的难堪。老师没否定这位学生的这种解法,反而让他先讲讲他自己的思路,通过它的讲解,知道他是省略了一个乘以2及除以2的这个过程,虽然数字正确,但是结果不一样,一个是长度,一个是面积。但是在进行口算时可以采用该同学的这种算法,比较简便。于是老师继续问:是谁让我们找到了更简便的计算方法的?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全部看向刚刚那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样就使得那位同学产生了自信和对学习的更加投入。
三、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或理解不正确的现象发生,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急于求成轻易地判断学生的对与错,更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也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说出他得出这一论点的想法和根据。让他们自己去找身边所需的验证材料。例如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这样的验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其中一张把它平均分成8小份,把7小份涂上颜色,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另一张平均分成5小份,其中4份涂上颜色,两相比较,可以看出7/8比4/5大:还可以用两根一样长的线段进行比较……这样的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提供自己最喜欢,感到最亲切的验证材料的方法也更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大家得出了7/8比4/5大这一结论。
四、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正视它,研究它,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素材之一。
曾经有位特级老师让学生用圆规先在纸上尝试着画上一个圆,然后,从中选择几幅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们观察这些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把圆的起点和终点画在不同的位置上,有的把圆画成了鸡蛋似的,有的将圆的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还有的画得就比较标准了。同学们看到这些作品时都笑了,纷纷指出哪些不是圆,哪些画错了。然后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像炸开了锅似的,答案百出。这时老师继续问道:“我们在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到底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则美观的圆呢?”这时的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也比较活跃,纷纷提出了画圆的方法。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位老师巧妙的预设了错误,从学生现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出错,并让学生在纠正自己的错误的同量加深对画圆的方法的理解,使得画圆的方法在课堂中自动生成。这样的课堂因为“错误”而精彩、生动,学生的记忆也因为“错误”而深刻、难忘了。
五、结论
歌德曾说过:“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老师在对等学生出现的错误时,不应只是一味的否定或是告知其正确答案,相比较于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了解出错的原因并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