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儿童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阅读契合儿童心性的儿童诗,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为儿童的生活抹上一层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多首儿童诗,它们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下面以《听听,秋的声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营造理想的童诗课堂。
一、融情于境——在本真的意蕴中浸润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童诗对儿童的教谕功能总是通过美妙的诗句去唤起儿童美妙的情感,没有生硬而枯燥的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润泽。好的童诗,会使孩子感到心灵的激动和艺术上的满足。因此,在儿童诗歌教学时,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受到诗的熏染是重要的一环。
1.谈话中入情。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看到哪些美丽的色彩?
生:我看到枫叶红了。
师:难怪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我看到金灿灿的稻穗。
师:秋风吹来,金色的稻浪翻滚,一望无边。
生:我看到金色的桂花。
师: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忍不住吟诵:“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书题目)看看,这个课题跟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个逗号。
师:请你读一下,(生读)多美啊,读出了诗的韵味儿。大家一起读。
学生的语言是直白的、质朴的,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把诗一样的秋色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氛围。
2.朗读中融情。
师: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还有许多悦耳的声音呢。仔细听。秋天都有哪些声音?(教师表情配乐朗诵)
生:我听到了黄叶刷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蟋蟀叫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大雁的叮咛。
师:走进秋天就像走进辽阔的音乐厅。在秋天这个音乐厅里,你最喜欢哪些声音呢?请多读几遍诗歌,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短小有趣,如像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容易割裂诗意,破坏诗歌意象完整性,也容易陷入理性分析的泥潭,丧失诗歌感性的本质。所以,教师从诗歌的整体人手,让学生先在听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感知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逐步达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知诗的韵律、节奏,在读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这样,平面的诗句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是童诗教学美好的境界。
二、通情于意——在率真的意象中漫溯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意境的课堂。古人云:“立象以尽意。”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客观的景物“象”与主观的情致“意”完美融合,就是“意象”。本首儿童诗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抒儿童之情,表儿童之意,将儿童的情、趣、意,寄于具体、单纯、明朗的生活场景、物象、事象之中,构成了儿童诗的意象美。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引领学生以形象感悟内涵,请看片段:
师:“叮咛”是什么意思?看看它们的偏旁想一想。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大雁叮咛,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朋友天气凉了,要多穿些衣服!
生:大家赶快把过冬的食物准备好啊。
生:小松鼠,别贪玩了,快准备过冬的食物。
师:大雁的叮咛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师:大树为什么抖抖手臂?谁来抖抖手臂?
(学生表演)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很慢呢?
生:因为黄叶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有点舍不得。
师:有不一样的读法吗?
(学生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轻快呢?
生:因为可以化作肥料为大树施肥。
师:你真是一片无私的叶子!——是啊,每片树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把不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师:哈,你是一片快乐的黄叶!
诗人靠意象倾诉心语。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大雁”“蟋蟀”“田野”等秋天典型特征的景物就深深吸引了孩子。这些具体的景物组成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同时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的。教学时教师抓住了“刷刷”“叮咛”等拟声词和叠词的品读,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寄情于诗——在童真的意趣中放歌
梅子涵教授曾经说过:“诗意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呼吸那样。所以,守住真诚,才能不阻碍学生真正诗意的流露。”学生在感受着诗歌瑰丽的同时,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从借他人的诗句抒自己胸臆发展到自己写作的欲望,教师把准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引导学生自然流露真情,歌唱儿童心曲,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
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你们听到的秋的声音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来吧!
生:听听,秋的声音/枫树抖抖手臂/扑哧,扑哧/是枫树欢乐的笑声。
师:啊!风在吹,叶在舞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葡萄聚在一起/吧嗒,吧嗒/是嬉戏打闹的声音。
师:哦!葡萄也很调皮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大豆摇着豆荚/哗啦,哗啦/是迎接丰收的歌韵。
师: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生:听听,秋的声音/地上传来脚步声/嚓嚓,嚓嚓/是蚂蚁搬粮食的声音。
师:你真是位小诗人!
生:听听,秋的声音/一阵秋风吹过/啪啪,啪啪/是苹果告别枝头的声音。
师:多么动听的音乐啊!秋的声音还在每个小朋友的小诗里,在每个小朋友的心窝里。
一首首灵韵飞扬的小诗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具体、单纯、明了,又富于情趣,呈现出儿童们的独特感受、独特发现和独特表现。这样的课堂遵从了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思维,是有生命活力的,是灵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儿童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及思想的升华,是美化的佳境,课堂教学因此显得轻灵雅致,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一、融情于境——在本真的意蕴中浸润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童诗对儿童的教谕功能总是通过美妙的诗句去唤起儿童美妙的情感,没有生硬而枯燥的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润泽。好的童诗,会使孩子感到心灵的激动和艺术上的满足。因此,在儿童诗歌教学时,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受到诗的熏染是重要的一环。
1.谈话中入情。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看到哪些美丽的色彩?
生:我看到枫叶红了。
师:难怪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我看到金灿灿的稻穗。
师:秋风吹来,金色的稻浪翻滚,一望无边。
生:我看到金色的桂花。
师: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忍不住吟诵:“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书题目)看看,这个课题跟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个逗号。
师:请你读一下,(生读)多美啊,读出了诗的韵味儿。大家一起读。
学生的语言是直白的、质朴的,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把诗一样的秋色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氛围。
2.朗读中融情。
师: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还有许多悦耳的声音呢。仔细听。秋天都有哪些声音?(教师表情配乐朗诵)
生:我听到了黄叶刷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蟋蟀叫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大雁的叮咛。
师:走进秋天就像走进辽阔的音乐厅。在秋天这个音乐厅里,你最喜欢哪些声音呢?请多读几遍诗歌,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短小有趣,如像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容易割裂诗意,破坏诗歌意象完整性,也容易陷入理性分析的泥潭,丧失诗歌感性的本质。所以,教师从诗歌的整体人手,让学生先在听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感知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逐步达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知诗的韵律、节奏,在读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这样,平面的诗句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是童诗教学美好的境界。
二、通情于意——在率真的意象中漫溯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意境的课堂。古人云:“立象以尽意。”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客观的景物“象”与主观的情致“意”完美融合,就是“意象”。本首儿童诗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抒儿童之情,表儿童之意,将儿童的情、趣、意,寄于具体、单纯、明朗的生活场景、物象、事象之中,构成了儿童诗的意象美。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引领学生以形象感悟内涵,请看片段:
师:“叮咛”是什么意思?看看它们的偏旁想一想。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大雁叮咛,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朋友天气凉了,要多穿些衣服!
生:大家赶快把过冬的食物准备好啊。
生:小松鼠,别贪玩了,快准备过冬的食物。
师:大雁的叮咛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师:大树为什么抖抖手臂?谁来抖抖手臂?
(学生表演)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很慢呢?
生:因为黄叶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有点舍不得。
师:有不一样的读法吗?
(学生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轻快呢?
生:因为可以化作肥料为大树施肥。
师:你真是一片无私的叶子!——是啊,每片树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把不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师:哈,你是一片快乐的黄叶!
诗人靠意象倾诉心语。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大雁”“蟋蟀”“田野”等秋天典型特征的景物就深深吸引了孩子。这些具体的景物组成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同时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的。教学时教师抓住了“刷刷”“叮咛”等拟声词和叠词的品读,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寄情于诗——在童真的意趣中放歌
梅子涵教授曾经说过:“诗意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呼吸那样。所以,守住真诚,才能不阻碍学生真正诗意的流露。”学生在感受着诗歌瑰丽的同时,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从借他人的诗句抒自己胸臆发展到自己写作的欲望,教师把准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引导学生自然流露真情,歌唱儿童心曲,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
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你们听到的秋的声音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来吧!
生:听听,秋的声音/枫树抖抖手臂/扑哧,扑哧/是枫树欢乐的笑声。
师:啊!风在吹,叶在舞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葡萄聚在一起/吧嗒,吧嗒/是嬉戏打闹的声音。
师:哦!葡萄也很调皮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大豆摇着豆荚/哗啦,哗啦/是迎接丰收的歌韵。
师: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生:听听,秋的声音/地上传来脚步声/嚓嚓,嚓嚓/是蚂蚁搬粮食的声音。
师:你真是位小诗人!
生:听听,秋的声音/一阵秋风吹过/啪啪,啪啪/是苹果告别枝头的声音。
师:多么动听的音乐啊!秋的声音还在每个小朋友的小诗里,在每个小朋友的心窝里。
一首首灵韵飞扬的小诗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具体、单纯、明了,又富于情趣,呈现出儿童们的独特感受、独特发现和独特表现。这样的课堂遵从了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思维,是有生命活力的,是灵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儿童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及思想的升华,是美化的佳境,课堂教学因此显得轻灵雅致,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